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經濟·科技

專家熱議中國財政體制改革 調整央地關系是關鍵

2016年12月05日09:41 | 來源:人民網-財經頻道
小字號

人民網北京12月5日電(記者 楊迪) 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4日發布的《央地關系大逆轉——國家治理能力提升的關鍵步驟》研究報告指出,在我國財政體制改革的過程中,中央財政的重要性逐漸下降,體現為“大財政”口徑下我國中央財政收入和支出的比重均有所下降。我國的財政體制正面臨著從以促進經濟增長為中心,向平衡經濟增長、經濟波動、社會公平和公共物品供給的體制轉型。

“新時期我們面臨四種挑戰是什麼?”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研究員、經濟學院副院長鄭新業在做主題報告時指出:首先,發展是第一位﹔其次,預防和治理經濟波動成為整個國家政策制定中間非常重要的環節﹔再次,如何縮小收入分配成為黨和政府優先處理的問題﹔最后,污染現在被部分人士看作是排在經濟增長之前的因素。

鄭新業表示,央地關系對一個國家經濟的平穩增長、收入分配和污染治理等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經濟體制的不同,經濟發展水平的差異,特定時期社會面臨的主要任務和目標變化,甚至民族構成的不同,都會影響政府規模、職能組合和央地關系。在同一個經濟體內部,隨著時間推移,人們對公共服務需求的變化,公共籌資方式的變遷,也會引起央地關系的調整。

報告建議,“十三五”期間,財政體制改革應從總量、結構和央地關系三個方面進行調整。首先,在總量上,繼續穩定政府規模。考慮到財政赤字仍然處於較低的水平,而且赤字對利率的負面影響較小的情況下,中國使用財政赤字的仍然有很大的空間。另外,在經濟波動時期,政府應付衰退所需要的資金應該通過財政赤字來承擔。

其次,收入結構調整應成為“十三五”期間財政體制改革的重中之重。在收入結構上,完善企業所得稅和個人所得稅征收制度,提高這兩個稅種在政府收入中所佔比重。還應實行差別稅率:將部分含碳產品的稅率提高到30%,其他產品稅率降低為9%的方式重構增值稅稅率,以稅收手段促進環境的改善。此外,為了完善收入分配,必須設立遺產稅和贈與稅。

第三,支出結構方面應重點對失業保險制度進行相應調整,在的完善在穩定經濟的同時,改善收入分配。因此,作為自動穩定器的重要內容,失業保險支出佔GDP比重需從“十一五”期間的0.07%提高到“十三五”期間的0.5%。除此之外,還必須較大幅度地提高城鄉低保為主的社會救助支出佔財政支出中所佔比重。

第四,對央地間的財政關系進行深入調整。要使稅收、支出等成為有效的宏觀調控的工具,則企業所得稅、個人所得稅等必須由中央政府負責,同時建立一個全國統一的、由中央政府負責的醫療保險、失業保險、社會救助制度,以實現中央政府的職能從政策制定者向公共服務提供者的轉變。

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財經戰略研究院院長高培勇認為,事權和支出權匹配應該是在未來央地關系改革中著重注意的重點之一。他指出,事權與支出責任的匹配,要在中央地方財政關系處理當中佔盡可能低的比例。在考慮事權匹配的時候,同時要把支出責任匹配到位,而且兩者之間最好是不分離的。

“中國經濟在保持持續增長的要求之下,更為核心、更為關鍵的問題是在於如何成功的實行轉型。”國家稅務總局收入規劃核算司巡視員王道樹指出,如果不能成功的實行轉型,我們持續的增長是沒有保障的。

王道樹表示,認清中國經濟轉型問題,就需要考慮央地的財權和支出責任的劃分,以及這種政策體制的安排對地方政府會產生什麼影響,從而間接傳達到對轄區的企業會產生什麼影響。當經濟結構的調整會對稅源必然產生分化趨勢的時候,又該如何未雨綢繆。在這樣一個不斷分化、結構深度調整的情況下,在過去長期財政寬裕的背景下,所採取的那些辦法、使用那些制度,還需要發生哪些變化。

“跳出中等收入陷井的財政,應建立更好的政府公信力和人民有良好的預期,這樣央地關系才能更好的處置。”中央財經大學中國公共財政與政策研究員院長喬寶雲指出,隨著城市化和工業化的快速發展,中國已經成為中等收入國家,但也面臨著一個所謂中等收入陷井的挑戰,財政制度和新的情況、新的形勢之間已經出現了不匹配,新的發展狀況在呼吁著新的制度改革。

喬寶雲建議,新的財政制度不應當是牽一發而動全身的制度,是可以局部修補,局部調整的制度,而這一切都得基於對產權和公共權力更好的界定和保護。

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黨委書記兼院長劉尚希認為,增長問題、波動問題、分配問題、污染問題,實際上都是當前中國在轉型發展中面臨的重大問題。這些問題的解決離不開政府,離不開中央和地方的關系。隻有中央和地方關系協調了,形成了合力,這些問題才能得到有效解決。 

(責編:楊迪、夏曉倫)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