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經濟·科技

標注中國經濟新方位 共擘中國經濟新圖景

首屆“人民財經高峰論壇”聚焦中國經濟的“穩”與“進”

2016年12月27日17:52 | 來源:人民網-財經頻道
小字號

人民網北京12月27日電(孫陽)霾去霧散,霽日光風。12月27日,冬日裡的一抹暖陽劃過人民日報社,由人民網主辦的首屆“人民財經高峰論壇”勝友如雲,妙語連珠。中國銀監會副主席王兆星、中國証監會副主席姜洋、中國保監會副主席梁濤、中國投資有限責任公司副董事長、總經理屠光紹、人民日報社副社長張建星、中國人民銀行研究局局長徐忠、中國人民大學副校長吳曉球、中國民生銀行黨委書記、行長鄭萬春、伊利集團執行總裁張劍秋以及來自官、產、學、研的精英代表齊聚一堂,圍繞“中國經濟新方位”的論壇主題,共擘中國經濟新圖景。

今年以來,中央堅持穩中求進的工作總基調,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銳意改革,妥善應對風險挑戰,實現了“十三五”良好開局。2017年作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深化之年,如何化解產能過剩和需求結構升級的矛盾,如何進一步挖掘經濟增長的內生動力,如何有效防范金融風險,中國經濟需要繼續破題,才能穩步前進。

為此,首屆“人民財經高峰論壇”聚焦金融安全、“一帶一路”、品牌創新等議題,為與會者提供了一個思想交流、觀點激蕩的平台。人民日報社副社長張建星在致辭中表示,面對復雜形勢和艱巨任務,要鞏固成果、乘勢而上,將中國經濟航船開向行穩致遠的前方,需要我們把思想、行動統一到黨中央的各項決策部署與穩中求進的工作總基調上來。

如何定義金融監管新風向?

創新與安全統籌兼顧

今年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要把防控金融風險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下決心處置一批風險點,著力防控資產泡沫,提高和改進監管能力,確保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

金融是實體經濟的血液,更是我國經濟結構轉型升級的重要支撐。當前,中國經濟正面臨增速放緩、杠杆率上升等矛盾與問題,金融風險的滋生概率日益增大。防范系統性風險,打破剛性兌付,強化市場約束,防風險的關鍵在於牢牢把握金融監管的尺度與力度。在首屆“人民財經高峰論壇”上,一行三會以及相關金融機構的嘉賓觀點指明了金融監管下一步的發展方向。

深化金融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補短板、促創新、優供給。中國銀監會副主席王兆星表示,銀行業應該增加有效供給、優化信貸供給,支持中國經濟的轉型升級。銀行監管者將繼續實施有保有壓、扶優限劣的基本方針。王兆星說,金融業“補短板”要大力發展普惠金融,推進金融產品、金融服務的創新,進一步支持實體經濟、支持小微企業、支持三農。

中國民生銀行黨委書記、行長鄭萬春也認為,金融機構要始終植根於中國的經濟,以服務實體經濟為己任,而銀行也必須進行自身的體制機制改革,借鑒科技新商業模式,不斷提高服務的品質。

資本市場能不能發揮應有作用、能發揮多大作用,穩定是首要前提和決定因素。中國証監會副主席姜洋表示,資本市場必須從實體經濟的內在需求出發,發揮優化資源配置、引導要素流動、管理風險和財富的作用。同時,發揮好資本市場功能,上市公司和証券公司等中介服務機構的規范運行極為重要。証監會將強化監管,督促中介機構歸位盡責,及時清除害群之馬。

中國保監會副主席梁濤介紹說,黨的十八大以來,全國保費收入年均增長14%,預計2016年保費收入將突破3萬億元,保險業總資產接近15萬億元,行業風險整體可控。同時,要始終把防范風險擺在突出位置,絕不允許保險公司成為內部控制人的“融資平台”,絕不能使保險成為少數投機者短時間內聚斂巨額財富的工具,絕不能把保險辦成“富豪俱樂部”。

金融安全不是保出來的,是改出來的。“就金融風險而言,‘保’就是要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的底線。在底線之上,過度追求‘保’必然妨礙市場配置資源的效率,還會造成激勵機制扭曲,最終催生新的風險。” 中國人民銀行研究局局長徐忠在論壇上表示,隻有全面深化改革才能維護金融穩定和安全,要深入推進實體經濟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金融領域尤其是金融監管體制機制的改革,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的底線。“中國金融的監管要從原來的注重資本監管為主,要慢慢過度到資本監管和透明度監管並重的時代。”中國人民大學副校長吳曉球進一步闡釋了未來的監管改革方向。

如何激發“一帶一路”新活力?

企業須加快融入開放型經濟體制

“一帶一路”是新時期中國對外開放和經濟外交的頂層設計,也是促進全球和平合作共同發展的中國方案。在經濟全球化勢頭減緩,反自由貿易傾向有所抬頭的背景下,中國提出的“一帶一路”倡議正為經濟全球化提供全新思路與動力。

今年1-11月,我國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直接投資134億美元,佔同期我國對外投資總額的8.3%,與沿線國家新簽對外承包工程合同額1004億美元,同比增長40.1%。同時,我國不斷優化外商投資環境,吸引更多的沿線國家企業來華投資。1-11月,沿線國家對華投資新設立企業2472家,同比增長27.3%,實際利用外資63億美元。

中國投資有限責任公司副董事長、總經理屠光紹在論壇上表示,“一帶一路”倡議的推進,既順應、適應了中國海外投資、中國企業“走出去”的大趨勢,同時也順應、呼應了全球對於更好的跨境投資,包括創造新型全球化的訴求。

去年9月,黨中央國務院發布了《關於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的若干意見》,對企業履行主體責任、創新投資管理機制等方面提出具體要求。在本次論壇上,眾多專家學者和企業代表也圍繞企業自身的發展運營,共同探尋融入開放型經濟體制、把握“一帶一路”發展機遇的路徑。

伊利集團執行總裁張劍秋表示,隨著“一帶一路”的推進,政府為企業的國際化提供了重要機遇,搭建了非常好的平台。企業要把握好這一機遇,把全球最有價值的資源整合到自身的價值體系當中“為我所用”。當前,伊利通過實施全球織網戰略,編織了包括全球資源體系、創新體系和市場體系在內的大網,以全球的全球的優質資源,更好地服務消費者。

找鋼網首席戰略官郎永淳表示,要推動模式的創新、技術的創新以及流通的變革,來應對企業“走出去”過程中面對的壓力。海航集團有限公司董事局董事、首席執行官黃琪珺則認為,在企業融入“一帶一路”進程中,各方要營造良好的生態,企業、金融機構、法律學界都應並肩協行,創造各自的價值。

如何提升中國品牌軟實力?

“兩個輪子”加“兩個根本”

品牌是企業參與市場競爭的價值資源,是衡量國家整體經濟實力的重要標志。當前,經濟進入新常態,要打贏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場硬仗,推動經濟邁向中高端,堅持實施品牌戰略,以品牌建設助力中國經濟行穩致遠,增強國際話語權,比以往任何時候都顯得更加重要、更為迫切。

在圓桌對話環節,伊利集團副總裁包智勇表示,企業在全球戰略布局過程中,要始終堅持“兩個輪子、兩個根本”。“兩個輪子”是創新和國際化,“兩個根本”就是質量和責任。在企業“走出去”的過程中,打造品牌軟實力還要堅持三個原則:一是共贏,與合作伙伴共同盈利﹔二是堅持品質,提高世界對中國制造的認知﹔三是融入,要尊重當地的文化。

聯合睿康集團董事局主席夏建統也認為,提升品牌軟實力的重要途徑之一,就是要融入其他國家的主流文化,通過借鑒主流文化的能量,撬動自身品牌實力提升。“科技、性能以及進取同樣是企業品牌軟實力所需要具備的要素。”上汽大通汽車有限公司總經理徐秋華認為。

“長期以來,中國的制造業被貼上低端制造業的標簽。比如一件襯衫,我們賺5%-10%的毛利,出口到海外,人家貼了標簽回來就掙百分之百甚至更多的毛利,在海外旅游時買的一些紀念品,貼著海外的品牌,背后都是中國制造。” 萬博新經濟研究院院長滕泰表示,提升中國品牌軟實力就是提升中國企業產品的軟價值。2017年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深化之年,如何通過結構性改革讓新供給創造新需求,讓供給升級引領消費升級,企業不僅僅要從低端制造轉向高端制造,更要打造品牌,提升中國品牌軟實力。

(責編:孫陽、喬雪峰)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