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經濟·科技

我國科學家用人工智能揭示一億年前昆虫擬態行為【2】

2021年08月20日09:06 | 來源:人民網
小字號
覆物偽裝行為的嚙虫目(a-f)與半翅目蟾蝽科(g、h)昆虫。來源:中國科學院官網
覆物偽裝行為的嚙虫目(a-f)與半翅目蟾蝽科(g、h)昆虫。來源:中國科學院官網

人民網北京8月20日電 (趙竹青)自然界中,不少動物演化出了神奇的“偽裝術”,幫助他們躲避天敵或捕捉獵物。擬態是其中比較常見的一種,如竹節虫擬態樹枝、螽斯擬態樹葉等。據中國科學院官網消息,該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博士生許春鵬在研究員王博的指導下,與武漢大學教授崔曉輝、研究生樊麗合作,在一億年前白堊紀緬甸琥珀中發現了一類奇特的昆虫擬態植物以及一系列昆虫覆物行為的化石記錄。該研究報道了中生代首個直翅目昆虫擬態植物葉片的記錄,以及嚙虫目和半翅目蟾蝽科昆虫最古老的覆物行為記錄。相關研究成果近日在線發表在《崗瓦納研究》(Gondwana Research)和《歷史生物學》(Historical Biology)上。

據介紹,該研究首次應用孿生神經網絡對地質歷史時期的擬態行為進行了定量分析,並提供了一套初步的定量判定模型與方法。孿生神經網絡是近年來新發展的人工智能分析技術,被廣泛應用於圖像相似度衡量中。其主要利用對抗的思想,每次輸入一對圖片,使得經算法優化的目標與相似圖像對距離更小,不相似的圖像對之間距離更大。孿生神經網絡還可以提取肉眼無法觀察到的多維信息,從而對不同圖片之間的語義距離進行定量化計算。由此,便可以定量化計算出不同圖像之間的不相似度數值,從而客觀地判斷不同圖像之間的相似性。

(責編:趙竹青、高雷)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