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經濟·科技

金錢開路、武力后盾的霸權主義屢屢失敗

美元買不來忠誠(適勢求是)

賀  喜
2016年10月16日08:57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一直以來,拉丁美洲對美國都具有重要戰略意義。門羅宣言出台后,美國就視拉丁美洲為自己的后院。為了牢牢控制拉丁美洲這個鄰居,美國窮盡各種手段。通過經濟援助扶持符合美國國家利益的代理人,是白宮重要的政策選擇。但回望歷史,這一做法效果欠佳,美元並沒有買來鄰居的忠誠。時至今日,隨著其經濟實力下滑,美國對拉丁美洲的控制力不斷下降。

  古巴在革命勝利后,成為社會主義陣營的一員,美國在西半球的霸主地位遭到地緣政治和意識形態的雙重挑戰。冷戰時期,美國在拉美的核心目標是防止西半球出現第二個社會主義政權,鞏固因古巴革命而受到沖擊的霸主地位。為此,美國於20世紀60年代實施了“爭取進步聯盟”計劃,選擇智利作為樣板國家。

  當時,左翼政治勢力成為智利政壇的重要力量。智利有著百余年的憲政主義傳統,一旦該國出現社會主義政權,美國的霸主地位更加岌岌可危。1964年智利總統大選來臨時,美國決定用美元贊助一個最符合自己胃口的智利總統。經過比較,美國選中愛德華多·弗雷。他主張走改良道路,對美國資本持溫和態度。美國贊助了弗雷300萬美元,弗雷一大半競選經費都來自白宮。巨額的援助讓弗雷高票當選。弗雷也投桃送李,說自己是“肯尼迪思想在拉美的繼承人”。兩國關系迅速升溫,美國希望借此把智利打造成拉美的“民主櫥窗”。

  從1962到1969年,美國援助智利10億美元,智利成為人均接受美援最多的拉美國家。美國幫智利解決5億美元外債,積極推動世界銀行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貸給智利1.5億美元。美國支持弗雷可謂是全力以赴,結果卻讓人大跌眼鏡。這之后,弗雷卻不再聽命於美國,堅持獨立自主的外交政策。他親自撰文,尖銳批評了“爭取進步聯盟”計劃。兩國關系漸行漸遠。1970年,弗雷下台,更不願聽命於美國的阿連德當選為總統。《紐約時報》哀嘆,阿連德的勝利重創了“爭取進步聯盟”。美國在智利耗時8年,斥資10億美元,最后鎩羽而歸。這一段歷史表明,10億美元買不來鄰居的忠誠,白宮預想的“拉美民主櫥窗”反而成為美國外交失敗的注解。

  美國與拉丁美洲國家這種磕磕絆絆的關系延續至今。今年3月,奧巴馬出訪古巴和阿根廷。在拉美政壇整體向右轉的大形勢下,奧巴馬此行頗有“收復失地”的意味。奧巴馬率領幾百位工商界精英,旨在推動美國資本在拉美加速擴張。利用金錢杠杆操控拉美政壇,仍是美國外交的重要手段。在哈瓦那,奧巴馬宣稱,他來埋葬美洲最后的冷戰殘余。在阿根廷,美國帶來25億美元的投資計劃。白宮又重拾外交傳統,再次希望用美元換“友情”。

  然而,拉美的現實情況讓美國再次失望。奧巴馬到訪哈瓦那,僅僅表明美古關系初步實現正常化。兩國政治體制差異較大,意識形態沖突明顯,在美古巴人問題、關塔那摩軍事基地問題、兩國國內政治議題等方面難以達成共識,這些都是橫亙在兩國之間的重要障礙。25億美元沒有讓美國和阿根廷關系煥然一新。阿根廷民眾對美國心存疑慮,該國兩所大學的民調顯示,45%的受訪者不認為美國在維護和平方面能夠發揮積極作用。美國在英阿馬島戰爭中“選邊站”、美國禿鷲基金對阿根廷的債務索賠等歷史遺留問題仍然懸而未決。拉美國家漫長的尋求獨立自主的傳統和特殊的政治社會文化,注定了美元的“購買力”會大打折扣。

  從歷史和現實來看,美國試圖用金錢來購買控制力是無法成功的。幾百年來,美國和拉美國家之間的沖突持續不斷。白宮對拉美外交政策的出發點,都是為了捍衛美國國家利益,維護美國的霸主地位。然而,美國不顧拉美國家的實際情況,不尊重拉美人民獨立探索自身發展道路的意願,企圖以美元開路、用槍炮做后盾,在西半球赤裸裸地推行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這是美國控制這些國家的企圖屢屢受挫的根本原因。

  (作者為中山大學國際問題研究院副研究員)  


  《 人民日報 》( 2016年10月16日 05 版)
(責編:李楠樺、杜燕飛)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