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化與中國化工合並猜想:寧高寧與任建新誰主沉浮

一邊是被稱為“中國摩根”的“空降兵”寧高寧,一邊是國企界最特殊的創始型掌舵人、被譽為“並購大王”的任建新,中國中化集團公司(以下簡稱“中化集團”)和中國化工集團公司(以下簡稱“中國化工”)的合並傳聞引發市場高度關注。
彭博社10月14日中午援引匿名消息表示,中化集團、中國化工兩家央企有望合並。真可謂一石激起千層浪。值得關注的是,就在10月14日當天,中化集團官方微信刊登了該公司董事長寧高寧的文章《你的“局”》。寧高寧在文章中表示,“如果要改變(國有企業運行效率不高)現狀,那就要設計一個方法,設計一個新‘局’出來。”
中化集團旗下8家上市公司以及中國化工旗下9家上市公司紛紛於10月16日發布公告稱,控股股東未得到來自任何政府部門有關合並傳聞的書面及口頭信息。中化集團、中國化工相關人員近日在接受《中國經營報》記者採訪時強調,一切以公告內容為准,沒有更多信息披露。
不過,由於此前“南北車”合並、武鋼和寶鋼合並之前都經歷了傳言、辟謠、合並“三部曲”,這讓市場更相信“無風不起浪”。《金融時報》10月17日甚至披露,中化集團或與中國化工的整合協商是由中化董事長寧高寧推動的。不過,也有央企內部人士告訴記者,收購過倍耐力以及正在收購先正達的中國化工董事長任建新也有著“並購大王”的稱號,並購、整合的功底絲毫不亞於寧高寧。
強強聯合是大勢所趨
最近兩年,全球化工行業的基調是走向強強聯合。
根據2015年世界500強榜單,全球上榜化工企業共有7家,分別是來自於德國的巴斯夫(第76位)和拜耳(第178位)﹔來自於中國的中化集團(第105位)和中國化工(第265位)﹔來自於美國的陶氏化學(第169位)、杜邦(第324位)﹔來自於日本的三菱化學(第361位)。
美國最大的兩家化工企業——陶氏化學和杜邦已於2015年12月11日率先合並,這樁合並是全球化工行業歷史上最大的並購交易,合並之后的陶氏杜邦公司成為全球最大的化工企業。其中,農業領域的收入將達190億美元,塑料和化工材料領域的收入將達51億美元,特殊產品領域的收入將達130億美元。而在市值上,陶氏杜邦公司將成為一家超過1200億美元的公司。
與 中國石油行業存在著“三桶油”類似,中國化工行業也有三大巨頭。中化集團成立於1950年,前身為中國化工進出口總公司。中國化工於2004年5月9日正式挂牌運營,是由中國藍星(集團)總公司、中國昊華化工(集團)總公司等原化工部直屬企業重組而來。 中國化學工程集團公司發端於原國家重工業部1953年成立的重工業設計院和建設公司,1984年以中國化學工程總公司名義注冊,2005年改為現名。
根據2015年世界500強榜單,中化集團去年的總營收為806.35億美元,中國化工為418.13億美元,中國化學工程集團公司尚未進入世界500強。東方艾格分析師馬文峰認為,作為農化領域的兩大巨頭,中化集團和中國化工在農藥、化肥、種子等業務領域都有較高的重合度,如果重組合並,將大幅減少同業競爭,從而實現優勢互補,有利於我國在農化領域形成更大、更強的市場份額和地位。
德國新聞電視頻道網站的相關報道表示,如果中國兩大化工企業最終成功合並,很可能將取代巴斯夫成為世界化工市場的領頭羊。彭博社和路透社的報道認為,推動打造化工、肥料行業巨頭計劃的正是中國政府。《日本經濟新聞》報道指出,在全球工業界不斷出現大規模兼並重組的情況下,中化集團和中國化工如果合並,目標就是在中國政府的支持下提高國際競爭力。
央企整合下一例?
在外界看來,從國企改革的角度看,中化集團和中國化工的重組也是存在可能的。
國務院國資委在2016年7月14日的新聞通氣會上曾表示:目前5組10家中央企業重組工作正在積極推進,還有幾組重組工作正在醞釀之中,中央企業戶數在年內有望整合到100家之內。目前中央企業數目為105家。
還有相關報道披露稱,中國政府鼓勵央企合並,希望組建在全球業界排名第一至第三的企業,提出到2020年把現有的大型國有企業縮減至40家左右。
從過往的鐵路車輛(中國南車與 中國北車)合並、核電(國家核電與中電投)、海運(中遠洋與中海運)、資源(武鋼與寶鋼)等領域央企合並重組的經驗來看,似乎也都經歷了從傳言到辟謠到確認合並重組的過程。“在武鋼和寶鋼合並之前的一年多時間裡,雙方曾通過上市公司多次澄清辟謠,最終還不是劇情大反轉?”前述受訪能源央企內部人士與記者交流中化集團與中國化工合並可能性問題時如是表示。
其實,在寧高寧2015年12月5日告別中糧集團、空降中化集團之時,市場就已經在猜測中國農化行業“下一步走啥棋”了。外界注意到,中化集團已經於2015年10月成立國企改革領導小組,同時還成立由戰略規劃部牽頭的工作小組﹔當時的計劃是,2015年年底之前與國資委、發改委等相關部委密切溝通,進行指導意見和相關實施細則的研究工作,2016年初至年中形成中化集團深化國企改革整體方案(討論稿)。
另外,寧高寧入主中化集團以后,國資委在2016年3月又對中化集團的董事會進行了密集調整。寧高寧被外界視為中化集團與中國化工整合協商的最重要推手,原因在於,在掌舵華潤時,利用收購整合在房地產、啤酒、零售、紡織、電廠、制藥、建材等多個領域“跑馬圈地”,使華潤實現了跨越式的發展﹔入主中糧以后,又延續此前的做法,在2005年至2015年十年時間發起大約50起並購,讓中糧成為中國食品行業的巨無霸企業。在此期間,寧高寧被外界譽為“中國紅色摩根”。
不過,前述能源央企內部人士提醒記者,中國化工董事長任建新並購整合的功底同樣不容小覷,任建新1984年創立的中國化工重要前身之一——藍星化學清洗公司,在改革開放初期就掌握了以國企脫困為突破口,並購了超過100家國有化工企業,這也是藍星能夠成為中國規模最大、實力最強的化工材料龍頭企業的根本原因﹔中國化工於2004年5月在中國藍星(集團)總公司、中國昊華化工(集團)總公司的基礎上成立,任建新繼續擔任掌舵人,中國化工也就是在任建新以海外收購為主的國際化經營戰略的指導下,經過十多年時間的快速擴張,最終成為一家世界500強企業。
機遇與挑戰並存
從業務構成來看,中化集團涉足領域最廣,涵蓋能源、農業、化工、地產、金融等業務,中國化工則以化工品生產為主,目前形成了化工新材料、特種化學品、基礎化學品等為主的6大業務板塊。
業內人士分析,中化集團優勢在能源業務,在這一領域,中化集團可與中國化工的優勢產業——基礎化工、化工新材料強強聯合,打造中國的化工“巨無霸”﹔中化集團在農業領域主要是化肥業務,仍以貿易見長,其他比如種子業務、農藥業務雖然在國內的細分市場存在較大領先優勢,但與國內最大、世界第六的農藥企業中國化工比較則稍顯遜色,如果最終合並雙方將在農業領域形成較大互補性,涵蓋化肥、種子、農藥、飼料等農業業務﹔在化工領域,中化集團是全球最大的天然橡膠供應商之一,而中國化工是全球第三的橡塑機械制造商、全球第十五位的輪胎制造商,雙方在很多業務上互為上下游關系,如果合並成功,將呈現出很強的業務互補性。
值得注意的是,由於近年以來中國化工不斷進行海外收購,導致資產負債率偏高。財報顯示,從2013年到2015年,中國化工資產負債率分別為84.63%、81.47%、81.03%。資產負債率較高、債券負擔較重,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中國化工長期償債能力,也影響了中國化工繼續進行債務融資的空間。
記者雖未能看到中化集團的資產負債率狀況,但是其重要上市平台——中化股份從2013年到2015年的資產負債率為68.85%、69.81%、 71.56%。融資渠道暢通、在資金上抗風險能力較強是中化股份的重要優勢之一。2016年年中工作會議上,寧高寧也指出,中化集團的特點就是固定資產較多、折舊較多,但也有著很強的現金流,這為中化集團的發展奠定了很好的基礎。中化集團和中國化工在現金流、融資能力上的差異,或許將影響雙方在未來可能的整合中的主動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