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經濟·科技

特色小鎮普遍缺乏綠色發展規劃

專家建議引入PPP合作模式

范迎春
2017年02月13日08:34 | 來源:經濟參考報
小字號

  2016年7月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共同在全國范圍啟動特色小鎮培育工作以來,各地積極性非常高,“特色小鎮”成為一個熱詞。最近在黑龍江省漠河縣舉辦的東北亞綠色發展(漠河)論壇上,專家學者們及企業界人士結合被首批命名的127個特色小鎮之一的漠河縣北極鎮建設實際情況,深入分析了當前特色小鎮建設與綠色發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並提出相關建議。

  制度設計層面缺少健全體系

  財政部公私合作PPP專家委員會副秘書長滿莉提出,特色小鎮的建設實踐中應當把可持續性的生態文明建設擺在第一位。當前我國生態難題很多,資源短缺、環境惡化、森林生態退化等問題日益突出,並成為制約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的主要瓶頸之一。以漠河縣北極鎮所在的大興安嶺為例,這裡是國家生態安全重要保障區和木材資源戰略儲備基地,在建設特色小鎮的過程中尤其應當培育綠色產業,注重對生態的保護和修復。

  滿莉認為,當前特色小鎮建設綠色發展在制度設計層面主要有兩方面問題。

  缺乏系統規劃與有效集成。特色小鎮建設和綠色發展是一項長期的復雜系統工程,需要加強頂層設計與科學指導。目前包括很多被命名的特色小鎮在內普遍缺乏整體上的規劃及與之相關的技術方法體系的確立。比如,北極鎮應結合大興安嶺區域的森林、冰雪、濕地、林下有機食品特點確定分區發展戰略,明確各區分階段實施方案與目標,但是目前在這方面做得還不夠。

  制度體系尚未完全建立。仍以漠河縣北極鎮為例,這裡周邊主要是林區,但是現代化的林業管理體系有待完善,林業、水利、環保、住建、農業、經信、園林、文廣、旅游等部門的信息共享和聯合管理到目前還缺乏統一的協調機制。此外,生態保護的考核監督與獎懲機制不健全,缺少配套機制。現有管理制度缺乏對森林濕地生態保護的獎勵、森林生態補償、責任監督等制度的明確規定。

  投融資渠道不夠順暢

  專家分析認為,在國家政策和一定量資金的扶持下,目前各地的積極性很高,但也存在一些盲目性,有為爭取政策和資金支持一哄而上的傾向。滿莉提出,作為特色小鎮建設決定因素的投融資渠道,目前主要存在幾個方面問題。

  首先,傳統政府職能角色多樣,承擔著投資、項目建設、后期經營維護等多種功能。在基礎設施建設中,這一方面導致了極高的成本,另一方面也使得整體運營效率低下。更重要的是,當前特色小鎮建設和綠色發展資金缺乏,需要引入PPP合作模式緩解政府財政支付的壓力,借助社會資本的市場發現和價值創造能力。

  其次,融資種類上,金融工具繁多,如產業基金、債券融資、銀行融資、資管計劃等等,以及包括資產証券化、融資租賃等在內的其他融資工具等,不僅種類多,而且常常需要組合使用。但當前我國金融業仍處於分業經營,相關人才缺乏,發展和依托專門的融資機構和咨詢機構是必由之路。

  再者,特色小鎮建設和綠色發展所涉及的項目多為非經營性項目,沒有穩定的現金流,且項目投資規模大、周期長,回報率低,資金保障比較困難,目前的市場開放度不高,體制、機制性的障礙還比較嚴重,融資渠道狹窄、方式單一。

  操作面臨一些困境

  中國社會科學院城市發展與環境研究所研究員李學鋒說,建設特色小鎮需要具備的要素包括人口達到一定規模、區位優勢明顯、經濟發展潛力大、服務功能較完善、規劃管理水平較高、科技創新能力較強,目前主要是政府主導、企業運營,面臨的困境表現在幾個方面。

  一是“馬太效應”。發展條件好的地方大家搶著干,發展基礎差的地方沒有資金願意進入﹔

  二是政府資金無法發揮“小馬拉大車”的作用,政府有限資金成為“半拉子”工程,或者建成之后疏於管理和運營﹔

  三是示范工程成為“盆景”和形象工程,造成公共資金分配的事實不公﹔

  四是政府優惠政策惡性競爭,或政府優惠政策不痛不痒。

  推進特色小鎮建設綠色發展

  針對當年特色小鎮建設過程中面臨的問題,專家和企業界人士提出一些對策建議。

  滿莉建議,為調動社會資本參與的積極性,需要引入PPP合作模式緩解政府財政支付的壓力,借助社會資本的市場發現和價值創造能力。在產業市場化運作的過程中,政府主要通過購買服務、投資基金入股等方式,支持綠色發展生態建設運營,形成增加公共服務、政府資產增值、促進產業發展的共贏局面。

  此外,以森林碳匯為切入口推動綠色發展。以漠河縣北極鎮為例,碳匯對於大興安嶺可以計算森林系統的生態價值,除了計算未來森林直接有經濟價值的產品,還包括森林的生態價值、文化美學價值以及涵養水源、調節氣候、碳儲存等間接使用價值。

  李學鋒認為,特色小鎮建設與綠色發展的模式主要有幾種途徑:一是通過行業龍頭企業的帶動,吸引同類企業或相關企業入駐,吸納相關人才聚集。二是筑巢引鳳,瞄准全球或全國一流水准,為特定類型產業或人群提供完善配套,提升對特定產業和人才的“黏性”。三是對接融入,抓住大都市疏散城市功能的機遇,承接特定城市功能或特定產業。四是扶貧開發,結合精准扶貧要求,統籌使用扶貧資金,實現貧困村產業創新與特色小鎮建設的融合發展。

(責編:楊茗涵(實習生)、劉然)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