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東用戶數據遭外泄 官方稱源於3年前漏洞問題

12月10日晚間,京東被曝數據外泄。
據稱,此次有一個12G的數據包外泄,數據包括用戶名、密碼、郵箱、QQ號、電話號碼、身份証等多個維度,數據多達數千萬條。
京東在12月11日凌晨發表聲明,稱該數據源於2013年Struts 2的安全漏洞,已經完成修復。
京東在聲明中表示,在Struts 2的安全問題發生后,京東迅速完成了系統修復,同時針對可能存在信息安全風險的用戶進行了安全升級提示,當時受此影響的絕大部分用戶都對自己的賬號進行了安全升級,但確實仍有極少部分用戶並未及時升級賬號安全,依然存在一定風險。此外,京東還建議用戶開啟手機驗証和支付密碼,並將登錄密碼和支付密碼設為高強度的復雜密碼,提高賬戶安全等級。
泄露數據部分截圖
這已經不是京東第一次數據外泄了。
2015年,京東就被曝出大量用戶隱私信息泄露。京東在3.15前一日做出回應,稱“不會發生泄露用戶信息的情況”,並解釋稱可能是某些網站泄露了隱私信息,不發分子利用“撞庫”的手段獲取了用戶信息。
所謂撞庫,就是黑客會通過某些平台已經泄露的用戶名和密碼,批量登錄其他網站來獲得數據。
撞庫能夠成功是因為,大部分為了方便好記,在不同的平台都會使用相同的用戶名和密碼,這使“撞庫”的成功率非常高。
但是京東的泄密最終被証實跟“撞庫”沒有關系,一年以后,京東才公布調查結果:京東內部出現了“家賊”。
“家賊”是京東物流的3名員工,3人共泄露的數據包括用戶姓名、電話、地址、何時下單、所購貨物等信息。據北京市大興區人民法院的判決書上顯示,3人泄露的數據總數據達到9313條。據交代,數據最高價格僅為1.5元/條。
除了京東,當當網和支付寶在2014年都曾被曝出用戶信息泄露,而攜程曾曾被爆出系統有安全漏洞。
不法分子在盜取用戶隱私信息后,通常會冒充平台客服人員,打電話給客戶用各種理由勸其退貨,以截取退貨款,或者在退貨后,誘導客戶重新訂貨、輸入支付密碼付款。而泄露的數據一旦進入地下黑色產業鏈后,還有可能被多次販賣。(來源:界面)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