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家團聚搶紅包 80后紅包過半給了娃娃

“壓歲壓歲,壓住邪祟。”發紅包,一直是中國人過春節少不了的一項習俗。當95后都開始進入工作崗位,90后也加入了80后的隊伍,成為雞年春節發紅包的主力。不同的是,80后的紅包多是在線下給了晚輩,而90后更熱衷於在朋友間用手機發個紅包、圖個樂。
萬元紅包過半給娃娃
“隻出不進的紅包,就是我現在的境地。”提起春節發紅包,80后的杜小姐莫名就有一股壓力。
大年初五,回南方老家過年的杜小姐啟程准備回北京了,算了算這個春節在老家的開支,紅包和壓歲錢依然是其中最大的一項。
“長輩和晚輩的壓歲錢是不能少的禮數。”除夕一大早,杜小姐就給爸爸媽媽各自包了一個2000元的大紅包,除夕夜的晚上,她又給四位侄子、侄女都包了500元的“壓歲錢”。接著,從初一到初四,她又接連拜訪了幾位好友,每家的孩子同樣是500元的壓歲錢。“誰讓同齡人中就我還沒娃了。”
不算手機上兄弟姐妹間發著玩的微信紅包,僅是正式包出去的現金紅包,已經花去杜小姐8000元。“回到北京,還得看望幾位大學好友,其中兩個剛剛生了雞年寶寶,怎麼也得包500元。”杜小姐笑著說,1萬元的紅包中,過半都到了娃娃手裡,這就是現在像她這麼大歲數的人的共同境況,“除非有孩子,才能做到收支平衡。”
800元紅包樂和過年
當95后開始進入工作崗位,今年春節回老家,90后的小凡也成為領了年終獎該發紅包的人。不過,和80后的大表哥不同,小凡的紅包主要是發給了弟弟妹妹和平輩的朋友。
“除夕夜一見面,我就在手機上拉了一個群,面對面地給弟弟妹妹們發紅包。”小凡得意洋洋地說,一個晚上,他發了4次“紅包雨”,雖說就300元,卻引得大伙兒非常開心。而且,在他的帶動下,3位賬戶裡沒什麼錢的哥哥也先后發了紅包。
當然,更多的紅包是洒在了同學群裡,高中同學和大學同學之間,你發一個,他發一個,互相圖個樂和。“初步計算,我發出去800多塊,收到紅包700多塊,基本是能平賬的。”在90后的小凡眼中,發紅包並不在乎金額大小,最重要的是讓參與的人感受到快樂。
直播平台加入紅包雨
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正在習慣網絡發紅包的方式,發紅包的平台也從微博、微信擴大到各種直播平台。
來自花椒直播的最新數據,截至1月30日,這個春節期間,花椒直播平台上共發出660萬個紅包,四天總金額達1.1億元。在所有發紅包的用戶中,上海地區發出的紅包數量佔總紅包數量15.6%,成為發紅包數量最多的地區。廣州以13.6%緊隨其后,北京、浙江、江蘇則分別是:8.5%、6.7%和4.2%,北上廣佔據前三名。
網絡紅包到底是讓年味兒變濃了還是變淡了?在知乎上,就有人發起了這樣的討論。一方認為:除夕夜,一大家子人由過去的圍桌看春晚變成如今的低頭搶紅包,手指頭戳到發麻不說,家人間的交流時間也被幾元的紅包給佔據了。而另一方認為:線上紅包並沒有失去紅包原來的意義,只是渠道變了而已,新一代人該有新的年味兒。本報記者 趙瑩瑩 J201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