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星海:推進農產品期貨期權市場建設

中國証監會副主席方星海日前表示,証監會將繼續堅持市場化、國際化、法治化的方向,進一步提升期貨市場服務實體經濟、特別是服務“三農”的能力,更好助力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他透露,下一步証監會將著重開展推進農產品期貨期權市場建設、完善農產品期貨合約及市場規則制度、加強農產品期貨市場監管、支持期貨經營機構進一步做優做強等四方面工作。
方星海是5日出席“第五屆風險管理與農業發展論壇”時,在講話中作出上述表示的。
經過多年培育和發展,我國農產品期貨市場已逐步成長為品種覆蓋廣泛、市場規模較大、具有一定國際影響力的期貨市場。截至目前,我國已上市21個農產品期貨品種,覆蓋了糧、棉、油、糖、林木、禽蛋等主要大宗農產品領域,在谷物、油脂油料等領域形成了較為完整的品種序列。
方星海表示,証監會在推動農產品期貨市場建設、持續加強農產品期貨市場監管、支持期貨經營機構深化服務“三農”工作、涉農投資者教育和信息服務等方面開展了大量工作,並取得了積極成效。
他同時提到,現階段我國農產品期貨市場服務實體經濟還很不到位,與實體經濟對期貨市場的需求存在不少差距,主要體現在農產品期貨市場總量還比較小,農產品品種體系還比較單一,農產品期貨產品對實體經濟的覆蓋面較小,產業企業參與農產品期貨市場尚且不足等方面。
近年來,我國農產品領域先后探索了“訂單農業”、“糧食銀行”、場外期權、“保險+期貨”等風險管理業務模式。今年以來,証監會聯合農業部、保監會在前期探索試驗的基礎上,指導期貨交易所、保險機構、期貨經營機構以及涉農企業,穩步擴大“保險+期貨”試點,為改革完善我國農產品生產者補貼制度探索新的方式和途徑。
方星海透露,下一步,証監會將繼續堅持市場化、國際化、法治化方向,提升期貨市場服務實體經濟、特別是服務“三農”的能力,更好地服務於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具體工作包括以下四個方面:
一是深入推進農產品期貨、期權市場建設,創新完善期貨品種上市機制,推動研發上市新的農產品期貨品種﹔推進農產品期權上市准備工作,力爭盡早上市豆粕、白糖期權﹔研究農產品期貨市場對外開放的路徑和突破口,逐步提升我國農產品期貨市場的定價效率和國際定價話語權﹔穩步擴大“保險+期貨”試點,探索期貨市場服務“三農”的新渠道、新機制。
二是進一步完善農產品期貨合約及規則制度,包括推動期交所改革農產品期貨套保審批制度,加強套保額度管理,簡化套保審批程序,提升透明度﹔優化農產品期貨限倉制度,按照平衡市場需求和風險控制的原則,充分考慮農產品特性,全面評估農產品的限倉標准,優化限倉規則﹔優化保証金制度,完善有價証券作為期貨保証金的相關規定,提升效率、降低成本﹔優化農產品期貨交割管理,完善交割流程,優化交割倉庫布局,推進農產品期貨集團化交割庫制度。
三是加強農產品期貨市場監管。“期貨市場定出合理價格,能夠方便套保交易,就是對農產品風險管理作出了很大的貢獻。”方星海說,當前我國正在對玉米等行業進行收儲制度的重大改革,各期貨交易所和期貨市場監控中心應加強一線監管,做好農產品期貨市場監測監控和風險預警,防止市場過度投機炒作,嚴格防范市場價格操縱等違法違規行為。
四是支持期貨經營機構進一步做優做強。具體而言,証監會將支持期貨公司拓展融資渠道,鼓勵其通過境內外發行上市、“新三版”挂牌等方式擴大籌資規模,增強資本實力和行業抗風險能力﹔深化期貨公司服務“三農”工作,立足企業需要,提高經紀、清算、咨詢、資產管理及風險管理服務能力﹔鼓勵期貨公司對農村基層組織、農民專業合作社、種糧大戶、農戶等涉農主體開展系統化的期貨知識培訓,提供農產品期貨價格信息服務。(馬婧妤)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