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雀舞王”約相和他的舞台人生

伴著鏗鏘的排铓和渾厚的象腳鼓聲,一位男子身披翠綠的孔雀翎羽,活靈活現地表演孔雀獨特的拖翅、晒翅、展翅、亮翅、點水等動作,一氣呵成。有力度的轉頭、犀利的眼神、扭動有節的動作,像極了一隻威武的雄孔雀,振翅開屏,氣勢逼人。
他就是瑞麗的“孔雀舞王”約相。
孔雀舞,傣語為“嘎洛勇”,主要模仿孔雀飛奔下山,漫步森林,飲泉嬉水,追逐嬉戲以及拖翅、晒翅、展翅、開屏、飛翔等動作,是我國傣族民間舞中最負盛名的傳統表演性舞蹈,流傳於雲南省德宏的瑞麗、芒市等傣族聚居區,其中以瑞麗市的孔雀舞最具代表性。
瑞麗傣族孔雀舞被列入2005年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而喊沙村正是瑞麗傣族孔雀舞的傳播和傳承地。“喊沙”為傣語,意即“黃金休憩地”,“孔雀舞王”約相的家就在這裡。
一般人知道孔雀舞大多是通過楊麗萍、刀美蘭等女性舞者,她們柔美的孔雀舞姿讓人印象深刻,但是在德宏州,孔雀舞歷史上都是男人跳的舞蹈。據專家介紹,約相的孔雀舞比起楊麗萍的“楊氏”孔雀舞更具原生態。
“在我們的歷史上,女性想上台表演是很難的,就像解放前她們是不能讀書的。”約相解釋道,過去的孔雀舞由藝人頭戴面具,並在腰間系上一個三角褲形的架子,十數片用竹篾條繃彩綢、繪以孔雀羽紋圖飾的細長彩條,就安插在架子上,分別代表孔雀的翅膀和尾羽。直到解放后,女孩才開始走上舞台。現在男女性跳孔雀舞的大部分的動作都一樣,但還有些細微的差別,男性的動作相對大氣陽剛,女孩則是偏柔軟更多,像諸如抬腳這類的動作,女孩因為穿了裙子動作就不會太大。
約相表演前更衣准備 (人民網記者曹昆攝)
約相是成家后才開始學習孔雀舞的。生活艱苦的農家子弟,熱愛孔雀舞卻沒有機會得到專業系統的訓練,他利用晚上沒有農活的碎片時間自己練習,靈感大多來自於自然和生活,尤其是孔雀,約相稱孔雀是“我的老師”。
傣族人民很早就有飼養孔雀的習慣,約相也曾經養過幾隻孔雀,方便更好的向它們學習。他尋找一切可能的機會觀察著孔雀的一舉一動,回到家后,學著孔雀的樣子走路、展翅、開屏。隨著時間的流逝,約相對孔雀的各種姿態動作都記憶深刻,模仿得也惟妙惟肖。
“孔雀的眼神,看起來特別靈,吃飯的時候,嘴這樣‘叨’一下,梳理羽毛的時候頭是這樣扭過去理的,還有他們的腳步,提腳快,落地慢……”說起向孔雀學習,約相忍不住現場就做起了舞蹈動作。而這種觀察孔雀向孔雀學習的習慣,也成為了約相教徒弟的“規矩”,並保持至今。
慢慢的,約相開始登上了更大的舞台,在一次國慶節的慶祝活動中,瑞麗縣文化館看中了他的表演,從此,他就常常被“借”去全國各地表演。1977年大概可以算是約相人生的轉折點。那一年,約相跟隨瑞麗文藝界人士到芒市表演,第一次上台表演就技驚全場。1980年,約相帶著他的孔雀舞第一次在人民大會堂亮相,作為雲南代表團的主力,他連跳七場,“孔雀王子”由此得名﹔1982年他受邀參加全國少數民族運動會,其自創的“孔雀拳”技驚全場。他還先后受邀參加中央電視台、雲南電視台、北京電視台、浙江電視台等媒體的節目錄制,受邀到緬甸,到北京、四川、昆明、浙江、廣州、台灣等地表演。
約相本人也於2007年獲得了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孔雀舞)繼承人的稱號。每年的暑假是他們家小院子最熱鬧的時候,想學孔雀舞的人慕名而來,不僅有中國人,還有外國人。
約相家牆上挂著的合影 (人民網記者崔競文攝)
約相說,今年7月份家裡來了50多人,來自好幾個國家,黑人白人都有。“我的孫女孫子都跟我學習孔雀舞,如今也都小有所成,孫子在歌舞團現在已經是團長了。”約相很驕傲。
從2008年開館收徒至今,他已經教過一千余名學生,約相收學生沒有任何要求和條件,不分年齡、不分男女、不分民族,隻要愛學想學都教。他的學生中年紀最大的有55歲,小的隻有5歲。約相說,自己的學生有跳得好的還被邀請到緬甸去教學,許多7、8歲的小朋友會參加州裡、市裡的各項比賽,中緬胞波節的比賽他們也都會參加,無論如何,每次都能捧個獎回來。
約相已經快70歲了,這位孔雀舞王頂著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孔雀舞)繼承人的頭銜,除了表演和教學生,他仍然會每天下地干活,換下演出服,他從“孔雀王子”變成了扛著鋤頭的老農,生活就這樣一天天過去了。
可他並不覺得枯燥,對約相來說,孔雀舞就是他的生命,其他生活越簡單越好。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