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清末富商的坎坷赴美路

圖為清末富商江驥的護照
清朝時護照的英文版
當時美國海關在碼頭進行移民檢查
兩廣總督岑春煊,他給江驥頒發了護照
■ 楊 之
日前,阿聯酋也對中國實行免簽政策,中國護照的含金量越來越高。而在古代,中國人要出國需不需要類似護照這樣的証件呢?歷史多不可考,但仍有散落的記錄。如蘇武出使匈奴,被逼牧羊時也不忘持節(使者憑証,同時是漢朝國籍的証明)。而更詳細的記載,就是《西游記》了,別以為這只是一部古代的東方玄幻小說,小說中的內容也有可供史學家們考據之處。比如唐僧師徒歷經十四年,途經數國到西天取經,每到一地,都要拿出大唐的通關文牒,讓對方蓋章。可以說通關文牒記錄了他們行程的全過程。通關文牒為中國古代護照,是古代通過關戍時拿的通行証,曾被稱為符、節、傳、過所、公驗、度牒、路証等,每到一國需加蓋該國印璽方可。從清末開始至今,才稱為護照。筆者仔細研究清末一位富商的護照,有不少今人看來滑稽之處,比如還要注明持有人哪兒有顆痣,這也算是時代特色吧。
富商為開眼界申辦護照
話說1905年8月18日,清朝兩廣總督岑春煊簽發了一份護照,護照的主人名字是江驥。他是廣東花縣人,與50多年前的太平軍領袖洪秀全是同鄉。不過,洪秀全是大清朝的造反派,這位江驥卻是一位安分守己的商人。他在花縣平山村經營了一家名叫“太和”的商店。截止到1905年8月,江驥的“太和商店”已經運營了兩年,口碑良好。江驥的太和商店擁有股本三萬元,還有價值兩萬兩白銀的家產。如此看來,他是一位了不起的地方富商。江驥的太和商店主要經營雜貨貿易。因此,他向廣州政府申請去美國游歷,開開眼界。
雖然1905年是美國百年排華運動的高潮年,而且美國政府命令禁止“華工”入境。但江驥仍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不過,就在江驥申請游美護照的前一個月,中國爆發了聲勢浩大的抵制美貨運動,其目的就是抗議美國壓迫華僑。這讓江驥此行更是蒙上一層陰影。不過,美國是允許中國商人入境游歷的,像江驥這樣的廣州富商更是在所歡迎之列。所以,兩廣總督岑春煊會同美國駐廣州總領事雷伏禮,於1905年8月18日分別在江驥的中國護照上簽了名,准許其赴美游歷。這份護照共有中英文兩頁,中文頁主要介紹了江驥的家世背景、社會職業、財產狀況以及他本人的相貌描述。中文頁護照上特別強調,護照持有人江驥的“右眼角有一顆黑痣”,時年19歲。對於江驥的上述信息,美國廣州總領事雷伏禮進行了認真的核對,認為一切都屬於實情。然后,雷伏禮總領事在江驥的照片上加蓋美國總領事的“騎縫印”,以便江驥到美國舊金山海關時,核驗入境。
江驥中國護照還有一份英文頁,英文頁是對中文版的翻譯說明。英文頁上同樣有兩廣總督岑春煊和美國廣州總領事雷伏禮的簽名。巧合的是,就在江驥的護照獲得美國領事館簽証的同一日,雷伏禮收到了廣州人抵制美貨運動的壞消息,有人告訴雷領事說:“有一名劃舢板的婦女拒絕把一個箱子擺渡到珠江對面去,因為箱子裡裝有美國貨物。”8月19日,還有一名美國傳教士告訴雷領事說:“有幾名中國青年學生離開了教會大學,因為這是美國學校。”同日,美孚石油公司的一位代理告訴雷領事說:“中國的買家抱怨,已經獲得通行的裝載美國石油的船隻以前隻需要在厘卡加蓋印章,現在卻需要逗留好幾個小時。因為中國人要對石油進行檢查,在油桶上刺上幾個洞。中國船主拒絕再裝運美國石油。”這些抵制美貨運動的消息,如雪片般飛到雷伏禮的辦公室,讓他不勝其擾。
《排華法案》致中美雙方對抗
為何廣州的抵制美貨運動如此激烈呢?因為當時在美國的華僑主要是廣東人,強大的同鄉觀念,促使廣州成為1905年抵制美貨運動最激烈的地方。此外,時任兩廣總督岑春煊也是暗中支持抵制美貨運動的官方后台。岑春煊深得慈禧太后的信賴,他被慈禧太后賞了一件黃馬褂,而且還可以在紫禁城騎馬,這是大清官員中至高無上的榮譽。當然,雷伏禮領事知道岑春煊總督在縱容廣州人的抵制美貨運動,因此他多次向岑春煊交涉,請求他強力鎮壓抵制運動,但是遭到了岑春煊的拒絕。早在1905年7月16日,雷伏禮給岑春煊總督發去一份照會,抱怨說:“現在匿名書函宣布恐嚇之詞,構成告示強迫他人不買美貨之禁,請即出示,聲明禁用美貨為違背條約。”對於雷伏禮的抗議照會,岑春煊總是裝聾作啞,不加理睬,氣得雷領事毫無辦法。其實,雷伏禮也應該明白,中國人抵制美貨,源頭在於美國人自1882年制定的《排華法案》。正是這種歧視中國華工的排外政策,導致了1905年的抵制美貨運動的發生。
雖然抵制美貨運動得到了包括廣州在內的中國南方大部分地區的支持,但是像江驥這樣的富商,其實對抵制運動的執行,也是不以為然的。畢竟美國的排華政策沒有針對中國富商。江驥他們擔心他的廣州同鄉的抵制運動會惡化中美商貿關系,搞不好還會影響他到美國的游歷計劃。
據史料記載,來自廣州與福建的中國富商曾要求清政府,採取嚴厲措施,防止中國的假冒商人取得美國的護照簽証,並且懲罰那些試圖用“假護照前往美國的人”。同樣是廣州人,他們對於抵制運動和美國的排華政策,因社會地位不同,而表現出迥然不同的態度,就是因為彼此利益的差異太大。對大多數中國人而言,事不關己,高高挂起,是他們的處世哲學。
中國人到舊金山后入關遭審查
話說回來,盡管江驥的護照獲得了美國簽証,但是他要進入美國境內,還是要經歷一番嚴格的審查。
當時廣州人去美國,要從廣州出發,一路東航,到舊金山上岸。在上岸時,中國人必須接受舊金山海關的嚴格審查。如果提供的護照等証件有問題,美國移民局官員就會把中國人拘禁在舊金山碼頭的小木屋裡頭。在裡面等待進一步的審查,如果運氣好,就允許入境。反之,將被遣返。一個小冊子記錄了當年小木屋的情況:“木屋在舊金山海邊,用粗木作柵欄,上面蓋著薄板,是專住新到華人的。又黑暗,又齷齪,臭氣沖天。四邊架著木板數條,當做桌床,比坐監牢還苦。口渴了喝冷水,肚皮餓了隻能吃黑面包,不然就是硬米飯,吃也吃不飽的。天天有巡捕看守門外,不能出來一步。那時叫天不應,入地無門,差不多到美國的人個個嘗著這樣的滋味的。還有一個更駭人聽聞的故事。說的是,一位華人婦女到美國尋找她的丈夫。盡管她持有合法的護照,但是她害羞。當舊金山海關人員問她的來歷時,她回答不好,就被關進碼頭的小木屋裡。經過一段時間之后,這位女子被逼瘋了。她把見到的男人都當成她的丈夫,叫個不停。”
小木屋的故事,江驥在1905年8月18日拿到護照登上前往舊金山的航船之后,他當然也是聽說的。他到美國之后,也會在小木屋裡短暫停留一下。如果不出意外,江驥會順利地進入美國境內,在那裡參觀游歷。更大的可能是,他或許就留在美國發展了。盡管此時的美國是排華的,但相比大清朝而言,還是有更多的發展空間的。
對華人而言,此時的美國既是天堂,也是地獄。因為來自世界各國的移民們,仍然相信美國開國之父華盛頓的名言:美國敞開胸懷,不僅歡迎富有而體面的異鄉來客,也歡迎來自世界各國和各種宗教的被壓迫、被迫害的人士﹔如果他們行為正派得體,值得享受我們所有的權利與優惠,我們將歡迎他們前來共享。但另一方面,當時的美國正在以法律的名義實施對華人的歧視。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