中國手機正向“食物鏈頂端”攀登

【環球時報報道 駐美國特派記者 高石 記者 倪浩 金惠真 姜樂】據美國彭博社6日報道,市場研究機構Counterpoint發布的最新數據顯示,華為5月份佔中國智能手機市場份額為17.3%,繼續蟬聯第一,而iPhone已經下滑至第五名,市場份額僅為10.8%。值得注意的是,排行第二至第四的是Vivo、OPPO和小米,4家中國廠商佔據的市場份額加起來達到53%。通信行業專家項立剛7日告訴《環球時報》,手機領域的創新已到了一個平台階段,中國手機廠商作為一個群體正在迅速追趕蘋果和三星,且它們之間的距離越來越近。
中國品牌已經崛起
在中國智能手機市場,三星曾在銷量第一的位置上坐了數年。直到2013年,三星都是中國市場最大的智能手機制造商。市場研究機構Strategy Analytics的數據顯示,2013第四季度,三星佔中國市場份額高達18.8%。
除三星外,蘋果作為高端智能手機的代表一直在中國受到追捧。2015年一季度,蘋果佔中國市場份額的12.3%,穩居第二位。
但自2014年開始,中國國產手機開始嶄露頭角,其中小米不僅在競爭激烈的中國市場上取得第一名的位置,並且在這個過程中成為世界第五大手機制造商。正如CNN感嘆的,小米的崛起在打破昂貴智能手機壟斷的同時,也宣告了中國純粹“世界工廠”屬性的結束。
根據Strategy Analytics的數據,在2015年中國智能手機市場上,小米、華為分列一二位,Vivo和OPPO佔據第四和第五,三星則跌出前五。據彭博社報道,2011年中國境內十大手機制造商中隻有4家是國產品牌,目前已增長到8家。
性價比不是唯一優勢
研究機構Canaccord Genuity的數據顯示,2015年三星智能手機佔據全球總銷量的23.96%,蘋果公司排名第二佔17.2%。而中國品牌之所以能與二者競爭,並成功佔領國內市場,正如英國《國際商業時報》所分析的,中國手機廠商擅長以低端機型切入市場,並不斷向食物鏈頂端攀登。
美國《福布斯》雜志網站稱,此前,“絕大多數中國手機都是三星或者iPhone的劣質款”,但像小米和華為等公司卻“在質量上獲得飛躍”。
項立剛告訴《環球時報》,目前來看,中國手機廠商從技術、品質以及售后服務等方面都不比蘋果和三星差,但卻為消費者提供了一個明顯的價格優勢,“這些都是消費者放棄國際品牌,選擇國內品牌的重要原因”。
項立剛認為,中國已經成為全球最大的手機生產基地,最為齊全的生產體系為中國手機廠商提供了生產成本和研發成本方面的優勢。項立剛稱,“包括中國手機廠商的銷售策略,全球任何一家廠商都無法與之相比較。”
外國品牌開始“水土不服”
除了來自本土品牌的競爭,外國手機品牌在中國也開始“水土不服”。
三星電子3日發表的《2016可持續經營報告書》顯示,三星在華銷量已連續3年下滑,在華營收佔比僅為15%。而蘋果今年二季度營收出現下滑,其中大中華區下滑了26%,這讓雅虎財經頗為驚悚地稱,“蘋果在中國被殺死”。
分析人士認為,蘋果和三星的高端品牌形象正在中國漸漸消失,“而中國品牌已經找到進入中高端市場的法門”。
此外,三星和蘋果在中國還遭遇很多市場之外的困擾。近三個月來,蘋果先后遭遇書籍和電影服務下架、iPhone商標和iPhone6相關機型專利敗訴等一系列沖擊。今年5月,華為在中美兩國提起對三星的知識產權訴訟,稱三星侵犯了華為的相關專利。
隨著本土品牌與外國品牌在中國手機市場的交鋒愈演愈烈,項立剛認為,以華為為代表的中國手機廠商目前在技術水平上跟蘋果和三星已經站在同一起跑線,“下一次技術創新的引領,很難說蘋果和三星能比中國廠商做得更好”。▲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