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經濟·科技

多部門聯手 重拳打擊盜墓犯罪

本報記者  王  玨
2018年09月06日08:17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在青海都蘭熱水墓區,辦案人員指出盜洞所在位置。
  本報記者 王 玨攝

  被追繳的被盜文物之一。
  張 錚攝

  ●近年來,文物犯罪職業化、智能化趨勢明顯,犯罪手段不斷升級

  ●文物分布點多、線長、面廣,基層文保設備老化、專業人才匱乏

  ●積極探索打擊防范文物犯罪的長效機制,加大力度整治文物流通市場

  

  今年來,山西盜墓大案、青海都蘭特大盜墓案接連破獲,引起了很大的社會關注。盡管國家加大對文物犯罪的打擊,但盜墓案卻屢屢發生。其背后的頑疾何在?又如何防范盜墓?

  盜墓大案涉案文物數量多、犯罪人數眾多

  今年上半年,山西公安機關打掉了盤踞在山西聞喜地區十多年、以侯氏兄弟為首的“盜墓涉黑”犯罪集團,追繳被盜文物2895件,其中國家一級文物達24件。在打掉這個團伙之后,警方繼續追查,截至8月8日,山西警方已破獲與該團伙相關的各類刑事案件325起,抓獲犯罪嫌疑人466人。今年7月,青海都蘭特大盜墓案涉案人員全部到案、文物沒有流失、証據鏈全部閉合,實現了對文物犯罪有效打擊。在此次案件中,涉案文物達到646件,一級文物16件,涉案人員26人。今年來,山西盜墓大案、青海都蘭特大盜墓案接連破獲。此類案件涉案文物之多、文物等級之高、犯罪人數之多,受到各方關注。

  在山西盜墓大案中,案件主犯為侯金亮、侯金發、侯金海、侯金江四兄弟。在當地,侯氏四兄弟不僅僅盜掘古墓葬,還存在開設賭場、霸佔礦山、高額放貸、暴力討債等多項違法犯罪行為。據該案辦案民警段林輝說,犯罪團伙組織十分嚴密,探好墓后,當晚組織盜墓,誰來打坑、誰下去平拱洞、誰去清貨,分工明確。

  在青海都蘭特大盜墓案中,經大量調查、勘驗、審訊等工作,公安機關查明自2017年11月以來,犯罪嫌疑人夏某某太、張某、索某某吉、蘇某奎等人預謀在都蘭實施盜墓,並經踩點確定了盜掘地點,由張某從河南等地糾集了具備盜掘古墓葬技術的韓萬裡以及張某青、葉某鬆、孔某彬、朱某海等人到都蘭,由朱某海聯系了有一定經濟實力的孫某林出資,並商定了分贓規則。在都蘭縣准備鐵鍬、繩子、十字鎬、編織袋、布匹等作案工具,蘇某奎准備車輛負責運輸前往熱水鄉一號墓東側的羊圈墓處進行盜掘。經過幾次盜墓未果后,該團伙轉移至血渭一號墓(“九層妖塔”)東側平台處實施盜掘,兩個晚上共盜得文物646件,商定各自尋找買主銷贓,直至案發被公安機關抓獲。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公安局刑警支隊隊長盧成章說,經過分析和總結,本次犯罪呈現本地人員和外來人員內外勾結,並且分工明確、形成團伙犯罪等特點。

  近年來,文物犯罪的職業化、智能化趨勢明顯,作案愈加隱蔽,打擊和防范文物犯罪形勢非常嚴峻。相關統計數據顯示,2014年以來,全國公安機關每年立案的文物犯罪案件有2000起左右。國家文物局督察司司長劉銘威表示,文物犯罪數量呈現逐年上升趨勢,一些地區文物犯罪手段不斷升級。雖然打擊的力度不斷增大,但案件勢頭還沒有完全得到遏制。“盜掘古墓葬、古遺址的案件佔每年文物犯罪案件的一半以上,甚至發生了一些暴力案件。”

  巨大利益驅使、文物執法能力薄弱

  近年來,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進一步加強文物安全工作的實施意見》,公安部發出三批次文物犯罪的A級通緝令,公安部、國家文物局召開全國打擊文物犯罪專項行動電視電話會議等。國家不斷打擊文物犯罪,但盜墓案還是頻頻發生,究其原因,是受到背后巨大的利益驅使。

  在拘留所,青海都蘭特大盜墓案參與者、公安部6月11日A級通緝令公開通緝的10名重大文物犯罪之一王建韜對記者坦言,他知道盜墓犯法,但當時就想著盜墓能夠一夜致富。

  王建韜的話,也反映了很多盜墓者的心理。在採訪中,記者發現,不少盜墓者都心存僥幸,希望“空手套白狼”,為此不惜鋌而走險。不少地方還流傳著“要想富,去盜墓,一夜變成萬元戶”這樣的段子,盜墓文化十分流行。

  基層文保力量的薄弱,也助長了盜墓者的囂張氣焰。青海都蘭特大盜墓案發生在青海都蘭熱水墓群,位於都蘭縣熱水鄉扎瑪日五隊血渭草場,共有封土墓300余座,其中經考古調查登記的墓葬232座,是青海境內面積最大、保存封土最多的一處南北朝至隋唐時期的墓葬群。1983年被文化部認定為我國六大考古重要發現之一,1996年由國務院公布為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同時被評為“1996年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之一。近年來,雖然各級政府採取了很多措施,但受制於文物分布點多、線長、面廣,保護機構、專業人員匱乏等原因,熱水墓群的保護仍處於十分被動的局面。近年來,熱水墓群就曾發生多起盜墓事件。

  不僅是青海都蘭熱水墓群,基層文物保護大都面臨著缺人、缺錢的問題。不少盜墓賊用了越野車、微光夜視儀、軍用望遠鏡、三維立體成像儀、金屬探測器等設備,相比之下,文物的防盜設備卻是面臨著老化、失靈的困局。這種對比,在一些邊遠地區表現得更為明顯,有媒體將其形容為“騎馬騎車的執法者和開著汽車的盜墓賊的較量”。

  盜墓案所暴露的文物執法的不足,也成為困擾文物安全的問題。據統計,全國31個省區市文物行政管理部門中,僅有一半設置專門文物安全監管和執法處室,市縣中設有專門文物安全監管和執法機構的比例更低。文物安全監管力量嚴重不足,農村和邊遠地區的文物安全尤其令人擔憂。

  探索建立打擊防范文物犯罪的長效機制

  今年幾個大案的破獲,正是在國家對文物犯罪持續打擊下,省、州、縣公安密切配合,相關部門協作完成的。青海省公安廳刑警總隊侵財案件偵查支隊支隊長吳延幫介紹說,青海都蘭特大盜墓案件中,檢察院提前介入,文物部門配合,進行分析指導,這也成為案件偵破的亮點。都蘭縣副縣長、公安局局長范增智也提道,“在縣人民檢察院工作人員的現場監督下,省、州、縣文物管理部門與專案組民警開展了盜洞現場勘驗工作,讓筆錄與筆錄之間、筆錄與物証之間相互得到了更好地印証與關聯,該團伙實施盜掘古墓葬的犯罪事實與案件細節更加清晰。”文物犯罪涉及文物、公安等部門,需要進一步加強合作。目前,國家文物局和公安部一起研究解決文物犯罪的突出問題,採取了一些實際措施,包括定期和不定期的會商機制、加強重大文物犯罪案件的打擊力度,下一步,打擊防范文物犯罪的長效機制也在持續探索。

  面對基層文物保護的復雜,相關部門還需要對文物保護機構給予充分重視,加大基層文物保護的投入和力度。為了更好地保護,海西州政府給熱水墓區撥付專項經費,配置2輛工作用車用於熱水地區文保巡護工作﹔公安系統方面,成立了都蘭縣公安局刑警大隊文物保護中隊,進一步增加警力配備﹔文物系統方面,嚴格落實田野文保員24小時蹲點值守制度,建立24小時不定時文保巡查制度,初步建立打擊防范文物犯罪的長效機制。

  根治包括盜墓案在內的文物犯罪,還需要治理文物流通市場。近年來,民間收藏不斷升溫,交易活躍。一些經營者暗中從事非法文物交易活動,有些地方文物造假售假、知假拍假、欺詐蒙騙,有些人違背職業道德、進行虛假鑒定。目前,國家文物局著力培育新時代收藏文化,試點探索文物流通領域“登記—交易”制度,完善“一庫一警示一目錄”機制,建立“中國被盜文物數據庫”市場通報和文物案件市場警示機制,出台禁止交易文物指導性目錄,優化文物經營主體准入條件,加快形成多層次文物鑒定供給格局,落實執法監管責任,構建誠實守信、風清氣正的文物市場環境。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相關負責人也表示,要在地方政府的統一領導下,按照“誰審批、誰主管、誰監管”的要求,強化外部聯動,健全跨部門信息通報、隱患排查、綜合執法、聯席會議等協調聯動機制。


  《 人民日報 》( 2018年09月06日 19 版)

(責編:仝宗莉、楊曦)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