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扶貧鄉村振興創新發展論壇”在佛山舉辦

2018年09月26日06:56  來源:南方日報
 
原標題:“精准扶貧鄉村振興創新發展論壇”在佛山舉辦

  9月21日,由中國小康建設研究會與中國商業股份制經濟聯合會主辦,廣東省國強公益基金會、碧桂園精准扶貧鄉村振興辦公室承辦的“精准扶貧鄉村振興創新發展論壇”在佛山市舉辦。

  精准扶貧鄉村振興創新發展論壇現場

  在落實鄉村振興戰略、打贏脫貧攻堅戰的過程中,民營企業作為積極參與這一進程的社會力量,可以起到什麼作用?民營企業如何打造可造血、可復制、可持續的扶貧模式?9月21日,由中國小康建設研究會與中國商業股份制經濟聯合會主辦,廣東省國強公益基金會、碧桂園精准扶貧鄉村振興辦公室承辦的“精准扶貧鄉村振興創新發展論壇”在佛山市舉辦。

  據主辦方介紹,本次論壇的主旨是在全國范圍內就精准扶貧領域發現一批具備創新性、突破性、可復制的優秀案例,對精准扶貧工作中創造出的好的經驗和做法進行系統梳理總結,並發揮其作用﹔同時利用社團、媒體力量對其好的經驗和做法進行大力宣傳推廣,從而進一步動員全社會尤其是廣大企業力量向扶貧一線聚焦,形成精准扶貧、精准脫貧強大合力,助力鄉村振興戰略實施。

  與會的政府官員、專家學者圍繞鄉村振興、產業項目扶貧、教育文化扶貧等議題展開討論。針對中共中央、國務院近期印發的《關於打贏脫貧攻堅戰三年行動的指導意見》,中國扶貧基金會理事長鄭文凱、農業部經營管理司司長張紅宇、農業農村部農村合作經濟指導司巡視員王樂君、國家發改委社會發展研究所所長楊宜勇等眾多來賓就民營企業如何參與精准扶貧脫貧攻堅戰展開對話,深入探討了民營企業如何打造可造血、可復制、可持續的扶貧模式。

  加大“城歸”回鄉發展政策支持力度

  “從全國的扶貧工作來看,短期靠打工,中期靠產業,長期靠教育,打工一人脫貧一戶,創業一人脫貧一撥,農民工為精准扶貧正在發揮著很大的作用。”國家發改委社會發展研究所所長楊宜勇表示,中國農民工具有勞動力、資金、技能雙向流動的特點。過去把海外留學回來的人員叫做“海歸”,現在同樣可以把在城市經過打工磨煉后返鄉創業的農民工稱為“城歸”。“城歸”正破解著以往難以解決的難題,在經濟轉型中呈現出新的亮點。

  在楊宜勇看來,“城歸”人群首先解決了長期以來在中西部地區難以留住勞動力的難題。“城歸”成為了幫助農村脫貧的能人,其次,“城歸”還解決了東部地區勞動密集型企業向中西部地區轉移的過程中,在末梢神經上發力的難題。向中西部地區發展受制於城鄉差距的逐步拉大,“城歸”把能動資源和鄉土優勢有機結合起來,已經產生了持續發展的新的動力。

  他進一步強調,“城歸”創業涉及農民工的發展,應該加大“城歸”人群回鄉發展的政策支持力度。歐美發達國家許多中產階級有相當部分來自於藍領,中國未來的社會不斷擴大中等社會階層,其中一個發力點應該是農民工企業家和農民工技能人才。

  鄉村振興重在搭建產業平台

  輸血變成造血的鄉村振興、精准扶貧之路該怎麼走呢?農業農村部農村合作經濟指導司巡視員王樂君認為,應處理好四個方面的關系。

  第一是政府與市場的關系,這是根本。作為企業參與扶貧首先還是要找市場,不能盲目依賴政府。政府就是要做好規劃,培育主導產業,同時要完善相關的環境,包括硬環境和軟環境,包括有關的政策。

  第二,要處理好企業的盈利和農民增收,就是雙贏。企業扶貧首先自己要發展壯大,在企業發展的同時,也需要建立讓農民分享產業鏈增值收益的連接機制,讓貧困戶、農戶參與到現代農業的發展過程中。

  第三是處理企業發展和可持續發展之間的關系。在發展過程中,環境資源的保護很重要,保護資源是一個紅線。

  第四,要處理企業與新主體的關系。我國家庭農產、合作社、龍頭企業等主體多元化發展非常快。與此同時,不同的主體也有不同的優勢,所以扶貧也好,產業發展過程中也好,一定要探索產業特點跟不同主體優勢互補結合的途徑。

  談到企業市場主體在鄉村振興中的作用,中國扶貧基金會理事長鄭文凱表示,貧困地區要發展,貧困人口要可持續發展、脫貧致富、提高自身發展能力,必須要走產業扶貧的道路。企業在農村不僅可以和農民工結合,還可以跟資源擁有者農民相結合,挖掘農村原生態的、有市場價值的產品。但是,這些如果要作為產品發展,都需要企業的市場主體助力。

  民營企業探索創新產業扶貧

  農業農村部經營管理司司長張紅宇也表示,民營企業參加精准扶貧,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第一,理念。中國鄉村振興,精准脫貧,彰顯了企業的社會責任。第二,怎麼服務農民、幫助農民,是通過公司加農戶的形式,還是公司加合作社加農民的方式。第三,怎麼富裕農民。作為企業家,怎樣回饋社會,如何幫助農民,增加農民的收入,也體現社會責任。

  在打造可造血、可復制、可持續的扶貧模式上,民營企業近年來也在積極探索,不斷創新。據碧桂園集團黨委副書記、集團副總裁朱劍敏介紹,2018年起,碧桂園集團將扶貧上升到主業的高度,確立地產是扶貧基石、扶貧優於地產的“雙主業”發展模式,組建數百人的專職扶貧隊伍,結對幫扶甘肅東鄉縣、江西興國縣、河北平山縣等全國9省14縣,惠及3747個村33.6萬建檔立卡貧困人口。

  碧桂園強化到村到戶到人精准幫扶舉措,探索推進黨建扶貧扶志、產業扶貧扶富、教育扶貧扶智、就業扶貧扶技及其他創新形式在內的“4+X”扶貧模式。通過“尋找一批致富帶頭人、尋找一批老村長、尋找一批深度貧困人口”計劃,助力農村青年人才建設,幫助更多返鄉有志青年圓夢想,助力人才振興、組織振興、產業振興。

  ■鏈接

  中國扶貧經驗受海外重視

  9月20日至22日,2018“一帶一路”沿線發展中國家商務官員考察暨商務投資與旅游合作交流會在廣東佛山舉行。來自菲律賓、巴拿馬、喀麥隆、古巴、南蘇丹、斯裡蘭卡和科特迪瓦等21個國家的91位商務官員組成考察團,走進碧桂園集團(美的集團)進行為期3天的考察與交流。本次活動由商務部主辦、商務部國際官員研修學院與中國商業股份制企業經濟聯合會聯合承辦、碧桂園集團有限公司協辦。

  在考察過程中,多位發展中國家官員對碧桂園集團開展脫貧攻堅工作,對全國13縣開展結對幫扶,創新“村企黨建共建”的模式,參與“一村一品”農特產品的推廣與對接銷售渠道,開展精准扶貧技能培訓並提供就業渠道,助貧困學生圓上學夢,幫留守兒童、獨居老人拓展和引入醫療資源的高度社會責任表示欽佩。

  來自國內外近百位嘉賓深入探討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下的脫貧攻堅問題,分享中國產智扶貧、鄉村建設經驗,促進國際減貧領域的交流,為中國乃至世界打贏脫貧攻堅戰貢獻了智慧。

  中國扶貧基金會理事長鄭文凱表示,將中國的扶貧經驗分享給全世界,進而為發展中國家提供借鑒,是中國義不容辭的責任﹔同時將國際上的有益經驗引入中國,推動中國扶貧工作的發展,是中國的希望。交流與溝通,合作與共享,是中國與世界在攻克貧困問題過程中的必然選擇。他還指出,減貧是人類社會的共同事業。中國扶貧基金會將致力於為中國與世界在這一領域間的溝通架構橋梁,推動其交流與合作。

  撰文/攝影:李廣軍

(責編:馮粒、曹昆)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