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經濟·科技

上市公司炒股虧損多多 產業轉型不必“逢高必追”

張健
2016年09月23日07:48 | 來源:經濟參考報
小字號

  上市公司炒股頻現虧損 產業轉型不必“逢高必追”

  上市公司炒股虧損多多

  “大市不好”警醒“不務正業”

  據統計,上半年A股上市公司購買A股、港股以及海外市場股票的投資總金額達3634.5億元。在這3634.5億元中,有2111隻股票出現在証券投資明細中,其中港股佔比逾10%。除去金融機構外,有超過500家企業進行了証券投資,投資金額總計為2454億元,涉及股票1730隻。在上市公司所投資的股票中,中國平安、招商銀行等金融行業股票最受青睞,中國核建以及“兩桶油”等中字頭藍籌股次之。此外,醫藥生物、房地產、採掘、化工、電子公用事業等行業也多有涉及,頗有散戶風格。隨著上市公司半年報披露大戲的落幕,不但長袖善舞的金融機構的投資成績單被市場關注,愛好“炒股”的“實業軍團”的投資情況也浮出水面。中報披露后,中信証券自營業務巨虧55億元的“炒股”成績單成了眾多投資者的心靈慰藉﹔受投資收益所累,中國人壽淨利近七成的下滑更是印証了投資環境之艱難。據估計,炒股虧損的佔了約四成。

  多家上市公司炒股賠錢,再次把上市公司該不該炒股的問題推至爭議前台。行商逐利,做點短線,賺點快錢,其實無可厚非,但股市是一個風險較高的領域,上市公司是否該介入、拿多少錢介入股市,值得探討。如果有一定的承受能力且在主營業務“不差錢”的背景下,在資本市場上搏一搏,也未嘗不可。但是,一要規模有度,二要見好就收,三不能喧賓奪主,廢了主業。還有一點對炒股更重要,就是對大市走勢的把握。統計數字顯示,2016年上半年,經過開年伊始的“熔斷”風波以及二季度的調整震蕩,A股市場成了全球股市的領跌力量,上半年,創業板指累計下跌17.92%,中小板指累計下跌17.88%,滬指累計下跌17.22%。根據東方財富Choice全球主要股指排名,滬指、深指僅次於富時意大利MIB指數、日經225指數,分別排在跌幅榜的第三名和第四名。在這個大市背景下,炒股獲利實在是不容易。所以,上市公司介入股市,還應該謹慎為好。

  主業不彰拖經營后腿

  高科技未必有高回報

  國內多媒體音箱龍頭深圳市漫步者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漫步者”)正在遭遇成長的煩惱。其2016年半年報顯示,主營的多媒體音箱業務仍處於下滑狀態。受PC下滑帶來的不利影響,漫步者早在2006年就開始涉足汽車音響、專業音響、耳機等領域轉型。而近年來,智能雲音響、WiFi音箱、藍牙耳機、空氣淨化器等都成為其轉型的棋子。漫步者半年報顯示,一度佔據其營業收入95%以上的傳統多媒體音箱業務,今年上半年實現收入2.3億元,雖然降幅同比收窄,但來自該業務板塊的營業收入仍同比下降3.55%。過去10年曾以兩位數的增幅突飛猛進的PC市場,讓主營電腦配套多媒體音箱產品的漫步者一度迎來愜意時光。然而,2012年下半年開始,伴隨全球PC行業進入下行通道,漫步者主營業務也開啟了下滑模式。歷年財務數據顯示,其主業多媒體音箱收入佔據總收入的比重由2010年上市初期的96.68%降至如今的76.89%。

  企業的升級轉型不是件容易的事,或許真的需要在“等死”和“找死”之間殺出一條血路。需要消除幾個誤區:一是高技術未必有高生存率。這些年,高技術發展令人眼花繚亂,技術含量高的新產品層出不窮,有沒有必要“逢高才追”、“逢高必追”?從實踐看,效果未必令人滿意,一些上市公司大膽跨界,甚至不惜放棄原來的主業,但是效果適得其反。二是步步緊追也未必追得上,還需要有自主開發能力。一些上市公司眼睛緊盯著科技動向,緊盯著新產品和新產業鏈的形成,甚至不惜代價情願做“配套”,不僅自己發展受到局限,有時候“目標榜樣”也被創新浪潮甩掉,如柯達、諾基亞,更顯“六神無主”。三是對自己熟悉的產業不要輕言放棄。有句話叫作“沒有夕陽產業,隻有夕陽企業”,當產能過剩、產品過剩時,確實是困難重重,也是優勝劣汰的時機。在原有的市場和產品中創新、擴張、發展,也許是更大的機會。

  上市后業績由紅變綠

  大股東頻頻減持套現

  據報道,九安醫療控股股東石河子三和股權投資合伙企業(有限合伙)(以下簡稱“三和公司”)近日又減持了。從2013年開始,三和公司年年均有減持。令人關注的是,九安醫療上市后,業績便走下坡路。9月14日,九安醫療公告稱,三和公司於9月9日、9月12日大宗交易共減持499.46萬股,佔公司總股本的1.15%。其中,9月9日減持425萬股,減持均價18.71元﹔9月12日減持74.46萬股,減持均價17.56元,三和公司減持的74.46萬股是其2015年9月24日、9月25日通過“民族興盛80號定向資產管理計劃”以二級市場競價交易的方式增持的公司股票。九安醫療主要產品包括電子血壓計、血糖儀等。上市前一年即2009年,公司淨利潤為3904.06萬元,上市后,業績便走下坡路,2010年至2015年,公司淨利潤分別為2371.61萬元、2080.67萬元、698.29萬元,-916.83萬元、1019.75萬元、-15076.13萬元。

  中國上市公司以“變臉快”著稱,許多企業上市后,有“一年紅,兩年綠,三年ST”的“美譽”。上市公司大致有幾種情況:一是企業真的很好,可稱業內翹楚,業績無變臉,持續盈利能力較強﹔二是企業上市時還不錯,確實因市場環境變化、經營出現問題等因素導致業績變化﹔三是企業本來並不那麼優秀,因為上市而東拼西湊、費盡九牛二虎之力做出來漂亮報表,上市任務完成,就原形畢露﹔四是本來就是劣質公司,為上市圈錢存在造假上市的嫌疑。對監管層而言,特別要提防第四種企業,預警第三種企業。對投資者而言,則需要時時刻刻擦亮自己的雙眼,既要橫向看——主要是企業在行業內的表現,在競爭對手間的表現,更要縱向看——至少翻一翻企業上市以來的盈利能力、市值表現和市場開發能力的“流水賬”。

  樓市旺銷難掩大幅虧損

  成本提升壓縮利潤空間

  據媒體報道,通覽A股125家上市房企半年報,淨利潤同比下滑的房企有53家。其中,虧損房企有23家,且均已連續多年淨利潤下滑。而在145家港股上市房企中,虧損房企則多達40家。今年以來,一二線樓市火爆的銷售熱情,為房企帶來了銷售業績的高速增長,但企業淨利潤的增長速度卻沒有跟上。相反,接近半數的房地產商雖然營業收入增長了,但淨利潤同比卻出現下滑局面。有業內人士認為,不斷攀升的土地成本、仍在上漲的資產負債率,正在壓縮眾多房企的盈利空間。統計數據顯示,在過去連續四年利潤率下調后,即使今年上半年市場成交爆發,房企平均利潤率依然下調到8.15%。而即使在成交慘淡的2015年同期,利潤率也有10.1%。即便如恆大、融創中國、陽光城、保利置業、遠洋集團、雅居樂、世茂房地產、九龍倉這樣的全國銷售前30強房企,也出現銷售額增長但淨利潤卻同比下滑的尷尬局面。

  中國房地產業真是個奇葩,所有通行的經濟學規律,到這裡似乎都不管用﹔所有根據“國際慣例”預言的房地產價格走勢,都大大失靈。預言說難也難,說容易又容易,中國房地產價格走勢隻有一個字:漲。不調控漲,調控了還是漲,大調控大漲﹔一線城市漲,二線城市也漲﹔庫存不足時漲,到了去庫存、去杠杆的關鍵時刻,房價還是漲,好像漲得更凶了。一方面銷售凶猛,另一方面利潤下降,倒是如今房地產企業的真實寫照。有人說,房地產如此沒有理性的漲,隻能怪錢印的太多了,可能也不盡然,或許可以從供給側找找原因:以往的調控,隻從需求側入手,限購、限貸,總想壓需求,需求往往是壓不住的,其實根本問題還是供給不足。出了地王,別害怕,要求地方政府必須拿出10倍的土地投放市場﹔持續漲價,別慌,要求房地產企業加快供應住房,提前交房有獎。什麼時候地多得沒有人搶,房多得沒有人搶,房地產市場的發展才算步入正軌。□張健

(責編:王子侯、喬雪峰)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