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經濟·科技

實現碳中和 林業有擔當

2021年07月24日08:37 | 來源:光明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實現碳中和 林業有擔當

二氧化碳排放力爭2030年前達到峰值,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是中國向世界作出的庄重承諾。為了向全世界展現中國智慧、情懷和擔當,傳播綠色生態文明理念,還需要進一步正確認識和發揮森林碳匯在抵消減排、緩解氣候變化和實現碳中和目標的“低成本、高效率”優勢,做活其在碳中和方面的“加、減、乘、除”法。

森林碳匯是指森林植物吸收大氣中的二氧化碳並將其固定在植被或土壤中,從而減少該氣體在大氣中的濃度。在全球氣候變化的大背景下,我國提出了林業建設到2030年的新目標,其中,森林蓄積量將比2005年增加60億立方米。由此可見,實現碳中和,林業大有可為。

擴容“碳匯”,做實自然的“加法”

首先,充分認識林業在“碳匯”擴容上的重要作用。目前,中國森林植被總碳儲量已達92億噸,平均每年可增加森林碳儲量2億噸以上,折合碳匯7到8億噸,由此,森林植被區被認為是二氧化碳的優質吸收器、貯存庫和緩沖器。

其次,注重通過智慧林業建設等措施,不斷提高林業經營管理水平,提升森林質量,穩定“碳匯”量。國家林業和草原局的數據顯示:全國森林覆蓋率22.96%,森林面積2.2億公頃,森林蓄積175.6億立方米,其中人工林面積0.8億公頃,蓄積34.52億立方米,人工林面積居世界首位。隨著發展,我國每年新增植樹造林面積的潛力將逐年減少,有必要依靠加強林地管理來增加森林蓄積量,解決林業面積緩慢增長情況下的林業“碳匯”相對穩定問題。

最后,充分理解和重視林業活動對增加林業面積和擴容“碳匯”的作用。要注重通過自然保護地、天然林保護工程、退耕還林工程、荒漠化治理、濕地保護和修復等國家造林重大工程的建設,增加森林覆蓋率,擴容“碳匯”。依據新的氣候行動目標,我國森林覆蓋率最大潛力可能達到28%。按照我國林業發展規劃,今后50年,我國將淨增森林面積9066萬公頃。經測算,森林蓄積量每增加1億立方米,可以多固定1.6億噸二氧化碳。

以上事實証明,中國積極的造林政策和在培育優良樹木品種等方面取得的大量成果,不僅能夠綠化國土、增加“碳匯”,還向世界展示了中國負責任的大國形象。

消減“碳源”,做好生產的“減法”

現階段,為在2030年前實現二氧化碳排放達峰,需要著重消減的“碳源”主要還是與人類活動和生產相關的部分。因此,積極尋找新能源,堅決控制煤炭消費量,減輕人類生產活動對傳統化石能源的依賴,一直被認為是控制源頭的重要舉措。

對於林業而言,要進一步加強碳捕獲和儲存方面的林業科學研究,大力推進生物質能源的開發、應用和“零排放”體系的建設、調整和優化﹔緊緊圍繞生態保護修復技術和現代森林經營技術進行科學研究和技術開發,促進林業生態系統的健康發展和林業資源的高效、有序利用﹔注重通過加強森林病虫害防治、森林防火等工作,減緩人類活動對林業生態系統的破壞,消減二氧化碳的排放。

挖掘價值,做活市場的“乘法”

森林碳匯功能創造了新的二氧化碳排放空間,這為其商品化提供了理論基礎。目前,全球已有超過120個國家和地區提出了碳中和目標。西方發達國家的實踐顯示,植樹造林、改善森林管理不但具有較大的減排潛力,還能帶來生態環境保護的協同效益。例如,歐盟的新森林戰略不但通過開展植樹造林和森林修復改善了森林質量和數量,還建設了碳排放交易市場,推動了綠色金融的發展。

現階段,我國作為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在氣候投融資體系和產業鏈綠色化轉型等方面還存在很多不足。為此,應以林權改革為契機,積極與金融、水利、電力等行業領域合作,充分培育和挖掘“碳匯”林業所具備的市場交易價值,加速推動碳匯市場建設,使森林的生態服務功能價值化,改變資源無償佔有和無償使用制度,引導民眾養成綠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實現林業的倍增效益。

林業管理部門要完善機構設置和專業隊伍建設:一方面,通過設置專門的“固碳增匯”監測、估算和交易監管機構,完善資源資產管理制度和運行機制,明確產權關系。為此,要充分利用好華東林業產權交易所、中國綠色碳匯基金會等交易試點平台,發揮好其在林業碳匯商業運營模式等方面的“問路石”作用。另一方面,進一步加強對通曉林業等綠色節能低碳技術、法規和金融知識復合型人才的培養工作,獲取管理和人才的倍增效益。

消除束縛,做通思想的“除法”

將“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已經成為千萬群眾的自覺行動,並進一步內化為促進碳中和目標實現的驅動力。那麼,如何消除這一轉化過程中的理論瓶頸、發展束縛和世俗壁壘呢?

一是加強生態文明思想理論體系建設。充分發揮林業高校在人才培養、碳中和集成創新等方面的特色和優勢,聚焦國家生態文明建設重大決策部署及熱點、難點問題,積極開展與生態文明建設相關理論的研究與咨詢服務,進一步探索“碳交易”和“碳中和”的市場化路徑,消除制約發展的理論束縛,為國家生態文明建設提供參考建議,服務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的需要。

二是充分發揮林長制等舉措的政策優勢。探索政府主導、企業和社會參與、市場化運作、可持續的生態產品價值實現路徑,打造綠色惠民、綠色共享品牌,發展文旅林業、康養林業、社會林業等多功能林業,形成一系列可推廣、可復制的經驗,讓老百姓切實從“碳中和”目標中獲得實惠,消除影響百姓追求美好生活願望實現的經濟束縛,增強“植綠、護綠、靠綠、愛綠”的信心,助力推進大規模國土綠化行動。

三是充分發揮輿論宣傳的思想引領作用。通過宣傳教育,提高群眾對碳匯林業、碳補償、氣候變化等知識的了解,以及積極應對氣候變化的意識﹔通過思想引導,在各地區、各行業播下綠色文明和綠色發展的種子,幫助人們跳出自己的小圈子,積極融入碳中和的“大朋友圈”,讓“我”變成“我們”,讓綠色的種子撒遍全世界,以切實推動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建設和世界經濟的“綠色復蘇”。

(作者:蔣建清,系南京林業大學黨委書記)

(責編:李楠樺、連品潔)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