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經濟·科技

專家建言南京“創新之路”:創新型城市建設需要創新文化

2018年09月11日11:07 | 來源:人民網
小字號

2018南京市長國際咨詢會議於近日在南京舉辦

人民網北京9月11日電(陳孟)建設創新型城市是建設創新型國家的重要突破口和切入點。整合創新資源、探尋新的發展路徑,已成為增強城市競爭力的關鍵。在近日召開的2018南京市長國際咨詢會議上,多位嘉賓為南京打造“創新名城”建言獻策。專家強調,建設創新型城市的關鍵在於營造能吸引創新資源的文化與環境。同時,南京應該注重提升“城市包容性”,以吸引更多的人才資源。

打造創新型城市的關鍵:

營造創新環境與文化

眼下,中國經濟從投資驅動模式轉向創新驅動模式,創新驅動發展也成為城市轉型的新引擎。在南京市人民政府主辦的2018南京市長國際咨詢會議上,聯辦財經研究院院長、國家稅務總局原副局長許善達指出,現階段創新發展最主要的任務,就是“增加經濟中的科技含量”。他認為,我國已經有創新的意識,但高效率的落地實施方案仍需進一步探索。

許善達將我國的創新環境與美國作了對比,指出兩個方面的不同:

一是美國的創新主體是企業,國家利用企業對未來的敏銳嗅覺,提高創新效率。他介紹,在所有專利授權中,我國企業專利授權隻佔到18%,而發達國家企業的發明專利佔80%以上﹔我國企業做基礎科學研究的佔1.6%,與美國的40%還有很大差距。

二是美國政府推出了各類支持創新的政策,如2018年企業可將技術改造購買設備的投資一次性計入成本,不用提折舊,相當於政府為企業提供了21%的無息貸款,用於幫助創新企業增強創新活動風險抵抗能力。看不見的手和看得見的手在各自擅長的領域發揮最大作用相互協助,是提升整體創新能力的關鍵所在。

此外,許善達認為,“軍民融合”體制也有利於提升科研創新效率、提高成本。“盡管現在我國的軍工企業與民營企業已經開始互動,但范圍和深度非常有限,最多稱之為‘軍民結合’。”許善達強調,“軍民融合”是創新發展的一項重要的制度基礎。

聯辦財經研究院專家、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原黨組書記陳清泰也提到了創新活動的風險問題及對於投資環境的高要求。他指出,“創新資源的流向決定於哪裡有更加適宜創新的市場環境,建設創新型城市的問題就是能不能創造一種吸引和聚集創新資源、並使其能產生更高效率的小環境。”

他以深圳為例,介紹了不同城市的“小環境”對創新的影響。“建設創新型城市有兩個重要條件值得重視。一個是建設領先的研究型大學,另一個要有更高的研發強度。” 2016年,南京研發投入320.3億,研發強度為3.05%,在國內排名第9,與深圳的4.2%,以及韓國、以色列4-5%的研發強度相比,仍有提升的空間。地方政府需要摒棄“大企業崇拜”的作風,需要將活躍的創新型中小企業視為創新型城市建設的基礎。

西湖大學校長、中國科學院院士、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施一公從自己多年前沿基礎科學研究及國際學術交流的經驗出發,指出“基礎研究”與“頂尖人才引進”對於創新的底層基礎及支持性作用。

“例如1984年獲諾貝爾醫學獎的單克隆抗體的發現,如今為世界創造每年1000億美元的市值。中國太過重視商業模式創新,但這極容易被復制。我們現在最缺的,是基礎科學研究的創新。”他認為,尖端科研和核心技術依賴頂尖人才,而吸引人才、進行創新城市建設,依賴的是創新文化。

中國企業家俱樂部理事長、國家科技成果轉化引導基金理事長、原招商銀行股份有限公司執行董事、行長兼首席執行官馬蔚華強調,金融和科技的深度融合將發揮1+1大於2的優勢互補作用,對其他產業的發展意義深遠,“營造一個支持創新的金融環境和金融生態尤為重要,科技成果的迅速轉換離不開PE(私募股權投資)、VC(風險投資)等各類資金的大力支持”。

南京探尋城市轉型之路:

更注重 “城市包容性”

如今,質量發展與可持續的經濟動能已成為新時期城市管理者更為看重的方向。在此次會議上,南京市政府也提出了“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創新名城”的目標。圍繞南京的“創新之路”,與會嘉賓從多個角度出發,提出了建議與對策。

眼下,坐擁53所高等院校、教育體系完善、科教綜合實力僅次於北京與上海的南京正在加碼創新經濟,摒棄傳統工業思維,打造新型營商環境,為城市發展探尋新路徑。

南京市市長藍紹敏在會議上發言

而南京市市長藍紹敏在介紹南京發展現狀時提到,南京盡管擁有豐富的創新資源,但科教資源優勢還沒有完全轉化為創新優勢,科技創新潛力還沒有充分發揮出來,在創新過程中,還存在一些突出矛盾和問題,如科技工作轉型慢、新舊動能轉化慢、科技成果轉化慢、原創性基礎研究比較薄弱等。

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副院長、互聯網發展與治理研究中心主任陳煜波對南京的數字經濟進行了一些調查研究,發現南京數字經濟發展雖位於國內前列,但在長三角地區優勢不明顯,應用需求相對滯后。他特別指出,雖然南京教育資源優越,但與鄰近的創新城市上海、杭州及蘇州相比,南京在人才數字化素養、數字化轉型、高水平人才國際化程度、行業高端人才集中度以及高水平人才吸引力等方面優勢並不明顯。

“南京如今在吸引年輕人才學者、促進學校及學科間交流等方面所做的努力尤為關鍵,” 陳煜波表示,“大力推動數字化轉型,需加強中高層人員數字化素養,增強產業對高水平人才的吸引力和承載量。”

中銀國際研究公司董事長、中國銀行原首席經濟學家曹遠征見証了深圳的艱難經濟轉型后,向南京的城市管理者特別強調了“城市包容性”對於創新經濟的基礎性作用。

他認為,在“人”的方面,包容性帶來了更多創新的可能性﹔在產業的方面,城市包容性帶來產業鏈、產業集群的多樣性。曹遠征舉例指出,“深圳市戶籍人口不多,但是非戶籍人口幾乎超過戶籍人口,流動性很強,具有很好的包容性。”“深圳有許多配套企業已經成長為‘小巨人’,某家為華為、中興生產電源的深圳企業,如今已經佔領世界30-40%的市場份額。” 他強調,包容是活力的基礎,活力是創新的基礎,提供更好的教育與醫療等基礎服務,才有可能吸引到更多人才。

未來,南京的“創新之路”必將面臨更多的挑戰。藍紹敏在會上總結指出,“技術、人才、資本是用腳來投票的。”南京能否成為新經濟新時代下的城市轉型新樣本,值得各界的關注與期待。 

(責編:王仁宏、曹昆)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