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社科院專家:經濟長期低迷下的全球化萎縮須關注

●金融危機雖然已經發生八年,但是全球經濟仍處在深度調整中,全球經濟增長速度不斷下行已成為普遍現象,這個過程,還會持續五到十年。作為全球經濟的一部分,中國經濟也難獨善其身。
●當下貨幣供應並不少。中國人民銀行資產負債表不斷在擴張,經濟增長6.7%,M2增長12%多,但是物價沒有上去,錢到哪兒去了?我們現在面對的是一個從來沒有遇到過的現象,不叫通貨緊縮,叫“貨幣供應過剩情況下的物價下跌”。原因就是我們的貨幣供應沒有進入實體經濟。
●與以往不同的是,中國的經濟調整,不僅要重視周期波動的熨平,而且要重視長期結構性問題的紓解。從原則上來說,改變大規模工業化時期的外生性增長模式,進行內生性增長模式的重建,是新經濟時期的調整重心。
中國社科院原副院長、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理事長李揚和中國社科院經濟研究所副所長張平21日在參加由社科院經濟研究所、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和社會科學文獻共同主辦的《經濟藍皮書夏季號:中國經濟增長報告(2015—2016)》發布會時,對當前及“十三五”時期的世界經濟和中國經濟增長情況做了認真分析。李揚認為,雖然金融危機爆發到現在已經八年了,但是危機仍然沒有過去,反而在不斷深化,未來全球經濟有五種現象將長期存在。張平表示,“十三五”時期中國的經濟調整,不僅要重視周期波動的熨平,而且要重視長期結構性問題的紓解。改變大規模工業化時期的外生性增長模式,進行內生性增長模式的重建,是新經濟時期的調整重心。
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理事長李揚:五種現象將在全球經濟增長中長期存在
從國際金融危機發生到現在已經過去八年,危機並沒有過去。隨著危機的不斷深入,有五個現象必將長期化:
一是全球增長速度持續下行,經濟長期低迷。金融危機雖然已經發生八年,但是全球經濟仍處在深度調整中,全球經濟增長速度不斷下行已成為普遍現象,這個過程,還會持續五到十年。作為全球經濟的一部分,中國經濟也難獨善其身。導致這種狀況發生的原因有以下幾方面:
第一,勞動生產率不斷下行。一些國際組織的研究顯示,今年勞動生產率增長為零,明年將是負增長。勞動生產率不高,導致投資收益率不高。投資收益率不高,大家就不願意投資﹔不願意投資,經濟增長速度就下來了。造成勞動生產率下降的根本原因在於科技創新不足。現在全世界都在等待一次重大的科技進步。全球這麼大經濟體,局部的變化不可能把它帶出低增長的泥沼。這將是一個漫長的過程。
第二,人口結構惡化,也就是人口老齡化。人口結構最重要的就是撫養比。如果干活的人少,被養活的人多,經濟是不可能增長的。
有一個概念叫“人口紅利”,指的就是總人口中就業人口比重很高,經濟增長速度非常快,就像過去中國30余年的情況那樣。進入21世紀第二個十年開始,我們的撫養比迅速上升。干活的人越來越少,需要養的人越來越多,這哪裡能有經濟增長?現在機器人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要火熱,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干活的人少了,我們需要機器人服務了。
第三,長期的產出缺口。所謂產出缺口,指的是經濟增長總是達不到其潛在增長水平。比如,現在中國的潛在增長率在8%左右,實際增長6.7%。如果經濟增速長期達不到潛在增長水平,底線也會不斷下落,最終形成惡性循環。造成長期產出缺口的原因是需求不足。投資、消費、出口,這幾個需求不足將是一個長期現象。因此我們要接受一個長期低迷的經濟增長速度。
二是低利率乃至負利率長期化。上個世紀末,在美國開始實行低利率,很多人說實行低利率在美國引發了泡沫,然后才有了次貸危機,現在來看是錯的。那個時候不是要實行低利率,而是資金供求狀況使得利率就很低。危機以后,美國的中央銀行迅速地把利率打到零。2014年6月歐洲中央銀行在人類歷史上第一次有了負利率,下半年又進一步調到-0.2,於是各國紛紛效仿,在歐洲大陸有幾個國家實行負利率,日本也是長期實行低利率,隨后也實行負利率。中國利率很高,但是中國利率水平也是持續下降的。
這就提出了一個很尖銳的問題,如果說利率長期為負,金融部門干什麼?金融運行怎麼辦?由於長期負利率或者低利率,現在配置金融資產是一件困難的事情。這就導致了一些我們並不太願意看到的負面現象。比如說,大量資金涌入到房地產領域中。負利率或者低利率,這個現象也會長期化。
三是通貨緊縮長期化,物價長期低迷。中國PPI長期負值,CPI在二以下已經運行了很長時間,全球其他地方也是如此。面對低物價甚至不斷下跌的物價,消費者是歡迎的﹔但對於生產者來說,物價下跌是災難。物價持續下跌,意味著從購進到產出就已經有虧損。
通貨緊縮,對應的詞叫通貨膨脹。通貨膨脹說的是貨幣供應多了,同時導致物價上漲。通貨緊縮說的是什麼?貨幣供應少了,導致物價下跌。但是讓我們頭疼的是,當下貨幣供應並不少。中國人民銀行資產負債表不斷在擴張,經濟增長6.7%,M2增長12%多,但是物價沒有上去,錢到哪兒去了?我們現在面對的是一個從來沒有遇到過的現象,不叫通貨緊縮,叫“貨幣供應過剩情況下的物價下跌”。原因就是我們的貨幣供應沒有進入實體經濟。
這種情況下,物價上不去,貨幣供應又很多,導致了幾個非常不好的現象。其中一個現象就是整個經濟貨幣化、金融化。哪個領域都在說金融,大家都想搞金融。而金融出問題,根本原因還是實體經濟領域出問題了,這是很可怕的一件事情。
四是債務長期化。中央提出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重點包括了“三去一降一補”。“三去”中有一項是“去杠杆”,也就是說要降低杠杆率。杠杆率是指債務和GDP的比率,杠杆率高說明大家借錢多。
2007年開始的全球金融危機就是杠杆率高升的危機,此次危機的起點就是美國的次貸危機,是美國居民部門的債務問題。一轉眼到了歐洲,變成了主權債務危機。反危機的一個必要環節就是降杠杆,八年過去了,杠杆率不但沒有下降,反而在上升。有人說,危機第三輪到發展中國家,是以中國為代表的企業債務危機和地方政府債務危機。這幾年,中國企業債和地方政府債增長非常之快。企業債中,70%左右是國企的債﹔地方政府的債增長很快,杠杆率也在不斷提高。一些國外機構看空中國,主要是因為我們的債務問題日趨突出。對於這些債務問題,我們有解決的辦法,不過要損失掉一些已形成的財富,用一些優良資產去填債務的窟窿。
雖然我們都認識到用債務來刺激經濟是飲鴆止渴,但是全球都還在用這個手段,以至於杠杆率居高不下。在這個狀態下債務是不是隻會漲,而不會縮?如果是這樣的話,整個經濟學理論和經濟政策都必須進行深刻調整。
五是去全球化。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幾乎所有的經濟活動,都是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展開。但是現在全球化已經發生了趨勢性的改變,這些改變有好幾個現象值得注意。
一個現象是全球的貿易增長已經連續四年低於全球GDP增長,中國的貿易增長已經連續五年低於GDP增長。二是發達國家過去是以自由市場經濟、自由貿易為旗幟的,現在這些國家普遍實行貿易保護,各種貿易壁壘、非貿易壁壘、貿易糾紛等,層出不窮。三是出現了像英國脫歐這樣極端的逆全球化現象,現在脫歐不只是英國,整個歐洲都出現了大量的脫離原來的經濟共同體的現象。四是廣大新興經濟體全面轉變傳統的經濟發展戰略,改變出口導向的發展戰略和依賴出口的戰略轉而擴大內需。
全球化逐漸萎縮的態勢,對於我們有極大的影響,需要引起我們的關注。
中國社科院經濟研究所副所長張平:經濟調整要切實 推進經濟體制改革
受人口結構變化、大規模工業化進程結束以及城市化推進等諸多經濟社會因素的影響,“十三五”時期中國經濟增長將進入結構性減速通道。與以往不同的是,中國的經濟調整,不僅要重視周期波動的熨平,而且要重視長期結構性問題的紓解。從原則上來說,改變大規模工業化時期的外生性增長模式,進行內生性增長模式的重建,是新經濟時期的調整重心。從現階段經濟表現來說,這樣的經濟轉型才剛剛開始。為此,對重點領域應執行切實的經濟體制改革。
第一,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國之前的經濟騰飛,得益於動員型經濟模式的運用,政府運用行政力量,通過市場動員了大量資本、土地、礦產、勞動力等資源,先是通過工業化以國際市場為增長平台,走出了一條有效的高增長路徑,繼而又通過動員式城市化,快速擴張城市建設,激活房地產需求,推動了中國城市化大發展。對於這種動員型經濟增長模式,如果政府運用得當,會調動和激活全社會的生產積極性,但稍有不慎會造成過度投資、內外失衡、價格體系扭曲及經濟結構不合理等問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提出正是寄希望於對上述問題的解決。但值得關注的是,當前所採取的很多應對措施也是行政化的,採用行政手段來解決行政干預遺留下來的問題,留下的還是行政干預的結果。因此,需要我們重新定位和認真思考政府的角色和行為。就中國當前的經濟增長水平而言,尤其是東部沿海地區,全社會對市場經濟已經逐步適應,如果讓微觀主體獲得更大的活力,政府隻需在宏觀經濟上保持穩定就可以,而無須事無巨細。當然,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需要政府來啟動,但這並不是說由政府包辦一切,更不是政府一家唱獨角戲。這就需要政府審時度勢,合理確定自己的位置,從規則入手,運用合理的激勵手段,引導市場參與者朝政府希望達成的目標去努力。也就是說政府應該“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裡之外”。
第二,明晰市場的資源配置功能,積極推進市場化改革。首先,積極推進國企改革,打破行政壟斷,推行政企分開﹔推動國內統一市場的建設,打破各種資源流動尤其是高層次人力資本流動的制度障礙,解決資本市場、要素流動、基礎設施、信息等領域的割裂問題﹔打破行政干預所導致的橫向、縱向經濟分割,切實發揮經濟網絡的集聚、關聯效應,提高城市化的空間配置效率,疏通知識部門的分工深化渠道和知識過程的創新外溢渠道。其次,推進科教文衛等各類事業單位的轉型和改革,形成高端服務業市場,提高服務業質量。過去30多年,對工業部門增長的強調,導致對服務業發展的忽視,把服務業置於工業化的輔助部門發展,不注重質量和效率,使服務業處於低水平狀態,不僅不能滿足人們的實際需要,而且拖累了工業部門的繼續發展,給經濟轉型增加了困難。因為認識的偏差,中國現代服務業一部分存在於管制較大的科教文衛等事業單位,另一部分存在於電信、金融、鐵路、航運以及水電氣等壟斷部門。這些部門缺少市場激勵,競爭不充分,效率低下,勞動生產率水平很難得到提高。為此,需要把上述部門的改革與放鬆管制相結合,盡快形成一個高質量的服務業體系,提升服務業的效率及其正外部性,推動中國的經濟轉型。
第三,深化財政稅收制度改革。稅制改革的目標是逐步建立城市化階段所需要的直接稅制。中國目前的稅制結構特征是以間接稅為主,主要征稅對象是工業部門,具有濃厚的計劃經濟痕跡,同時又帶有明顯的工業化階段特征。然而,中國當前的經濟結構已發生重大調整,中國已步入工業化中后期階段,隨著城市化的日趨成熟,城市服務業已成為經濟發展的主體。如果再沿用以間接稅為主的征稅體制,不僅會加重工業部門的稅收負擔,增加該部門轉型升級的難度,而且會造成地方政府稅基弱化,增大地方財政收入的難度。發達經濟體的經驗表明,當人均GDP超過7000美元時,可以由原來的以間接稅為主調整為以直接稅為主的體制。所以,適應中國經濟發展的新階段,“十三五”期間,應通過稅制改革逐步由以間接稅制為主過渡至以直接稅制為主,提高消費等直接稅比例,降低間接稅佔比,為經濟轉型提供良好條件。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