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科技創新五大能力顯著提升 有力支撐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人民網北京7月27日電 (趙竹青)科技部部長王志剛27日在國新辦發布會上表示,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科技加速發展,國家創新體系更加健全,創新能力大幅提升,涌現了一批重大科技成果。創新國家建設取得決定性進展,有力支撐引領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進程。
一是科技的原始創新能力大幅提升。基礎研究投入快速增長,年均增幅達到16.9%,基礎研究佔研發投入比重首次超過了6%。基礎研究水平大幅提升,化學、材料、物理等學科處在世界前列,取得了一批以量子通信、鐵基超導、干細胞為代表的重大原創性科技成果。
二是科技的戰略前沿突破能力大幅躍升。深海、深空、深地、深藍等領域不斷取得重大進展。中國航天員首次進駐自己的空間站,“天問一號”成功著陸火星,“嫦娥四號”首次登陸月球背面,“嫦娥五號”實現地外天體採樣,“奮斗者號”成功坐底,“天鯤號”首航成功。
三是科技的體系化建設能力大幅提升。加快建設國家實驗室,重組國家重點實驗室體系,散裂中子源等科技基礎設施建設成功,為高水平科學研究提供支撐。科技人才隊伍不斷發展壯大,2019年全社會研發人員總量達到712.93萬人,是2015年的1.3倍。每萬名就業人中就有研發人員62人年。
四是研發主體的創新能力大幅提升。企業創新主體地位進一步增強,研發經費已佔全國總額的76.4%,是科技投入的主體﹔技術合同及成交額佔全國總額的91.5%,是技術輸出的主體。涌現出一批創新型領軍企業,科技型中小企業、高新技術企業均突破20萬家。高校、科研院所創新活力進一步增強,2019年,3450家高校、科研院所簽訂技術合同近42萬項,合同金額達到940億元。
五是科技的開放合作能力大幅提升。政府間科技合作穩步發展,深入實施科技合作伙伴計劃。圍繞可持續發展設立聯合研發計劃和創新基金,同50多個國家和地區開展聯合研究,深度參與一批國際大科學工程,“一帶一路”科技創新合作成效明顯。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基礎前沿類專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優青基金項目向港澳開放。
王志剛表示,科技創新五大能力,在推動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改善人民生活、優化生態環境、建設創新文化,打贏脫貧攻堅戰、污染防治攻堅戰、疫情防控攻堅戰等重大任務中都發揮了重要作用。立足當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將為科技創新提供更加豐沛的物質條件和更廣闊的應用前景﹔面向未來,科技創新將為下一步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提供更加強勁的發展動力,開拓新的發展空間。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