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理財轉型正酣——
理財子公司漸成市場主力軍
今年是資管新規過渡期的收官之年,眾多投資者都密切關注銀行理財產品的整體情況。近日,在國新辦舉行的2021年上半年銀行業保險業運行發展情況新聞發布會上,銀保監會有關部門負責人表示,銀行理財業務存量整改進展情況符合預期,2021年一季度末已經整改過半,2021年底前絕大部分銀行將完成整改。
理財存量業務加速整改
2018年4月27日,人民銀行、銀保監會、証監會、外匯局聯合發布實施《關於規范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資管新規”),拉開了資管行業轉型發展的序幕。
“實施資管新規是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風險攻堅戰的一項具有戰略意義的工作。對維護與支持經濟社會穩定大局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在上述國新辦新聞發布會上,銀保監會政策研究局一級巡視員葉燕斐表示,2020年7月,國務院批准同意資管新規過渡期調整政策后,銀保監會按照“實事求是、一行一策、穩妥有序、獎懲分明”的原則,扎實推進理財業務存量整改。按照監管要求,各家銀行在總行層面都建立了統一領導機制,制定了整改計劃,鎖定了整改底數,建立了自己的台賬,明確了處置方案。
對於個別銀行存續的少量難處置的資產,葉燕斐表示,將按照相關規定納入個案專項處置。同時,銀保監會將持續督促相關銀行綜合施策、積極整改,盡快全部清零,從根本上轉變理財產品市場格局和觀念氛圍。數據顯示,截至2021年6月末,同業理財較峰值縮減96%,保本理財較峰值縮減97%,不合規短期產品縮減98%,嵌套投資規模縮減24%。
“理財子公司發行的產品都是淨值化產品,而老產品在逐步到期。但老產品的壓降取決於老產品的性質,因為有的老產品的周期是比較長的。”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副主任、上海金融與發展實驗室主任曾剛表示,銀行壓降老產品的手段主要有三種,一是自然到期﹔二是回表,但會帶來銀行風險資產的上升,增加對資本的消耗﹔三是選擇將資產出售,這主要適合部分債券類投資。
具體到銀行類型上,不同銀行的轉型速度有差異。“根據調研情況來看,城商行轉型速度較其他類型銀行更快。”普益標准研究員楊超表示,這主要是因為城商行在理財產品存續規模上體量較小,存在“船小好調頭”的優勢,易於轉型推進。國有行由於存續產品規模龐大,處置起來更為復雜,而農村金融機構則是因為在投研、人才和系統上存在明顯短板,整體推進速度較慢。
理財子公司布局“綠色”
作為銀行理財轉型的重要一環,理財子公司逐漸崛起成為銀行理財市場的主力軍。最新數據顯示,截至2021年第一季度末,理財子公司產品存續規模7.61萬億元,較年初增長14.07%,同比增長5.06倍,佔全市場的比例達30.4%,存續規模首次超越股份制銀行成為第一大機構類型。
“長期看,理財子公司的發展面臨諸多機遇,但與此同時,也面臨監管應對、投研能力、估值和稅收差異等方面的挑戰。”清華大學國家金融研究院副院長張偉認為,我國碳達峰、碳中和的承諾對銀行理財做資產配置也會產生影響。在他看來,一方面,在碳達峰、碳中和持續成為市場關注的熱點后,目前全球機構都在轉向低碳經濟的配置,這已經成為新的投資理念,而低碳經濟下一些產業的發展也將受到嚴格的限制,這是需要銀行理財做資產配置時及時關注的。另一方面,低碳經濟覆蓋的產業領域需要大量的資金支持,還需要較長的投資周期以及對產業的深入了解,這也對資管行業提出了投研能力、人才培養等方面的挑戰,隻有充分評估好相關的利弊,才能把握住綠色低碳經濟的發展熱潮,並從中獲益。
數據顯示,截至2021年第一季度,市場共有4家機構新發ESG(環境、社會責任和公司治理)理財產品12隻,實際募集金額79.17億元。截至2021年第一季度末,市場存續ESG產品66隻,存續規模405.67億元。
信銀理財副總裁賀晉表示,目前全球ESG基金已經突破了1萬億美元,在主要市場上佔比還不是很大。具體到銀行理財子公司,一方面在理財產品端推出綠色主題的理財產品,為大家投資布局綠色行業提供工具﹔另一方面在理財投資端踐行ESG理念,把理念傳導到企業。此外,在工具端方面,也在積極參與碳金融,研究碳信用品、碳衍生品、涉碳技術及其價值變現路徑等領域。
“未來‘雙碳’是影響宏觀經濟的跨周期關鍵因素,中觀行業巨變是確定的,但微觀企業實現升維的技術路徑尚不明確。銀行理財需要通過深入的研究,前瞻性地把握產業更迭的脈絡和主線。”賀晉說。
投資者更為理性
在銀行理財轉型過程中,也對投資者產生了影響,從過去的“剛性兌付”,到如今的浮動收益,越來越多投資者變得更加理性。在楊超看來,隨著銀行持續推進的投資者教育工作倡導投資者理性投資,自行承擔收益和風險,投資者的成熟度不斷提高。同時,淨值產品的收益有漲有跌,理財產品最終收益率是不確定的,這加深了投資者對於“買者自負”的理解。此外,投資者需要更加關注理財產品投向,了解產品。“理財產品類型和投資范圍將決定產品的風險和收益,因此投資者不僅要區分理財產品的投資類型,還要關注具體的投向。”楊超說。
需要注意的是,業內專家提醒,通過潛移默化的投資者教育和市場“真金白銀”的鍛煉,銀行理財客戶對於理財產品淨值化的理解程度不斷加深,接受程度也在不斷提高。但基於客戶總體風險偏好仍然較低的特征,銀行理財需要做好投研工作,平滑產品淨值波動,以穩固客戶基本盤。
張偉指出,在淨值化轉型的大背景下,面對權益投資佔比逐步提升,以及傳統銀行理財客群對淨值波動較為敏感的情況,理財子公司的投研能力提升和投資者教育工作任重道遠。“理財子公司應著力重構產品體系、打造投研體系、建設投研人才隊伍,健全銷售體系並做好投資者教育,以及利用金融科技等手段建設適合未來智能投顧、智能投資、智能風控、智能投研等發展的IT系統等。同時要重視投資者教育工作,使投資者逐步接受淨值型產品,打破‘剛兌’理念。”張偉說。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