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經濟·科技

企業該如何“買買買”(經濟茶座)

陸婭楠
2016年08月22日00:00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海外投資,不僅要“買下來”,還得“買得值”“賺得到”“賣得出”,企業家不妨多些政治嗅覺、全局意識和逆向思維

          

  奧運賽場激戰正酣之時,亞平寧半島綠茵豪門易主也賺足了國人眼球,中國財團斥資7.4億歐元收購了AC米蘭俱樂部99.93%的股份。

  收購職業球隊隻不過是今年以來中國企業海外“掃貨”的一角。今年前7月我國對外直接投資再創新高,其中上半年中國企業海外並購總額是去年同期的3倍,超過德國、美國躍居首位。從海爾收購通用電器板塊,到重慶財信收購芝加哥股票交易所,再到美的收購德國最牛機器人公司庫卡,這一路的“買買買”,讓一些海外媒體感慨,“中國‘土豪’,有錢,任性,要買斷全球”!

  這麼“買買買”是任性而為嗎?未必。

  分析購買沖動,中國經濟正經歷“三期疊加”,傳統行業的投資機會減少,再加上應對人民幣匯率波動,企業出海尋找投資機會,買入能下金蛋的雞,再正常不過。

  再看競買目標,中國海外並購案已從早年的能源、礦產和不動產領域延伸到高科技制造,以及金融、文體等現代服務業,產業附加值更高,又恰巧是國內需求較旺但供給能力不足的短板,“補短板”和“優結構”相結合,眼光不錯。

  最后看購買實力,中國已經是第二大經濟體,對外投資的規模、海外並購的數量必然有所提升。能夠在全球范圍內配置資源、積極影響全球經濟格局,恰恰是中國企業競爭力提升的表現,值得高興,不必大驚小怪。

  當然,隻要是投資就會有風險,海外並購需要企業家的冒險精神,卻不能淪為瘋狂的豪賭。

  中國企業荷包鼓了,“買下來”的信心足了,可“買得值”的本領還得錘煉。特別是在國際市場風雲詭譎的今天,各經濟體宏觀政策的外溢互溢效應更加明顯,金融市場動蕩帶來的挑戰更為突出,貿易壁壘與摩擦不降反升,都大大增加了海外投資的成本與風險。企業家既要過語言關、標准關、文化關、法律關等傳統難關,還得針對國際關系多點政治嗅覺,比如今年投資英國,就得預判英國一旦脫歐,企業需要付出的代價。

  “買得值”還得“賺得到”,海外投資的企業家既要熟悉目標企業的優缺點,還得針對投資地多點全局意識。比如投資礦山,就得研究社區關系﹔投資先進制造,就要分析工會力量。換言之,很多海外投資的“定時炸彈”,不是企業本身的技術轉讓、資金籌措等事項,而是“人的工作”。隻有把人的工作做通了、理順了,企業才能將自己從“外來客”變成“自己人”,在陌生的環境中,贏得理解,獲得支援,並最終掙到銀子,賺到面子。

  為了防止上世紀90年代日韓海外並購的失敗重演,企業家不妨也多些逆向思維,在決定“買下來”之前深思“賺不到”怎麼辦,能否“賣得出”。海外並購一直在上演,很多海外知名企業也是幾易其手。“買對了”當然好,“買虧了”也不怕,最慘的是“砸手裡”。我們當然期待中國企業可以化腐朽為神奇,但如果真“玩不轉”,退路在哪裡?誰有能力、有意願接盤?如何將損失降到最小,甚至漂亮地包裝轉手小賺一筆?這也是踏入國際舞台前,中國企業需要練好的基本功。所謂“智者舉事,滿則慮溢,平則慮險,安則慮危,曲則慮直,由重其豫,惟恐不及”,在海外投資時也是至理名言。

  我們為中國從資本輸入國轉變為資本輸出國而自豪,也為中國企業可以積極參與世界競爭而鼓勁。但對於中國企業而言,心是熱的,頭腦卻得冷靜。從來“買的不如賣的精”,如何越過“陷阱”,吞掉“餡餅”,中國企業要過的坎兒還有很多。


  《 人民日報 》( 2016年08月22日 17 版)
(責編:王子侯、喬雪峰)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