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經濟·科技

別讓農村治污工程“晒太陽”(三農微觀察)

趙永平
2016年10月09日00:00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農村治污工程要接地氣,多聽聽農民意見,量身定制技術方案,項目才能更加服水土、更加科學有效,工程才能長效運行

  

  在東部某縣採訪,基層干部抱怨農村治污難:縣裡推進城鄉污水處理一體化,管網通到一個個村庄,錢花了不少,可許多農民卻不買賬。為啥?到村裡一打聽,才知道答案。有村民說,管網進村但沒有入戶,自己住得遠,接入費用貴﹔有人說,自家種著果園、菜地,習慣了用農家肥澆地,接入管網后再想用農家肥不方便﹔也有人擔心,污水處理運營成本高,以后難以負擔。新修的污水處理廠長期“吃不飽”,成了“晒太陽”工程,實在可惜!

  這些年,農村道路好了,樓房多了,家電、汽車下鄉,互聯網入戶,農民生活條件明顯改善。相比之下,農村環境成了突出“短板”,一些村庄依然“污水靠蒸發,垃圾靠風刮”,畜禽糞便隨處見、污水到處流,農村污染排放量佔全國“半壁江山”。農村治污正成為共識,各級政府紛紛加大投入,這是可喜的一面。但也要看到,一些地方辦法不多、模式單一,錢沒少花,效果卻沒有預期好,管網收集率不高,技術水土不服,治污工程“晒太陽”現象並不鮮見。

  農村治污難在哪?

  處理方式難定。農村污染點多、面廣,各地情況千差萬別。有的村庄位於城鄉接合部,人口密集﹔有的位於偏遠山區,居住分散﹔有的在水域敏感區,水生態脆弱。不同地方需要不同解決方案,有的適合集中處理,也有的適合分散式。然而,一些地方在工作中方式簡單,用城市污水處理方式解決農村問題,一味讓縣級污水處理廠向農村延伸,遭遇困境在所難免。

  技術方案難選。農村污染物種類與城市不同,簡單搬用城市污水處理系統行不通。一位污水處理廠技術員坦言,他們所在的村庄養豬場多,豬糞尿養殖廢水濃度太高了,COD(化學需氧量)濃度在1萬以上,而現有污水處理設備上限才到1000,養殖廢水根本處理不了。

  農民習慣難改。農村社會有農村的復雜,農民生產生活習慣不同於城裡人,提高農民環保素養,光靠條例、處罰不行,要更多依靠村規民約、自我管理。另外,農村財力有限,污水處理系統不僅建設成本要低,運行成本也要低,“好用不貴”才更有生命力。

  說千難說萬難,多“接地氣”就不難。有的地方“私人定制”,規劃前,挨家挨戶上門調查,各家的排污口在哪裡?管網怎麼布局?布局是否最優?多種模式因村因戶制宜,難題迎刃而解。有的地方建單村污水處理池,生物濾床就地取材,運營成本低,入戶管道旁,按農戶需求留出化糞池,方便實用,受到農民歡迎。

  農村治污工程是農民用、農民管,不切實際最要不得。不能一上項目就是高標准、高投入,看到其他地方污水處理做得好,就跟風用人家的技術、設備,項目做得挺好看,技術挺先進,但最后群眾用不上,有啥意義?因此,農村治污要尊重農民意願,沉下身去,多聽聽農民心聲,讓農民真正參與項目決策、建設、管理,這樣才能量身定制最適宜的技術方案和處理模式,讓項目更加符合實際、更加科學有效,讓工程長效運行。

  農村治污不是小事,把每一分錢都花在刀刃上,不讓建起的工程“晒太陽”,美麗鄉村就會漸行漸近。


  《 人民日報 》( 2016年10月09日 11 版)
(責編:王子侯、夏曉倫)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