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達國家如何破除“鄰避效應”(國際視野)
發達國家如何消除公眾對於建設核電站、化工廠、垃圾處理廠安全性的擔憂?本報記者在美歐四國走訪后發現,政府與企業主動全面公開信息、讓公眾全程參與政策制定等,是贏得民眾信任的關鍵

![]() |
2016年11月29日,覆蓋烏克蘭切爾諾貝利核電站4號反應堆的最新安全保護罩完工。 |
![]() |
2014年3月9日,3500多名法國、德國及瑞士反核民眾在法國費森海姆核電站外集會,要求關閉核電站。 |
![]() |
2016年2月19日,美國紐約民眾組織游行,抗議位於紐約州哈德遜河畔的內陸核電站。 |
![]() |
2015年11月6日,在上海舉辦的中國國際工業博覽會上,來自德國庫卡公司的新一代工業機器人參展亮相,該機器人可輔助化工企業的日常生產和安全監測。 |
核電站信息透明
本報駐法國記者 李永群
盧瓦爾河谷素有“法蘭西后花園”之稱, 法國貝勒維爾核電站就位於盧瓦爾河畔。若非親眼所見,記者難以相信眼前的景象:核電站冷卻塔與古老的城堡相映成趣,綿延的葡萄園與核電站竟隻有一路之隔。
今年2月起,法國核電站方圓10公裡范圍內的居民可以免費到藥店領取政府發放的碘片。一旦發生核事故時,這種碘片可用於保護人體甲狀腺免受放射性碘的傷害,起到一定的防護作用。碘片的有效期為7年。這是自1997年以來法國核安全局發起的第五次預防核事故運動,上一次是2009年。至於核電站方圓10公裡之外的居民,各省都建有碘片儲備。
法國核安全局副局長阿蘭·德爾梅斯特表示,今年打算“在輻射保護文化方面取得進展”,尤其在毗鄰核電站的區域,人們要了解放射性泄露的正確應對方法。為此,政府有關部門會同“地方信息委員會”等組織了30多場公共信息會議,與公眾開展相關交流。目前,法國共有38個隸屬核電設施所在省議會的“地方信息委員會”。這些“地方信息委員會”向核電運營商提出的問題必須在8個工作日得到答復,每年組織到電站現場參觀,舉行至少兩次例行會議,讓公眾向核電運營企業代表就核電站重要信息和運營情況提問。為應對恐怖分子可能襲擊核電站的風險,今年8月法國成立了國家核安全特別指揮部,以便協調、改善對核設施與核材料的保護。
“及時發布信息、採取相應行動等可以使周邊居民的擔憂最小化,比如發放預防用的碘片。事實上,在這種情況下人們相信所採取措施的有效性,感覺自己受到了保護。”斯特拉斯堡大學研究“鄰避效應”的專家帕特裡克·龍達在其分析報告中強調,“鄰避效應”容易讓人聯想到地方利益過度保護。
另一位專家尼古拉·馬歇蒂表示,應對“鄰避效應”,必須採取多種形式讓公眾參與核電站的選址、設計、生產直到核廢料處理等各個環節。除了核安全局,法國還設有“地方信息委員會”“公眾信息中心”等,爭取公眾的理解、支持與監督。
1981年,法國政府頒布行政令,規定核電運營企業與周邊居民根據自願原則開展交流,負責監督安全運營和信息透明,據此核設施“地方信息委員會”應運而生。2006年6月,法國頒布《核電安全與信息透明法令》,賦予“法國核安全局”獨立的行政機構法律地位,將“地方信息委員會”納入法律范疇並保証了資金來源。法令對核信息透明的定義是“為保証公眾獲得可靠的核安全信息而採取的全部措施”。核電站任何排放界限的改變與取樣變化均需征求公眾意見,所有核電站必須向公眾提供有關水質取樣、核廢料及環境監督的信息。每個核電站均擁有“公眾信息中心”,核電站周邊環境監督綜合報告必須每月在所屬核電企業的官網公布以備查。每個核電站要撰寫有關環境監督的年度完整報告,即“核信息透明與安全報告”,並遞交“地方信息委員會”。
日本福島核事故發生后,蓋洛普國際調查機構對47個國家所做調查表明,鄰避效應並未因此普遍化。其中10個國家受福島核事故影響較小,大部分公眾仍贊成核電,包括美國和法國。8個國家大部分公眾之前支持核電,福島核事故后反對核電。法國民調機構“輿論之路”今年3月公布的調查結果顯示,約62%的法國民眾對核電持歡迎態度,認為不應放棄發展核電。上述結果,與法國堅持核信息透明化、核設施決策分權化、不斷完善核安全措施有關。
化工園安民有道
管克江 張 放
德國中部薩克森—安哈特州薩勒縣縣長辦公室的牆上,一張化工廠的大幅夜景照格外醒目。縣長弗蘭克·班內特說,懸挂道達爾公司這家煉油廠的照片,一是因為它是該縣納稅大戶,創造大量工作崗位,二是照片真實體現了化工企業應有的整潔面貌。
薩克森—安哈特州是德國傳統化工基地,薩勒縣轄內有兩個化工園區、上百家化工企業。“很多居民就在化工企業上班。這些化工企業是我們生活的一部分。”班內特說,居民們早已對化工企業的存在習以為常。過去20多年中,當地也沒有一家化工企業發生過嚴重的安全生產事故或污染問題。
作為土生土長的薩勒縣人,班內特清楚地記得當年河水臟得養不活一條魚、一下雨屋頂就往下淌黑水的情形。兩德統一后,政府開始下大力氣整治化工企業、嚴格生產標准,關停煤化工廠。
在德國,化工企業在開工和上新項目前,需要通過嚴苛的審批程序,並且通過媒體向民眾公開,開通熱線回應民眾疑慮。班內特對本報記者表示,縣政府辦公樓裡有一個3人常設應急小組,負責應對日常突發事故。一旦事故“升級”,應急團隊將擴展到12人,由縣長牽頭,醫療、技術、警察、安全等各領域專家參加,來決定人員疏散、現場救援、災情評估、信息公開等事項。
德國建立了一套安全生產事故通報系統。據德國聯邦外貿與投資署的布克博士介紹,企業發生安全生產事故后,必須將事故發生的時間、地點、原因以及出現事故的設備類型等相關信息錄入該系統上報,否則,其辦廠資格將被取消。而且,任何人都可以在該系統網站上查詢到這些信息。
10月17日,德國巴斯夫集團(以下簡稱“巴斯夫”)位於路德維希港的化工廠區發生劇烈爆炸。班內特說,沒有任何一家化工企業可以保証百分之百不出事故。政府和企業必須時刻保持警醒,盡量避免事故發生,並與民眾做好溝通。但也不能因為擔心環境或安全風險就放棄工業生產。
一些民眾認為,這起爆炸只是一次意外,他們對巴斯夫的生產安全依然保持信心。巴斯夫集團政府關系和企業傳播高級副總裁薛安琪對本報記者說,能夠得到理解,關鍵在於長期與民眾保持透明公開的交流。爆炸發生25分鐘后,巴斯夫就發布了第一條相關新聞。5分鐘后,又開通了專門的市民熱線電話。事發當天,該熱線共接到約1400個來電。接下來兩天裡,巴斯夫和當地政府聯合召開了兩次新聞發布會,通報最新進展。10天后,巴斯夫向員工和廠區附近居民發放相關材料。12月1日,爆炸事故三方會議召開,廠方通報了事故處理情況和以后的計劃。
美國陶氏化學公司位於薩勒縣施科保區的工業園也很重視社區關系。園區安全生產和環保部門負責人羅蘭·阿貝爾對本報記者表示,園區會不定期邀請員工及其親友或者市民前來參觀。他強調,化工企業善待自己的員工、整治好自然環境,讓每個員工都發自內心地喜歡在這裡工作,就是最好的“宣傳手段”。口口相傳,企業的良好聲譽自然就建立起來了。據統計,2015年德國化工企業發生工傷的比例是每千人14.5人次,而這個工業園僅有1.15人次。
阿貝爾說,園區在安全生產和環保部門的雇員人數大大超過了法律規定,但這是值得的。企業需要通過安全和環保措施來建立自己的品牌形象和社會公信力。隻有這樣,民眾才能在化工廠旁安心生活。
科普片精心疏導
本報駐美國記者 章念生
1979年3月28日凌晨4點,美國賓夕法尼亞州三裡島核電站內紅燈閃爍,2分鐘內核反應堆停止工作,大量放射性物質溢出。此次核事故被定為五級(最高為七級),是美國歷史上最嚴重的核事故。
時任總統卡特派核能監管委員會資深官員哈羅德·代頓前往現場。在場記者問代頓:核電站內出現大量氫聚集,是否會發生氫爆炸?他回答說,氫越聚越多,是會炸掉穹頂的。這一回答,導致核電站周邊地區20萬人驚恐撤離。
事實証明,代頓的回答是錯誤的。如果沒有蒸汽,氫會爆炸。但當時核電站內部,氫與大量蒸汽混合是不會發生爆炸的。那次事故中隻有3人受到超負荷輻射。幾天之后,居民們又搬回原地。代頓回到華盛頓后即被降職,后來他主動提出辭職。
美國核能研究所董事杰克·艾德羅從事核能工作數十年,曾任國際原子能機構專家組主席、世界核協會董事。他說:“許多人因為缺乏知識而對核電產生不必要的擔憂,美國人也一樣。但經過政府、企業以及民間機構的不懈努力,在核電站建設問題上,“鄰避效應”已經不太明顯。”艾德羅說,三裡島事故后也曾出現過大規模抗議活動。不過,由於核電技術不斷更新換代,核電站的安全得到有效保障。隨著人們對氣候變化問題關注度不斷升高,核電作為清潔能源越來越被人們所接受,美國民眾對核電的支持率一直在上升。
美國專業機構“比斯科蒂公司”與“奎斯特全球研究”今年4月聯合公布的民調結果顯示,美國核電站周圍16公裡的人群中,89%的人支持發展核電,69%支持增加核反應堆,90%認為核電對滿足未來的用電需求很重要。世界核協會的數據顯示,美國是世界上最大的核電生產國,佔全球核能發電的30%以上。
2011年日本福島核事故之后,德國等國停止了核電發展,但美國決定繼續發展核電,美國的4所核電站將陸續於5年內投產發電。
核電在民眾中得到普遍支持,一方面得益於政府機構的有效監管。政府機構主要著力於制訂安全與環保規則、資助研發、設定核電發展目標,促進技術更新換代。同時,在民眾中普及知識,消除對核能利用的擔憂﹔另一方面,經營核電業務的企業,也將信息透明、知識普及作為推動業務發展的一大要務。此外,包括電影制片人在內的環保達人,也為核電的正名而不遺余力。
“現在,讓當年摧毀城市的核能點亮城市。”這是2013年羅伯特·斯通導演的環保紀錄片《潘多拉的承諾》中的一句台詞。該片講述了5位美國頗有影響力的環保人士從反核先鋒轉變為核電擁護者的真實故事。1988年,斯通拍攝了紀錄片《比基尼電台》,揭露了美國政府二戰后在馬歇爾群島比基尼環珊瑚島進行核試驗給當地居民及參與核試人員造成的影響。該片因為其反核立場而獲得當年奧斯卡最佳長紀錄片獎提名。20多年后,他導演了另一部紀錄片,講述在全球氣候變暖的大背景下核電的不可或缺。該片上線后引起巨大轟動。一位觀眾感嘆說:原來燃燒煤炭所排放的溫室氣體如此驚人,而核電卻是最清潔的能源之一!
艾德羅說,許多人反對核電,是因為對其安全性缺乏了解。隨著技術的不斷進步,人們對核電站的防備措施將會越來越嚴格。風能是比較清潔的可再生能源,但風能發電所產生的噪音問題還一時無法解決。核電可以幾十年不間斷地發電,碳排放量極低,對於實現溫室氣體減排目標將尤為重要。
垃圾廠利益共享
本報駐英國記者 黃培昭
眼下在英國,圍繞擴建希思羅機場、修建第三條跑道,機場附近的居民正躺在機場候機大廳進行抗議。“鄰避”居民的態度是:對政府擬建大型公共設施的必要性基本持認可態度,但不接受這些設施修建在自家門口。如何破解“鄰避效應”,也就成了一些重大工程實施前不得不認真考慮並妥善解決的問題,稍有不慎就會激化矛盾,甚至陷入被動。
“調動民眾的積極性,讓盡可能多的居民擁有直接參與權,並切身感受到大型基礎設施的好處,同時,對民眾曉以利弊,進行細致耐心的釋疑解惑,並在建筑的外觀設計上注重美感等,這些都是英國破解‘鄰避效應’的主要做法。”倫敦布蘭特區區政府負責對外宣傳的官員布朗對本報記者表示,即使很小的項目,都涉及大家的切身利益,個體的訴求不盡相同,支持和反對都很正常。
本報記者的郵箱裡經常會收到區政府發來的郵件,告知准備改造某段路、計劃把某個停車場納入在建項目,甚至連砍伐幾十年的大樹都會就此征求住戶的意見。隨后,區政府還會舉行“聽証會”,支持者和反對者都可以暢所欲言,最后由負責項目的專門委員會根據主流民意投票決定。
在英國的街道上,人們幾乎看不到垃圾。在垃圾處理方面,英國有哪些秘訣呢?有專家指出,英國立法到位、政策和法規完善是根本原因。自1848年英國頒布《公共衛生法》以來,與垃圾處理有關的資源化利用、無害化處理等法規不斷得到完善。
英國薩塞克斯大學科學技術政策研究中心研究員吉爾認為,“參與、透明和信任”是垃圾處理成功的關鍵。他表示,由於垃圾焚燒而引發的環境、健康等方面的危害在英國並沒有引發任何社會動蕩,其中,激發居民參與的積極性、主動性,政府做到在建項目的公開透明,讓民眾對項目將帶來的好處以及潛在的危險等享有充分的知情權等,都是寶貴的經驗和成功之道。
在吉爾看來,西方國家城市發展的經驗表明,讓居眾早期就參與計劃,可以在政府和公眾之間搭建起一座溝通和信任的橋梁,使事情“更加好辦”。他說,民眾有權查閱垃圾焚燒廠對環境影響的全面評估報告,這種信息透明公開、讓民眾早期參與的做法,往往會起到出人意料的正面效果。
激勵和補償,也是英國垃圾處理值得借鑒之處。激勵是指政府承諾,垃圾處理廠在建地的居民可以分享垃圾發電所帶來的各種收益,並享受項目建設所帶來的就業機會和各類培訓等,推動社區居民成為有效的“項目利益相關者”,即成為“實際上的項目受益方”。補償機制,即在家庭事業費等方面對當地居民實施優惠政策,譬如,當地居民通過地方政府直接參與能源服務項目,包括垃圾轉換能源項目,就能減免水電費或燃氣費用等。
據布朗介紹,在垃圾廠的設計、規劃和建造上,英國相關部門實施公開招標,不但要求投標者具有雄厚資質和一流專業水平,還要求把審美等元素融入垃圾廠的設計中。視覺上的審美效果極為重要,垃圾廠應該避免人們下意識地與“臟”“臭”等字眼相提並論。如果能做到美觀、大氣,一眼看上去根本不像垃圾處理廠,與周遭環境完全融為一體,達到建筑學與美學的和諧統一,是優先考慮的入圍選項。
制圖: 劉慧
《 人民日報 》( 2016年12月21日 23 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