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星的天價片酬怎麼就剎不住?

年收入過億、單片酬勞超千萬,這已不再是影視界奇聞。最近更有一部改編自網絡小說的電視劇《如懿傳》號稱男女主角片酬合計將超過1.5億元。主角片酬足夠拍一部高規格電影,再度驚動業界。如此天價片酬,真能與演員的實際演技畫等號嗎?還是虛高的報價,在不斷吹大影視產業鏈的“泡泡”。記者追問天價片酬究竟何時才能踩剎車?
藝人薪水佔制作成本一半甚至三分之二
“2014年,我們看好一名張姓男演員,當時單集片酬不到10萬﹔沒想到,2015年初他的一部劇收視不錯、網上也紅了,到了秋天再一問,單集片酬40萬元,30集就是1200萬,我們已經負擔不起。”上海一家影視公司負責人告訴記者。
高企的演員片酬究竟有多離譜,不到一年時間上漲數倍。北京美蘭德媒體傳播策略咨詢公司市場部總監金桂娟通過數據分析得出一個判斷——“藝人薪水正在水漲船高,很多大劇當中,藝人薪水要佔到成本一半,甚至整個制作成本的三分之二”。導演馮小剛等業內人士曾指出,與全球同業相比,這是一種超常規現象,會把制作公司的藝術創作引向“看明星臉色、為明星打工”的窘境。
在一些制片人的收支賬本上,明星不僅是簡單收取最高片酬的那些人,他們還通過某些途徑入股分紅,有的甚至曾經是“收視率對賭”的參與方。
在我國股票市場上,早前有華誼兄弟的“明星+導演”股東模式,最近又有唐德影視通過《武媚娘傳奇》借勢營銷登陸創業板的“奇跡”。一些明星通過成為自然人股東等方式與出品方綁定關系。據不完全統計,僅唐德影視上市,就使多名演員股東獲得超過20倍的增值收益。
價格與價值背離“看臉”就能數錢?
與明星片酬高企相關聯的是“演技不足顏值湊”、“靠臉吃飯有理”、“顏值即是正義”等謬說,后者助長了前者的所謂“合理性”。
“有的人在銀幕上就是‘一個表情包’到底,幾乎‘面癱’撐完全場,毫無演技可言,卻拿著高出其他資深演職人員數十倍的片酬”,“還有一些演員,在片酬更高的電視‘真人秀’節目上很賣力,真正進入影視表演創作就泄了氣。”一些資深業內人士對明星天價片酬提出批評。
一些演員自我膨脹,被網友痛批——簡直就是“數字小姐”。她們長得不錯,卻不背台詞、不鑽研劇本,開拍后隻會對著鏡頭念“1、2、3、4、5、6、7”,靠的是其他人在后期制作時為她們配音,都算不上是合格的演員。
高片酬、高顏值、低素養、低演技的強烈對比,還片面助長了演員頻繁整容、虛假“粉絲經濟”等浮夸風。導演李安也一再提醒,關鍵是要拿得出打動人心的作品,光靠“看臉經濟”電影產業很難可持續發展。
上海電影家協會副主席石川認為:“價高質優”尚不能完全體現於當前演員片酬和文藝創作關系上,相反往往是某些片酬高企的明星三五組合,湊出的是爛片、爛劇,影視業內生產制作不能再停留於“高價格的低水平重復”。
演員拼“顏值”就能數錢?其實觀眾也不答應。騰訊視頻最新調查顯示,更多的“90后”看重劇情和故事類型,遠超過看重“顏值”,74.3%的“90后”網友認為故事類型及情節最重要,僅有17.1%的“90后”網友認為演員“顏值”一定要高。
有評論指出,“明明可以靠臉吃飯,卻偏偏要靠才華”,這種說法原本就是偽命題,事實是對方一直在憑借才華吃飯,碰巧還長了一副好臉蛋,結果才華在臉蛋的光環效應下反倒退居二線了﹔純靠臉是吃不上飯的,隻有手握真章兒、內心堅強,才能在人生的長途中行穩致遠。
“浮腫虛胖”成因復雜台前幕后當自省
明星片酬高企的連鎖效應已經影響到整個產業鏈,騰訊、樂視等影視平台公司相繼指出“虛高片酬”引發產業鏈前端環節的網絡文學改編版權(IP)價格虛高,制作成本整體虛高,乃至影視作品的交易成本和后期營銷成本也隨之水漲船高。
石川認為,針對這種產業本身的“浮腫虛胖”,台前幕后都應當及時自省。“關鍵是,文藝創作不能掉進‘錢眼’裡,資本與作品、與演員之間,可以是相互促進的關系,但文藝創作本身必須尊重基本規律,不能見錢眼開。”
“時下一些明星被嚴重寵壞,經紀公司和經紀人應率先被追責。”上海市政協委員、《高考1977》導演江海洋坦言,“一個經紀人,可以成就一個演員、一部戲,一個經紀人也能毀了一窩演員,一堆戲。”他分析,當前經紀公司簽約演員時,有的附帶條款,乘坐“火箭”上升的明星酬勞有相當一部分直接落入經紀團隊腰包,一些經紀公司還將拼片酬、拼房車、拼助理人數等惡習帶到片場,從源頭上影響演員,影響市場環境。
此外,也不排除一些“造假”新現象“帶壞”了明星。一段時間來“唯收視率”、“唯票房”、“唯點擊率”等現象已得到有關部門調控,但也有“營銷造假”、“粉絲造假”等新怪象冒頭。一些假數據、假口碑牽動著演員片酬定價,令個別明星成了穿上“皇帝新裝”又脫不下來的那個“皇上”,身不由己。
清華大學教授尹鴻指出,中國電影在不斷取得票房新高的同時,卻忽略了對於藝術和文化內涵的追求,很多影片呈現的是美學的粗鄙化、倫理上的虛無主義。所以,目前中國電影不缺高票房“產品”,卻缺少具有文學價值的“作品”。
專家認為,參考一些發達國家相對成熟的影視市場調控經驗,健全和完善行業規范和監督機制迫在眉睫。上影集團董事長兼總裁任仲倫建議,推進電影產業促進法問世,借力具有權威性的行業協會,對明星片酬定價等實施綜合調控,這都將有助於切實促進我國影視行業的全產業鏈繁榮發展。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