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廚平台外賣不衛生 無証經營將被關門

私廚平台外賣不衛生,商家入駐門檻低 監管:10月起商家須辦理食品生產經營許可証
除了網上外賣平台,以“私廚”模式為賣點的互聯網美食平台也日益火了起來,成為部分消費者的“新寵”。不過,羊城晚報記者對家庭廚房共享平台“回家吃飯”進行調查發現,與實體餐飲門店相比,該平台門檻極低,無需辦理相關食品生產經營許可証照即可上線售賣。此外,也有很多用戶投訴飯菜衛生、宣傳與實際不符等問題。
近日,國家食藥監總局發布《網絡食品安全違法行為查處辦法》(以下簡稱《辦法》)明確指出,“通過第三方平台進行交易的食品生產經營者應當在其經營活動主頁面顯著位置公示其食品生產經營許可証”。
飯菜真的衛生嗎?
網友竟吃出頭發等異物
“回家吃飯”平台自稱為“全國最大的家庭廚房共享平台,是吃的共享經濟第一品牌。”保証絕對衛生,指定用油品牌、用米品牌,杜絕地溝油。
這就能保証家廚“絕對衛生”嗎?
羊城晚報記者下載了“回家吃飯”APP軟件進行體驗。打開APP后,系統會自動匹配附近家廚。點開主頁,可以看到每個家廚提供的精美飯菜及主廚照片。記者定位到“廣州天河區獵德”,頁面顯示附近約有二十個家廚。從銷量數據看,這些家廚大部分每個月都可賣出食品超300份。
記者隨機點擊進入一家名為“潮味私房菜”的家廚頁面,發現多位用戶對飯菜衛生給出了“差評”。比如,飯友9643稱“腐竹不新鮮”,飯友5513表示“飯菜裡有異物”。隨后,記者又進入一家名為“離家的味道”的家廚評論頁面。飯友8835評論稱“清蒸魚魚鱗沒有刮干淨”。在另一家名為“廣州私家廚房”的評論中,則有飯友多次表示“從菜裡吃出了頭發”,還有人稱“飯居然是餿的”、“筷子發霉了”。
值得關注的是,通過“回家吃飯”平台無法查詢到這些家廚的証照資質,頁面上隻出現實名認証、健康認証、上門認証等灰色字樣,無法點擊查看詳情。家廚所在地址也只是簡略顯示位於某小區或是某區某路。記者試圖聯系這些家廚上門了解情況,但問了五六家,都表示不方便或者無法提供參觀。
食品安全規范嗎?
商家有健康証即可入駐
記者以想加入“回家吃飯”的名義,分別向該平台客服和已進駐的家廚了解情況。“回家吃飯”客服人員表示,要成為家廚需要滿足幾個條件,既要有獨立的住房和廚房,還需要提供健康証明。認証后,會有相關人員上門進行簡單培訓,成功后即可在平台經營。記者詢問是否需要辦理相關証照才能上線。客服人員明確回應:“不需要,隻要有身份証和健康証就可以。”
客服的說法也得到了“回家吃飯”平台家廚黃女士的認可,“隻要有健康証和廚房干淨就可以了。”黃女士還透露,健康証的辦理非常簡單,到相關醫院進行體檢即可辦理。
該平台另一位家廚李先生則稱,雖然平台宣稱米油需要使用指定品牌產品,但實際情況是,“用油用米隨意就好。”
一位在天河路附近開實體餐飲店的鐘先生說,實體餐館除了每位員工都需要持健康証上崗外,還需要辦理工商營業執照、餐飲服務許可証等証照,相關職能部門還要定期查看衛生條件,指導餐飲食品安全工作。“以前馬路邊賣蘿卜牛腩的小販,因為無証經營經常受到查處。現在同樣沒有証照,但隻要拍幾張照片放在網上,就能做生意。真不知道這樣是安全還是不安全。”
記者調查發現,除“回家吃飯”外,網上還活躍著多家家廚平台,門檻更是低到“無門檻”。比如丫米平台上的“多家家廚”,實名認証信息顯示仍在“上傳中”,家廚卻已開業半年余。而健康証、地址、相關証照信息則全無。
對平台監管如何?
10月起家廚須辦許可証
面對互聯網家廚平台的亂象叢生,我國新修訂的《食品安全法》第六十二條已明確規定:網絡食品交易第三方平台提供者應當對入網食品經營者進行實名登記,明確其食品安全管理責任﹔依法應當取得許可証的,還應當審查其許可証。
近日,國家食藥監總局發布的《辦法》也明確指出,“通過第三方平台進行交易的食品生產經營者應當在其經營活動主頁面顯著位置公示其食品生產經營許可証。通過自建網站交易的食品生產經營者應當在其網站首頁顯著位置公示營業執照、食品生產經營許可証”。
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食品監管二司副司長崔恩學稱,不管是家庭廚房還是家庭私廚,如果它的服務對象是不特定的社會公眾,實際上已經變成了一種食品的經營行為。既然是一種食品的經營行為,應當依法獲得食品經營的許可。
據了解,《辦法》實施的具體時間為今年的10月1日。羊城晚報記者致電“回家吃飯”,希望了解是否會在《辦法》正式實施前對平台上的家廚准入門檻進行調整。截至記者發稿時,“回家吃飯”仍未回復。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