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經濟·科技

退訂營銷短信可能反中“圈套”

2021年06月17日08:30 | 來源:北京青年報
小字號
原標題:退訂營銷短信可能反中“圈套”

  隨著即時通訊軟件的發展,使用手機短信的人群也在變少,有人調侃現在短信已淪為驗証碼接收器。

  然而在此之外,短信中還充斥著各種營銷、推廣信息,令人不堪其擾,更讓人不解的是,它跟“狗皮膏藥”般想退都退不掉。

  這背后的原因到底是什麼?有沒有根治的辦法?個人是不是隻能忍氣吞聲?

  爆料

  一口氣退訂40多條短信

  但隻有一條顯示成功

  “限時降價,滿99再減30”“余額不足?送您5元話費充值券”“貴賓您好,誠邀您參加25周年發布會,領取價值2680元智能門鎖”……

  每當收到各種商家的營銷短信時,很多人的第一反應是自己的信息泄露了,明明沒有訂購過此類業務,卻總是收到“騷擾短信”。

  尤其對於強迫症來說,無疑是一種折磨,因忍受不了有未讀消息存在,便一一打開處理,要麼對號碼設置攔截進行屏蔽,要麼按照短信結尾的“指示”回復“TD”“T”“N”“BK”等進行退訂換取永久的安寧,可事與願違,沒過多久,各種促銷信息、活動邀請短信會卷土重來……

  李先生向北京青年報記者反映,他每隔一段時間就會清理一波手機短信,“除了驗証碼,大部分都是營銷信息,不知不覺中就會積攢一堆,太煩了。攔截也沒用,一些平台會換個號碼繼續發送。”

  他表示,自己嘗試了退訂也未奏效,5月31日那天一下發出了41條退訂消息,按照正常邏輯,對方應該會回復“退訂成功”,“然而發出去的‘TD、T’就此石沉大海,根本沒有任何回復,也不知道有沒有退訂成功。”李先生說,目前隻收到了一家銀行營銷號碼發來的“退訂成功”的回復。

  楊女士也有同樣的困擾,在她的短信“騷擾攔截”一欄已有數百條垃圾短信,平均每月會接收到來自同一商家不同號碼的30條促銷信息……

  疑問

  為何莫名收到這些短信?

  通常運營商會提供商業短信服務,正常的商業行為應該是商家通過運營商提供的通道推送短信,在用戶手機上會顯示號碼以“106”、“1069”開頭的短信。這類號碼運營商目前採用審批制,商家必須申請號碼資源才能進行短信推送。

  明明沒有訂閱相關業務,為何卻能收到這些短信?東南大學網絡空間安全學院副教授宋宇波表示:第一種是用戶自己無意中訂閱卻並沒有意識到。很多互聯網平台在用戶注冊時,或者在用戶日常訪問中,會採用一些比較隱蔽的手法誘使用戶進行訂閱。 第二種便是業務提供商、短信營銷平台或者是運營商的違規操作,利用運營商監管的漏洞或者運營商內部人員的違規操作,添加用戶訂閱服務。第三種就是通過非法渠道搜集到的用戶手機信息通過一些短信群發設備進行發送,這些短信群發設備會內置上百張手機卡以躲避運營商的監管。

  宋宇波補充稱,還有一類短信並不是用於商業營銷,而是通過誘使你回復退訂來確認是否是有效手機號碼。一旦回復可能就中了“圈套”。

  對於退不掉的原因,宋宇波解釋,往往是由於有一些空子可鑽:比如可以延遲退訂的時間,在完成商家要求的促銷短信次數后再進行退訂﹔還有就是商家可以連接上百個通道,用戶的退訂隻能取消一條通道的發送,商家可以再從其他通道繼續發送促銷信息。“目前運營商隻能監管通道的信息,但無法監管到商家的行為操作。”

  解讀

  監管部門有針對性規定也有罰則

  “目前沒有強制要求回復退訂成功,所以有的商家會提供回復,有的並沒有。”他表示,根治垃圾短信騷擾目前是個世界難題,其泛濫的原因主要還是成本低廉、利潤豐厚,即使被處罰也並沒有太大損失。

  宋宇波強調,商業短信推送本身是合法的商業模式,在界定合理的商業短信推送還是惡意的垃圾短信營銷上也存在很大的模糊性。至於第三方過濾軟件,雖然可以通過設定過濾詞來屏蔽,但也存在用戶希望收到的短信被屏蔽的問題。“我個人認為,應該加強國家執法層面的力度,通過立法等手段去對商家行為進行有效的約束,可能是問題解決的方向。”

  據了解,作為監管部門的工業和信息化部,一直高度重視垃圾短信(或騷擾電話)治理工作,採取了一系列措施,規范信息通信企業市場經營行為,維護良好市場秩序和用戶合法權益。中國互聯網協會受工信部委托設立了12321網絡不良與垃圾信息舉報受理中心(以下簡稱12321受理中心),負責協助工業和信息化部承擔關於互聯網、移動電話網、固定電話網等各種形式信息通信網絡及電信業務中不良與垃圾信息的投訴受理、調查分析以及查處工作。

  北青報記者發現,2020年8月31日,工信部發布的《通信短信息和語音呼叫服務管理規定(征求意見稿)》(以下簡稱《征求意見稿》)中就有針對營銷短信的規定和罰則。其中提及, 短信息服務提供者不得擅自改變電信網碼號用途,不得將用於發送業務管理和服務類短信息的端口用於發送商業性短信息,無正當理由不得對用戶接收業務管理或者服務類短信息進行限制。

  《征求意見稿》中還標明,一旦違反,由電信管理機構依據職權責令限期改正,予以警告,可以並處1萬元以上3萬元以下罰款,向社會公告﹔情節惡劣的,吊銷電信業務經營許可並回收相應碼號資源。

  本組文/本報記者 宋霞 供圖/視覺中國

  統籌/白龍

  案例

  因營銷短信打官司

  男子索賠精神損害1元

  與大部分人選擇默默忍受不同,有人因退訂不掉的垃圾短信將某銀行告上法庭。

  2017年3月,牛某按照工作單位入職要求,在某銀行辦理了一張儲蓄卡。同年4月,他離職后便不再使用該卡。但在9月份辦理該卡注銷手續時發現卡片遺失,因銀行稱“無卡注銷需要繳納手續費”,經協商達成一致后,由銀行操作可無須支付手續費且挂失兩年后可自動完成注銷,牛某隨即辦理了“挂失永不解挂”業務。

  但他發現,2019年8月至2020年2月,開始收到多個以“1069”開頭的號碼發送的短信,信息涵蓋抽獎競猜、視頻會員、基金理財、下載APP等內容。在此期間,牛某曾多次回復退訂短信、前往銀行與櫃台經理反映、撥打客服電話投訴,但均無法停止收到此類信息。

  隨后,牛某一紙訴狀將銀行告上法庭。法院經審理認為,該行在牛某發送退訂短信后仍然向其發送營銷短信的行為,侵擾了牛某的私人生活安寧,應當認定對牛某隱私權構成侵犯,銀行應當承擔相應的法律后果。今年4月7日,法院一審判令該行賠償牛某損失共計1147.88元﹔支付精神損害撫慰金1元。

(責編:趙超、呂騫)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