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通金融血脈 阻斷貧困傳遞
——中國農業發展銀行服務脫貧攻堅紀事

![]() |
|
脫貧,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最艱難的戰役,也是需要全社會共同努力的龐大工程。金融是經濟的血脈,要保証脫貧攻堅的系統工程循環通暢,銀行業金融機構負有義不容辭的責任。
作為農業政策性銀行,中國農業發展銀行把服務脫貧攻堅,作為統攬全局的重大政治任務。脫貧攻堅戰役打響以來,農發行利用遍布全國市縣的分支機構,建設脫貧攻堅的前沿陣地。
大山腳下建“新村”
米倉山腳下的方山村裡,村民李文生正在拾掇他嶄新的二層小樓。村外的群山上,植被豐茂,滿目蔥蘢﹔村子裡,白牆灰瓦的新居整齊林立,寬闊的水泥路平整通暢,路燈、綠化一應俱全。由於村裡整體開發旅游資源,李文生在小樓裡裝修出幾間客房,同當地酒店合作出租,算下來,一年能增收3000多元。
方山村位於四川省巴中市通江縣民勝鎮,就在幾年前,李文生還和村裡其他村民一樣,日子緊緊巴巴。不少農民住處,山高坡陡,環境惡劣,簡陋的土坯房,曲折的山路,行路、吃水、上學、看病都成問題。2015年以來,通江縣實施易地扶貧搬遷,才逐步改變了村子的面貌。
“搬遷涉及的資金主要來自農發行的易地扶貧搬遷貸款,另外還有國土增減挂鉤項目的拆舊補助,百姓隻需承擔一小部分。”民勝鎮鎮長楊建說,像李文生這樣的房子,建設成本每平方米1200元,他自己負擔2萬元左右,其余都是政府指定的公司從農發行貸款。
據介紹,農發行對方山村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共投入信貸資金5440萬元,而這樣的安置點全縣還有好幾個。通江縣易地扶貧搬遷工程一期建設項目總投資11億元,農發行信貸資金達8億元,佔比73%。
2015年以來,農發行四川省分行已先后向秦巴山區、烏蒙山區24個縣審批易地扶貧搬遷貸款400億元,順利搬遷農村人口34.5萬,其中包括貧困人口25.1萬。
家門口的“致富經”
恩施州地處鄂、湘、渝三省交匯處,是湖北省唯一的少數民族自治州,擁有29個民族。北部的巫山山脈、中東南部的武陵山脈和西部的齊躍山脈“三山鼎立”,將恩施圍在當中,形成了瑰麗的自然風貌,也形成了當地交通閉塞、信息不暢的困局。
2015年以來,農發行湖北省分行和恩施州分行大力支持“公司+農戶”模式的產業化龍頭企業發展,形成扶貧攻堅的恩施模式。
湖北花果山實業有限公司是省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魔芋是主打產品。公司董事長趙西選介紹,利用農發行信貸資金發展壯大以后,2015年起公司通過“公司+農戶”模式,向貧困戶提供種子、肥料、技術,並對全部產品回收,使每戶年增收1萬元以上。今年,公司還幫助農戶在魔芋田裡套種車厘子和玉米。車厘子樹5到6年挂果,一棵樹年產100公斤到150公斤,收入將十分可觀。同時,農戶還可以借助車厘子和魔芋花期發展旅游項目。
位於恩施州建始縣花坪鎮的小坪村,正是該公司產業扶貧的對象。該村四組組長嚴奉萬,就是魔芋產業帶動致富的一位受益者。早些年,因為要照顧有智力障礙的妻子,老嚴無法出門打工,家裡非常拮據。如今,致富門路送到了村裡。說起村裡發展的魔芋種植,老嚴喜上眉梢:“魔芋基地建在了我們村,我也種了3畝半,還套種了玉米,正常收獲的話,今年能增收2萬多元呢!”
幫助老區解水患之苦
金寨縣位於皖西邊陲、大別山北麓,地處鄂豫皖三省交界,既是革命老區,也是庫區、貧困山區。史河、洪家河、三岔河、仙花河等河流穿越縣城,洪澇災害是金寨縣的首要自然災害,既給人民生命財產帶來極大威脅,也嚴重制約了經濟發展,阻礙了鄉親們脫貧致富的腳步。
清水村是金寨縣受洪澇災害最嚴重的村子之一。該村所在的史河流域發生山洪時來勢洶涌,但當地早期建的防洪及排水設施年久失修。地方政府規劃了金寨縣梅山城區水利和防洪提升項目,但所需資金量大,操作難度很高。農發行安徽省分行開通綠色通道,以最快的速度審批水利項目建設貸款13億元。
梅山城區水利和防洪提升項目不僅包括堤防加固和疏浚工程,還包括新建橡膠壩、攔水堰等。工程實施后,金寨縣主城區河湖生態功能將得以恢復,大大降低洪汛對城區和周邊村鎮的危害。同時,該工程建設也將使金寨縣城市基礎設施更加完善,推動沿線餐飲、賓館、旅游業等第三產業發展,有效加快大別山老區的脫貧攻堅進程。
“聽說農發行和政府合作在我們這裡搞水利建設,真是太好了。”清水村村民張傳宗的期待溢於言表,“希望項目早日動工,盡快發揮效益,讓我們早日過上安穩的日子”。
專項融資修致富路
路,在貧瘠甲天下的西海固,是幸福的象征。
在寧夏版圖上偏處一隅的海原縣,鄉親們說,道路就是財路。為了讓路從自家門前通過,他們主動遷祖墳、拆房子。看到路修好了,上了年紀的人還要蹲下身,使勁嗅嗅陌生的瀝青味。因為,這就是幸福的味道。
海原集干旱區、革命老區、回族聚居區為一體,深處六盤山連片扶貧區,是國家扶貧工作重點縣,也是全區出名行路難的地界。
海原是寧夏第二大馬鈴薯生產基地,但由於交通不便,外銷成了大問題。“客商進村收土豆每公斤1.2元,如果農戶自己拉出去賣,算上運輸成本,一畝地少收入400元。”海原縣生榮農機服務專業合作社的負責人黑生俊說:“這對於海原一個農村家庭來說,不是個小數字。農產品出不去,所以窮。高速公路,我們整整盼了30年!”
“要想富,先修路”,可資金從哪裡來?農發行伸出了援手。今年1月,農發行寧夏區分行和寧夏交通運輸廳簽訂農村公路建設意向融資戰略合作協議,並提出了建設海原至同心高速公路的專項融資方案。
海同高速公路開工當天,十裡八村的鄉親們聞訊趕來。關橋鎮馬灣村72歲老人馬義興說:“能看到這條路,值了,子孫們再也不會被堵在這個窮窩窩了!”
截至今年7月底,農發行寧夏區分行已累計向海同公路項目投放農發重點建設基金3.6億元,投放信貸資金1.3億元。根據建設計劃,全長55.7公裡的海同高速公路將於明年9月建成通車。承載著海原縣人民殷切期盼的“幸福路”,即將由夢想變成現實。
《 人民日報 》( 2016年10月18日 13 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