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科學素質的探索

人依存於自然,遵循自然規律的作為有益於人的生存。科學是人遵循自然規律的作為,人的科學素質突出地表現在基於自然的生產生活素質。關於科學素質,一般認為是美國教育改革家科南特(J.B.Conant)於1952年提出。實際上,人類重視科學素質由來已久。上世紀初新文化運動的倡導者、中國共產黨的主要創始人之一和黨早期主要領導人陳獨秀,1915年發表的《敬告青年》中論及“科學”的“思維”“信仰”“思想”﹔中國共產黨、中國人民解放軍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主要締造者和領導人毛澤東,1940年2月發表的《新民主主義論》中論及“科學的文化”。陳獨秀、毛澤東對科學文化相關的科學思想、科學精神、科學方法、科學知識及能力等,都有深刻而簡約的論述。
一、基於自然的古代科學素質探索
科學素質,最先表現為人的天文知識,以及適應天文變化生產生活的方式方法,即對天文知識的認知與運用。夏商周時代先民大眾普遍具有較高的天文常識。明代學者顧炎武在其《日知錄》中講到:“三代之上,人人皆知天文。”譬如對哈雷彗星,中國的記錄就相當的早。《春秋·文公十四年》:“秋,七月,有星孛入於北斗。”《公羊傳·文公十四年》:“孛者何?彗星也。”“孛”書面讀音為bèi,指光芒四射、瞬息隱蔽的彗星。這裡說的是公元前613年出現彗星的現象。《史記·始皇本紀》:“始皇七年,彗星先出東方,見北方﹔五月見西方,十六日”。指公元前240年。歐洲巴比倫的粘土板上的記錄在公元前164年。我國現存最早的天文著作是司馬遷的《史記·天官書》,其中說過:“自初生民以來,世主曷嘗不歷日月星辰?”氏族社會的氏族領袖都要組織觀測日月星辰以授民時。歷代帝王,更為重視組織制定並頒布歷法,為制定歷法組織觀察研究天文,以利農耕。《史記·天官書》中可以看到司馬遷創造的巧妙的認星方法,了解到我國觀星紀年的方法和對日月及五大行星運動規律的認識,看到我國古代對特殊天象的認識和命名,還可以發現司馬遷觀察記錄下的天象和變化。古往今來,人們無不感嘆一年四季二十四節氣的准確科學。道儒家學說則立足人與社會發展,以哲學思維探討人與自然的關系,強調正確認識自然、順應自然、尊重自然,基於古代實踐認知與科學成就的朴素唯物論、辯証法閃耀著歷史文明的光輝。
二、早期中國共產黨人對科學素質的探索
上世紀初新文化運動倡導者、中國共產黨的主要創始人之一和黨早期主要領導人陳獨秀,在1915年9月創辦並主編的《青年雜志》創刊號發表《敬告青年》一文,論述“科學”與人們認識分析事物、理性的方法論和“思維”“信仰”“思想”“知識”“行為規范”等的關系、其重要的以至決定性的作用。這是關於“科學”的“思維”“信仰”“思想”的洞見,體現了早期共產黨人對科學文化素質、即科學素質的探索。關於“科學”與人們認識分析事物、理性的方法論,陳獨秀指出:“科學者何?吾人對於事物之概念,綜合客觀之現象,訴之主觀之理性,而不矛盾之謂也。”關於“科學”與“思想”和理性方法論的作用,他指出:“其效將使人間之思想雲為,一遵理性,而迷信斬焉,而無知妄作之風息焉。”他強調樹立“科學”的“思惟(維)”、“科學”的“信仰”,因為他認識到科學重要的以至決定性的作用:“無常識之思惟,無理由之信仰,欲根治之,厥為科學。”隻有學習科學、講求科學才能根治虛妄錯誤的思維、信仰、思想,也隻有科學才能糾正錯誤的知識與行為謬誤。陳獨秀強調指出“科學”的求真務實特征與廣泛切實作用:“夫以科學說明真理,事事求諸証實,較之想象武斷之所為,其步度誠緩,然其步步皆踏實地,不若幻想突飛者之終無寸進也。”他對“科學”的廣泛切實作用以簡約概括:“宇宙間之事理無窮,科學領土內之膏腴待辟者,正自廣闊。”他分析論述士農工商醫等人群“不知科學”的危害表現,也涉及到與自然、生物以至生態相關的偽科學、反科學問題,體現出科學的自然觀、世界觀等思想觀點。指出“士不知科學”“地氣風水之談,乞靈枯骨”“農不知科學,故無擇種去虫之術”“醫不知科學,既不解人身之構造,復不事藥性之分析,菌毒傳染,更無聞焉﹔惟知附會五行生克寒熱陰陽之說,襲古方以投藥餌,其術殆與矢人同科”。
毛澤東1940年2月在中國共產黨創辦的《中國文化》雜志創刊號上發表《新民主主義論》。在新民主主義政治——中華民族前途命運的政治的整體宏闊視野下,闡述了新民主主義文化綱領,即建立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文化,明確了新民主主義文化發展的形式特色、內涵特征和核心要義。“科學的文化”,首先是文化源於人民群眾創新創造的科學思想的體現。毛澤東指出:“新民主主義的文化是科學的。它是反對一切封建思想和迷信思想,主張實事求是,主張客觀真理,主張理論和實踐一致的。在這點上,中國無產階級的科學思想能夠和中國還有進步性的資產階級的唯物論者和自然科學家,建立反帝反封建反迷信的統一戰線”,“但是決不能贊同他們的唯心論或宗教教義”。其二,強調切實重視科學技術文化內涵。毛澤東敏銳地指出:“中國落后的原因,主要是沒有新式工業。”“消滅這種落后,是我們全民族的任務。”“老百姓擁護共產黨,是因為我們代表了民族和人民的要求。但是,如果我們不能建立新式工業,如果我們不能發展生產力,老百姓就不一定擁護我們。”“因此,所有的共產黨員都應該學習經濟工作,其中許多人應該學習工業技術。”“如果我們共產黨員不關心工業,不關心經濟,也不懂別的什麼有益的工作,對這些一無所知,一無所能,隻會做一種抽象的‘革命工作’,這種革命家是毫無價值的。我們應該反對這種空頭‘革命家’,學習使中國工業化的各種技術知識。”在新民主主義文化普及上,毛澤東指出:“要把教育革命干部的知識和教育革命大眾的知識在程度上互相區別又互相聯結起來,把提高和普及互相區別又互相聯結起來。”其三,強調科學精神和科學方法。重視積極地以博大的胸懷對待古今中外文化,並且批判性地繼承中國傳統文化、分析吸收借鑒世界先進文化,體現了中華思想文化理性探究的科學精神、會通融合的科學方法。毛澤東指出:“從孔夫子到孫中山,我們應當給以總結,承繼這一份珍貴的遺產。”“但決不能無批判的兼收並蓄”。同時強調:要吸收借鑒世界先進文化,“中國應該大量吸收外國的進步文化,作為自己文化食糧的原料。”對於歷史遺產和一切進步的文化,應該“如同我們對於食物一樣,必須經過自己的口腔咀嚼和胃腸運動,送進唾液胃液腸液,把它分解為精華和糟粕兩部分,然后排泄其糟粕,吸收其精華,才能對我們的身體有益。”毛澤東指出了新民主主義文化普及的重大意義:“革命文化,對於人民大眾,是革命的有力武器。”這是基於群眾路線的方法論。簡而言之,毛澤東關於新民主主義文化綱領及“科學的文化”,反映了基於唯物史觀及辯証法的科學信仰、科學思想,理性探究、追求真理、樂觀奮斗的科學精神,實事求是、理論與實踐統一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思維的科學品質,會通融合的科學方法,開展工作應有的先進文化修養、科學技術知識及運用能力。這是毛澤東關於科學文化以及共產黨人科學文化素質、即科學素質的重要觀點。“抗戰”時期的根據地與解放區建設,生動實踐了毛澤東科學文化思想,共產黨人領導人民努力培養、提高科學素質。毛澤東科學文化思想,反映在黨中央和基層黨政組織的經濟社會工作決策中,就是統籌生產發展與生態建設、充分發揮科學技術作用服務根據地和解放區建設發展。武衡著《延安時代科技史》比較詳實地記述了有關重視自然資源的調查研究,農、林、畜牧業科學技術發展,注重養護耕地、支持畜牧、擴大林地、修建水利等革命決策及其實施史實。譬如,《1941年陝甘寧邊區經濟建設計劃》中關於農業“總的任務是,普遍提高糧食產量,發展畜牧﹔局部推廣種植棉麻,有計劃地發展林業,廣泛發展水利,擴大耕地,以達到糧食確保自給,增加紡織及其它工業原料為中心。”《中共晉察冀邊委目前施政綱領》(1940年8月30日公布)中講到:“發展農業,積極墾荒,防止新荒,擴大耕地面積,保護並繁殖耕畜,改良種子、肥料、農具等農業生產技術。有計劃地開井、開渠、修堤、改良土壤。”“發展森林、牧畜業、家庭副業。”為了全面支持促進陝甘寧邊區和解放區經濟社會發展,在毛澤東的科學文化思想指引下,延安時期、“抗戰”時期創建形成了切實有效、利於長遠的科學技術體系與科學技術教育機制。中國共產黨在陝甘寧邊區創辦一批高等學校,為邊區也為全國培養了大批黨、政、軍和經濟技術干部,為新中國准備了干部隊伍,“對新中國成立后我國經濟建設和科學技術發展都起了重要作用”。延安時期科學技術教育,遵循理論聯系實際的馬克思主義學風,“重視政治思想教育”,又強調“給受教育者以必要的知識和研究問題的方法”“規定政治學習隻佔20%的時間,以80%的時間學習文化和專業知識”“務使學員具有崇高的理想,為民族解放,為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奮斗終身的堅強信念﹔同時又掌握必要的文化和一定的專業知識,掌握建設邊區、建設祖國的才能。”
三、上世紀后期的科學素質的探索及測評
“二戰”后成為世界科學中心的美國,科技發展帶來經濟社會的快速變化,愈以廣泛深刻地作用影響到人們的生產生活,科學技術快速進步推動歷史變革的潮流,激發有識之士思考公民對科學技術認知支持的重要作用。哈佛大學校長、美國國防研究委員會主席、教育改革家科南特(J.B.Conant)於 1952 年提出 ScientificLiteracy概念,譯作“科學素質”。“科學素質”,或言之科技素質、科學素養、科學文化素質等。美國斯丹福大學榮譽教授赫德(Paul DeHertHurd)1958年把“科學素質”解釋為公眾對科學的理解及其對社會經驗的應用。
1979年,美國伊利諾伊大學公眾輿論研究所所長米勒(JonD.Miller)教授嘗試在美國公眾科學素質調查中建立對美國成年人(18-69歲)的科學素質評估體系。上世紀80年代起,許多國家進行公眾科學素質研究測評,掀起重視科學素質促進熱潮。美國科學和技術教育聯合會為美國科學促進會(AAAS)擬定《2061計劃:全體美國人的科學》,是美國針對科學素質教育的基礎教育改革工程。
我國上世紀80年代后期逐漸開展公民科學素質研究促進工作,從1992年開始進行公民科學素質調查,至2020年已經進行了到第十一次,並實現了對我國419個地市級單位全覆蓋的公民科學素質監測評估。中國公民科學素質測評,是世界迄今為止最為持續的全面進行的、也是調查樣本最大的公民科學素質測評。
眾多國家和地區的公眾科學素質行動,促使聯合國教科文組織1993年使用“全民科學素質”概念,正式將“科學素質”從一個代表科學教育水平的指標,定義為體現現代公民的必備能力指標內容,也就是公民的必備素質指標內容。
四、科學素質的內涵
關於“科學素質”內涵,多有爭鳴,基本共識起碼包括科學思想和科學精神、科學方法、科學知識,以及科學能力等。我國《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規劃綱要(2021—2035年)》(簡稱《科學素質綱要》)“前言”指出:“公民具備科學素質是指崇尚科學精神,樹立科學思想,掌握基本科學方法,了解必要科技知識,並具有應用其分析判斷事物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並且強調指出:“科學素質是國民素質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社會文明進步的基礎。”“提升科學素質,對於公民樹立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對於增強國家自主創新能力和文化軟實力、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我國公民科學素質整體進入新發展階段,公民科學素質水平跨入創新型國家行列,在建設科技強國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進程中,提升公民科學素質任重道遠。
(作者:丁德科,陝西省科協黨組副書記、陝西省公眾科學素質發展聯盟理事長)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