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經濟·科技

共享出行成沃土 誰能搭上95后的順風車

張真齊
2021年09月02日08:37 | 來源:中國青年報
小字號
原標題:共享出行成沃土 誰能搭上95后的順風車

  《大學生出行方式調研暨大學生順風出行研究報告》顯示,除了更高的性價比,大學生對順風車“一站式直達,不用排隊”“相比高鐵飛機,即時性更高”“個性化需求可以跟車主靈活協商”這三個特點的認知佔比分別達42.64%、35.66%和29.46%。

  從發掘傳播各類熱門流行語到積極嘗試各類新鮮事物,從廣泛進行社交化行為到重度依賴科技與互聯網產品……出生於1995年以后的95后年輕人,憑借鮮明的個性化特征和強大的消費能力,成為了各大行業和領域關注的焦點人群。

  聯合國經濟和社會事務部2020年統計顯示,全球95后在2019年達到24億人,佔世界總人口的32%,成為數量最多的一代人。顯然,95后的消費趨勢和偏好,不僅會影響單一企業和品牌的發展情況,更是會深度左右著各個產業的前景方向和未來。

  “有人說,95后非常鋪張浪費,興致上來了就會盲目消費。我認為這一觀點充滿了偏見。”北京大學經濟學院副教授薛旭認為,“95后更關心的是‘體驗’,追求更高的‘品價比’,他們總會嘗試去挖掘最好的價值和服務。”

  他認為,95后更偏好社交性、常以精神消費為驅動的實體消費,更願意為興趣買單,更喜歡情感代入感強的產品,並影響他們父母的消費,有較高的生活費用,並且他們的偏好能顯著影響家庭購買決策。

  近年來,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和科技的迅速進步,人們的出行方式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大學生也不例外。若干年前,大多數大學生出行基本都是公交、地鐵、自行車,返鄉時則是火車、大巴,打車和乘坐民航的頻率並不高。

  近日,城市智行信息技術研究院、每經智庫-新出行研究院聯合嘀嗒出行,共同發布了國內首份《大學生出行方式調研暨大學生順風出行研究報告》(以下簡稱《順風出行報告》),從出行角度撥開偏見,揭開大學生群體的消費新畫像。從中,人們很容易發現出行行業發展的新趨勢和新脈搏。

  “便捷、舒適”是王道

  “帶著一袋子饅頭和咸菜,背著一壺白開水,拿著從鄉親們手裡籌來的學費,坐著綠皮火車搖搖晃晃地駛向心中的大學……”曾經多次在電影和電視劇中出現的情節橋段,如今幾乎在現實生活中銷聲匿跡。

  近20年來,隨著社會經濟發展,人民收入水平提升,更多家庭能夠為子女讀大學提供更好的經濟支持,這也在一定程度上促進大學生消費升級。

  根據CBNData的數據顯示,我國95后開銷約佔全國家庭總開支的13%,消費增速遠超其他年齡層﹔QQ廣告發布的《Z 世代消費力白皮書》則顯示,Z 世代每月的可支配收入達3501元,且在19歲到23歲年齡段的在校95后,35%有多種收入來源。

  “可支配收入的提升,讓大學生群體更加注重生活各方面的體驗感。”薛旭認為,小到衣服、食品,大到出行、居住,95后不太願意“將就”或“委屈自己”。

  《順風出行報告》的調查數據顯示,每月搭乘出租車/網約車1-10次的大學生佔比分別為57.57%和60.16%,均為六成左右,由此可見四輪出行在大學生中的普及度明顯提升。

  同時,每月打出租車11-20次,21-30次的大學生佔比之和11.75%,每月打網約車11-20次,21-30次的大學生佔比之和為16.54%,並且這些數字還呈現出了不斷增長的態勢。

  “相較於較為擁擠、時間固定的公共交通工具而言,出租車與網約車更靈活方便,舒適性也更高。”華南理工大學大三學生任凡直言,“尤其是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間,我覺得出租車與網約車可能會更安全些。”

  盡管Z時代大學生愈發注重便捷舒適體驗,但與此同時,大學生對成本控制存在明顯訴求。

  《順風出行報告》調研的結果顯示,當出行距離為50-100公裡時,有48.41%的被訪大學生接受50到100元的車費支出,而願意承受100元以上車費的被訪大學生僅佔25.3%。顯然,隨著市內出行距離增加,大學生的價格敏感度開始提升。

  對於100km以上的長距離出行(主要是跨城),車費心理接受水平為50-100元以及100元以上大學生佔比分別為17.93%和64.74%。“不難看出,大學生在跨城出行時,傾向在合理價格上升區間內,尋求更加便捷舒適的出行方式。”每經智庫分析師分析說。

  在這種想要兼顧“舒適性”和“性價比”的情況下,順風車出行成為了Z時代大學生的一個好選擇。他告訴記者,順風車是順路分享空座的互助出行,車主順路分攤油費,並不以營利為目的,因而較為經濟實惠,契合大學生兼顧實惠、體驗和效率的出行訴求。

  對這一話題,任凡的感受更為明顯:“對於同一目的地而言,順風車會較網約車便宜40%以上,體驗感卻相差不多,這筆余下來的費用還能用來旅行和學習,因此我更喜歡順風車出行。”

  事實上,多數大學生認為順風車不只是便宜。《順風出行報告》顯示,大學生對順風車“一站式直達,不用排隊”“相比高鐵飛機,即時性更高”“個性化需求可以跟車主靈活協商”這三個功能特點的認知佔比分別達42.64%、35.66%和29.46%。

  同時,大學生對順風車“能遇到有趣車主或拼友,出行體驗更愉快”和“節能減排、綠色出行”的認知佔比分別達到39.92%和29.84%,這也非常契合“95后精神體驗和情懷認同”這一突出特點。

  另一調研結果與之相印証,在對大學生進行“順風車搭乘感受”的調研中,認同順風車“綠色低碳的”大學生佔比高達42.26%。“這表明,順風車綠色環保屬性在大學生群體中日益深入人心,也彰顯了當代年輕人的環保責任意識日益增強。”每經智庫分析師如是說。

  跨校區太遠?順風車填補“出行空白”

  “雖然離海邊不遠,環境很好,而且校區面積很大,但是我們校區離機場的距離有50多公裡,坐公共交通就不太方便。”對於就讀於大連交通大學旅順校區的於天浩來說,如何讓出行更便捷是讓他頭疼的問題。

  隨著高校教育不斷發展,越來越多高校都在擴建,實行多校區化。由於新校址大多位於離高校本部或市中心較遠的地方,甚至部分選擇跨省建立校區。

  在這種趨勢下,順風車成為像於天浩這樣的師生接駁往返的重要工具。《順風出行報告》發布的高校市內順風車往來熱度城市榜Top10顯示,西安、哈爾濱、東莞、沈陽和濟南依次列前五名。

  報告指出,在西安,以始發地為高校市內順風車目的地Top40中,高校數量多達14個,其中有3所都是“長安校區”:西北工業大學(長安校區)、西北大學(長安校區)、陝西師范大學(長安校區),且均位於西安市的西南三環外,離市中心均有較遠距離。

  熱門高校間的順風車熱門線路Top20也印証了這一點。排名第一的廈門大學,在廈門市內有思明校區和翔安校區,二者相距約36公裡,其中翔安校區位於廈門東北部。此外廈門大學還在福建漳州建有漳州校區,位於思明校區南部,二者駕車距離約為47公裡。

  而排名第二的上海交通大學,在上海有徐匯、閔行、長寧等多個校區,閔行校區和徐匯校區相隔20多公裡,校區之間的出行同樣並不是非常方便。

  “順風車成為了同一學校的幾個校區之間,便捷實惠的接駁選擇。”每經智庫分析師直言,“順風車在‘真順路’‘非商業運營’等方面的獨特屬性優勢進一步顯現。”

  “通過《順豐出行報告》我們可以看出,居民收入水平提升促進了大學生消費升級,在追求性價比的同時,願意為了體驗和情懷買單。同時,相比非大學生用戶,大學生順風出行的多人同乘佔比更高,且在同一高校的不同校區之間往返是常見場景。”每經智庫分析師分析說。

  事實上,隨著大學生社會生活日益豐富,跨城出行已經不只是發生在放假開學時的返鄉返程,在校期間往往也有著較多跨城出行的需求。

  更重要的是,順風車便捷經濟,一站直達、一口價的特點,非常契合當代大學生群體的出行訴求:計劃性強、價格敏感度高、追求更舒適愉悅體驗。

  同時,隨著順風車即時性的日益提升,越來越多大學生將其作為趕時間場景下的出行選擇,順風車在大學生日常出行中扮演者日益重要的角色。

  順風出行或將成為下一個藍海市場

  “放眼全球市場,在歐美發達國家,‘搭便車’的文化很早之前就存在了。”威爾森分析師徐宏告訴記者,“甚至有一段時間裡,有超過一半的美國人都搭過便車。”

  在徐宏看來,相較於傳統的出租車網約車,順風車更具有共享色彩。在車主到達出行目的地的前提條件下,順風車是把他車上的空座分享給同路乘客。因此順風車真正的不增加上路車輛次數,去提供額外運力的方式方法,極大地減低碳排放,並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交通擁堵的程度。

  嘀嗒出行創始人兼CEO宋中杰持同樣的看法:“目前,順風車行業的發展仍處於初級階段。據統計,截至2021年上半年,中國私家車保有量已突破2.33億,按照平均每輛車3.5個空座來計算,有超過7億個空座,如果每天有10%的車在路跑,就意味著每天有7000萬個空座可以分享。這意味著順風車有著巨大的市場潛力。”

  他表示,作為合規順風車的開創者和領軍者,嘀嗒出行自成立以來,始終嚴格踐行“真順風”這一基本原則,堅持真順路和低定價這兩個核心,讓順風車按照其原本應有的樣子去發展,持續弘揚平等互助誠信友善的順風車文化,力爭為用戶創造實惠、便捷、溫暖、愉悅的順風出行體驗。

  “通過多年發展,如今順風車在產品體驗、出行效率方面已經有了巨大提升、同時,安全體系、規則體系都已經比較成熟完善。”宋中杰說。

  不過,隨著順風車市場的壯大,越來越多的企業和資本將目光放到了這一藍海之中。參與企業指數級的增加,也讓順風車市場出現了一些問題。

  “在順風車出行的過程中,偶爾會出現司機使用多個軟件拼車的情況。”廈門大學孫雨彤吐槽說,這不僅會耽誤時間,還往往會讓乘坐的舒適性和體驗感都不太好。

  天津外國語大學的張慧還遇到過順風車司機不按照規定路線行駛的問題。“那次讓我一度對順風車的安全性產生了質疑。所以晚上我一般都不會使用順風車出行。”

  對此,宋中杰表示,企業要想吸引更多95后加入順風出行,正確方法是持續推動大數據,依靠算法和科技創新優化產品、服務,“讓大學生真正體驗到順風車帶來的便捷、舒適和高性價比”。

  “同時,加強順風車文化建設和行業標准建設也迫在眉睫,加強綠色低碳的順風出行文化的普及,讓大學生更深刻感受到順風車的文化魅力和價值認同。”宋中杰總結說。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張真齊 來源:中國青年報

(責編:趙超、陳鍵)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