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經濟·科技

聚焦上海新經濟23條(之四):

上海擦亮“100+”品牌 聚力打造在線經濟新名片  

人民網記者 余璐 林露
2020年04月20日19:41 | 來源:人民網-財經頻道
小字號

 突如其來的疫情,打破了原有的生產生活方式,給復工復產帶來了極大挑戰,而“在線經濟”成為了戰“疫”突破口,並呈現蓬勃興起之勢。

在這場突圍戰中,上海搶先布局。近日,《上海市促進在線新經濟發展行動方案(2020-2022年)》發布,主攻4個“100+”,聚焦12個重點領域,計劃花三年時間將上海打造成具有國際影響力、國內領先的在線新經濟發展高地。而打造“100+”品牌產品,成為了上海市發展“在線新經濟”的關鍵著力點。

《方案》行動目標指出,“打造‘100+’品牌產品。打造美譽度高、創新性強的在線新經濟品牌產品和服務,推動一批新產品先行先試,加快創新產品市場化和產業化,不斷推陳出新、迭代升級。”

如何在變局中做好“品牌”文章,百年上海這座先驅之城正在培育新動能、構筑新優勢,打造“在線新經濟”新亮點。

化危為機——

上海以生鮮電商零售為抓手

“拓展生鮮電商零售業態。圍繞生鮮、餐飲、農產品、日用品等領域,推動傳統零售和渠道電商整合資源,線上建設網上超市、智慧微菜場,線下發展無人超市和智能售貨機、無人回收站等智慧零售終端。鼓勵開展直播電商、社交電商、社群電商、‘小程序’電商等智能營銷新業態。”《方案》將聚焦重點瞄向了生鮮電商零售行業。

上海市經濟信息化委員會主任吳金城介紹,各地採取疫情防控及相應的社區封閉管理措施,更多上海市民選擇“足不出戶”的線上方式來購買生鮮水果和生活用品。傳統門店客流量相對減少,新型生鮮電商迎來訂單爆發式增長,此次疫情或將使上海生鮮配送到家新模式迎來爆發期。

數據顯示,一季度,全市生鮮電商平台交易額達到88億元,同比增長167%,訂單量增長80%。在疫情嚴重的2月份,主要生鮮電商平台每天訂單有50萬單,銷售豬肉約150噸、蔬菜約500噸。

上海正在打造的“線上經濟”新品牌,讓越來越多的市民使用智能手機線上買菜,訂單客單價由原來的40元增加到100元以上,有的電商平台活躍用戶數量同比增長了127.5%,線上訂單的比重也大幅增加。

為解決百姓買菜難問題,上海“叮咚買菜”APP 採用前置倉模式,推出“大份簡裝”新品類蔬果、 “快手菜” “解春饞上叮咚”等線上活動﹔為應對農產品流通在疫情期間受到的打擊,拼多多開設“助農專區”,截止3月底,拼多多已在14個省份20多個市縣,開啟了“市長縣長直播間”助農活動。

拼多多數據研究院副院長陳秋對人民網記者表示,“隨著新消費的興起,電商平台正成為驅動經濟復蘇的有力‘脈搏’,沒想到直播帶貨竟變成了業務上的一匹‘黑馬’。”

同時,地方政府也積極探索“小程序”電商等智能營銷新業態,在疫情危機中求新求變。

近日,上海市寶山區迎來了第一次農產品網銷大規模“上線觸電”行動。“我們的初衷是力求借助著互聯網平台的優勢,把寶山本地生產的糧菜瓜果呈現給廣大居民,居民在家打開寶山 ‘社區通·農家集市’微信小程序,動動手指,‘寶農34大米’‘寶山湖長江蟹’等特色產品便可配送到家。”寶山區農業農村委相關負責人表示。

“隻有抓住促消費的機遇,發揮在線平台的流量優勢,突出‘品質品牌’特色,推動線上線下聯動,才是把在線新經濟做大做強的抓手。”上海財經大學電子商務研究中心主任勞幗齡說。

生鮮電商似乎只是簡單的“買菜”,但生鮮電商的業態並不簡單。一根小蔥從田頭到餐桌的旅程,從生產基地開始,經歷物流運輸,到達企業總倉,再分配到前置倉,最后由快遞小哥送達千家萬戶,經歷的是長長的產業鏈。

《方案》中提到,要支持企業提升生鮮產品周轉數字化管理能力,發展制冷預冷、保溫保鮮等技術,規模化布局冷鏈倉儲設施,建立產品流動和可溯源性信息平台,推進生鮮、農產品標准化建設,進一步提升食品安全。

如何保証質量、減低損耗、精准分倉、准時送達。勞幗齡談到,背后是供應鏈的精細化管理,是技術的輔助和保駕護航,是數字化技術在生鮮這一最為傳統的民生服務領域的滲透和賦能。

在《方案》中,加大統籌協調力度這項措施就可以解決這個難題。方案指出,圍繞生鮮電商等在線新經濟發展遇到的問題瓶頸,強化產業創新協調機制,加大跨部門、跨層級合力推進解決力度。

主動出招——

上海打造在線教育新名片

“自3月2日起,全市中小學生將全面開啟‘空中課堂’教學”,年初,上海市教委的一則“官宣”幾乎刷屏。

“停課不停學、不停教”,疫情為在線教育發展按下“快進鍵”。

企業主動出招,危中尋機,積極響應教育部門的號召,與教育系統同頻共振為學生居家學習打造優質學習產品。上千名市教委組織的特級教師、正高級教師和骨干教師,借助網絡平台,為中小學生提供了大量免費優質課程。

在線教育成為在線經濟的新動能,企業逆勢而行,探索發展新模式,政府順勢而為、因勢利導,上海,正成為打造在線教育品牌產品新名片的排頭兵。

從線下轉至線上,家校平台開設直播互動,傳統出版業“觸網”融合數字產品……線上教育的新探索讓“在線新經濟”被吹上了風口,在線教育成為在線經濟的新增長點,已是可預見的未來。

《方案》中,在線教育成為上海未來三年將聚焦發展的12個重點領域之一。據上海市經濟信息化委員會主任吳金城介紹,《方案》要求“優化發展在線教育”,共涉及四個方面的內容:

一是推廣線上線下深度融合、分散教學與集中教學結合的學習模式,打造“上海微校”“空中課堂”等線上教育品牌,推動重點平台企業和學校建設適合大規模在線學習的信息化基礎應用平台﹔二是加強教育專網、教育雲等基礎設施建設,支持互聯網教育服務和內容創新,推動“學分銀行”建設,實現優質教育資源共享﹔三是推廣在線職業教育和職業能力提升,圍繞職業英語、行業技能、職業技能等領域,構建完善市民終身教育體系和數字化技能培養體系﹔四是規范發展“互聯網+教育”,引導企業健康發展。

“教育不僅是天然消費者,同時也是潛在的生產者,要充分發揮教育理念、教育經驗、教育類資源等多方面的優勢,打造優質的教育產品,促進在線教育產業的蓬勃發展。”上海市教委副主任李永智接受人民網採訪時說。

疫情過后,在線教育這堂“課”還能怎麼上?

李永智表示,首先要進一步完善教育網絡基礎設施,加強教育專網建設,加快教育雲的建設,為教育領域在線新經濟發展搭建好高速公路﹔其次是要積極研究“在線教育”帶來的教育教學變革,包括線上線下深度融合、分散教學與集中教學相結合,以及伴隨著新的教育模式的建構,教育行業市場的變化與動蕩等,圍繞立德樹人根本宗旨,引導教育行業市場健康、有活力地發展﹔第三是要打造信息化基礎應用平台,按照“政府定標准、企業建平台、學校買服務”的思路,通過市場化擇優機制,為學校提供全面、實用且數據接口統一的信息化基礎應用,抬高學校信息化實力,提高管理與教學質量,減少低水平重復建設,打通校與校之間數據交互障礙。

筑巢引鳳——

上海建設在線新經濟生態園

“品”就是要口碑好、品質高,“牌”就是要有競爭力、影響力。對於通過在線新經濟發展高地打造品牌提高上海美譽度,上海已做足了准備。

在《方案》提出的6大專項行動、5大保障措施中,“建設在線新經濟生態園”被納入落實保障措施。

《方案》提出,“建設在線新經濟生態園。結合人工智能、數字經濟、工業互聯網等國家級創新載體創建工作,按照全市產業地圖布局,通過老廠房、老倉庫、工業標准廠房和商務樓宇等存量資源的改造提升,打造一批特色鮮明、功能錯位、相對集聚的在線新經濟生態園,構建以在線新產業為核心,集平台、技術、應用於一體的創新創業生態體系,營造在線新經濟發展良好生態。”

打響品牌,打造“在線新經濟”新亮點,品牌生態環境尤為重要。上海交通大學上海高級金融學院市場營銷學教授陳歆磊認為,構建良好的品牌發展環境與產業生態很重要,方案中提到的12個領域,上海出台的一系列扶持政策,解決痛點問題,打通了發展在線新經濟的“最后一公裡”。

陳歆磊談到,打造在線新經濟生態園就是要打造一個百鳥朝鳳的平台。政府提供的政策土壤讓企業這棵樹能快速生長,各種各樣的鳥兒就會飛來做窩,生態系統自然就做起來了。

在《2019中國互聯網企業百強榜單》中,上海有19家公司上榜,數量居全國第二。在中國市值前十的互聯網公司之中,上海也佔據兩席。在這場“電商造山”運動中,上海電商雖然沒產生8848米的“珠峰”,但崛起了眾多細分領域的高峰,形成了平均海拔4000米的“青藏高原”,總體發展穩居第一梯隊。

此次《方案》還提出了包容審慎監管的保障措施。尤其值得關注的是,上海將對“在線新經濟”探索“沙盒”監管措施,放寬融合性產品和服務准入門檻,隻要不違反法律法規,均應允許相關市場主體進入,允許試錯、寬容失敗,同時創新新型跨界產品和服務審批制度。

對此,吳金城表示,上海將持續優化營商環境,方案中的3類領域12個重點代表未來發展方向,但又各有特色,下一步將聯合相關部門分類推進、因勢利導,積極探索有利於在線新經濟創新發展的“沙盒”監管措施,市區聯手,精准、連續、滾動支持一批擁有核心技術、用戶流量、商業模式的在線新經濟領域創新型頭部企業和領軍企業,打造在線新經濟發展高地。

近日,國家統計局揭曉一季度中國經濟數據:受疫情影響,GDP同比下降6.8%。接下來如何危中尋機、逆境求生存謀發展,是中國經濟必須答好的一道題,更是上海御風而行、主動作為創造新標杆、形成經濟發展新增量的新機遇。用更包容的監管、更優質的服務、更創新的生態,凝心聚力打造“在線新經濟”新亮點,未來,上海充滿期待。

        相關閱讀:

        聚焦上海新經濟23條(之一):4個“100+”目標,12個領域,上海發力在線新經濟

 聚焦上海新經濟23條(之二):上海展露新棋局 “100+”應用場景助推新經濟走向實踐

 聚焦上海新經濟23條(之三):3年突破“100+”關鍵技術 上海下大決心打造新經濟“引擎”

(責編:林露、李昉)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