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貧的實質是什麼

□吳 華
習近平總書記在2015減貧與發展高層論壇上深情地說,“40多年來,我先后在中國縣、市、省、中央工作,扶貧始終是我工作的一個重要內容,我花的精力最多”。為什麼習近平總書記在這件事上花的精力最多?說明這事在習近平總書記心中有著特殊的位置。筆者從四個方面談點理解和認識。
減貧問題實質是發展問題
人類社會發展史就是一部緩解消除貧困、追求共同富裕和公平正義的歷史。減貧無外乎是特殊地區和特殊對象的發展,從來就是發展的重要內容和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由於自然和歷史等原因發生絕對或相對貧困現象,反映出發展的不平衡和不協調,反映出發展存在薄弱環節和不足。減貧幫助補齊一國(地區)發展的短板,使得發展兼顧公平與效率,更加平衡、包容和可持續。
中國的發展是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是走共同富裕道路的發展,這是由中國共產黨的宗旨和社會主義制度決定的。因此,中國的減貧發展要求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征程中,把現行國家扶貧標准下的貧困人口脫貧作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底線目標來堅守。中國把減貧放置到國家戰略高度,運用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引領脫貧攻堅,這在“四個全面”戰略布局中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背景下,具有培育新的發展“增長極”的重要意義,具有經濟社會發展“再平衡”的戰略意義。
中國的減貧發展不僅關乎本國人民的福祉,也關乎世界反貧困斗爭的進步。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中國穩定解決佔世界五分之一人口的溫飽問題,在國際社會率先實現聯合國千年發展目標中的減貧目標,是對全球減貧事業的貢獻。中國深度參與和推進國際減貧交流合作,支援世界不發達國家的減貧發展,以大國的責任和擔當努力促進人類命運共同體健康發展。
減貧行動實質是民生行動
減貧,從百姓的衣食住行著手﹔脫貧,實現貧困人口“不愁吃、不愁穿,義務教育、基本醫療和住房安全有保障”,這些都是具體生動的民生關切。減貧幫助貧困人口解決溫飽問題,幫助其改善生產生活條件和享受基本公共服務,正是關心和改善社會困難弱勢群體的民生。
消除貧困、改善民生、實現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是中國共產黨的歷史使命。中國共產黨原先帶領群眾“打土豪、分田地”﹔現在帶領群眾“脫貧困、奔小康”,最終實現共同富裕。群眾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穩定的工作、更滿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會保障、更高水平的醫療衛生服務、更舒適的居住條件、更優美的環境,期盼著孩子們能成長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這些真切期盼就是民生,就是我們共產黨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減貧工作實質是群眾工作
減貧工作一定要重視做群眾工作。密切聯系群眾,善於做群眾工作,是中國共產黨的優良傳統和政治優勢。毛澤東指出:“解決群眾的穿衣問題,吃飯問題,住房問題,柴米油鹽問題,疾病衛生問題,婚姻問題。總之,一切群眾的實際生活問題,都是我們應當注意的問題。假如我們對這些問題注意了,解決了,滿足了群眾的需要,我們就真正成了群眾生活的組織者,群眾就會真正圍繞在我們的周圍,熱烈地擁護我們。”減貧工作要繼承發揚群眾工作這個傳統和優勢,從關心貧困群眾具體利益做起,凝聚起貧困群眾的力量,而這股力量正是減貧發展不可或缺的內生動力。
減貧工作要善於用群眾方法做群眾工作。為貧困群眾服務,要聽得懂和會說群眾的話、讀得懂群眾心聲﹔要學習貧困群眾的智慧和首創精神,發揮貧困群眾的主體積極性和作用,與貧困群眾共商共建共享﹔要從實際出發,尊重群眾意願,量力而行,盡力而為。實踐中,要重視和解決不願和不會做群眾工作的問題。關鍵是要到貧困群眾中去,和貧困群眾在一起。多了解困難群眾的期待,多解決困難群眾的問題,滿懷熱情為困難群眾辦事。
減貧治理實質是社會治理
減貧在解決群眾溫飽問題的基礎上,促進補齊社會治理“短板”,促進夯實社會治理“地基”,促進變革社會治理方式,促進提升社會治理效率,促進維護社會治理公正。因此,減貧治理是社會治理的重要內容,其本質屬性就是社會治理。
減貧是全球治理的重要內容和中心議題。聯合國先后實施的四個“發展十年計劃”“千年發展目標”和“2015后可持續發展議程”,均把消除貧困和反飢餓作為主要目標。特別是“2015后可持續發展議程”,明確應重點解決貧困、飢餓等涉及發展中國家人民基本生存的問題,消除一切形式的貧困,共享繁榮和平,保護地球,把減貧作為全球治理的核心內容,構建出新的全球可持續發展治理框架。
減貧是中國社會治理的重要內容和中心議題。新中國在積貧積弱的發展底子上展開社會治理和各項建設﹔改革開放以來,我們用改革的辦法解放發展社會生產力,同時開展有組織、有計劃的減貧治理專項行動﹔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戰決勝階段和沖刺期,集中力量補發展短板實施精准減貧治理。減貧伴隨著發展的各個階段,減貧治理貫穿於經濟社會發展治理的方方面面,在實踐中探索出有效治理方法和路徑:在治理方略上,堅持精准減貧治理﹔在治理方式上,堅持源頭治理、系統治理、依法治理和綜合治理﹔在治理取向上,堅持以貧困人口為中心,“投資於人”,增加貧困人口的物質資本、能力資本和社會資本,標本兼治﹔在治理目標上,守住“兩不愁、三保障”底線,努力實現“弱鳥可望先飛,至貧可能先富”,促進貧困地區跨越發展。這些治理方法和路徑,不僅直接助推減貧發展,更是促進整個社會治理能力和治理體系現代化的建設。
作者單位:國務院扶貧辦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