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經濟·科技

如何加強城市內澇治理?專家:堅持防治並舉

2021年08月28日09:50 | 來源:人民網
小字號

人民網北京8月28日電 (記者許維娜) 今年以來,多地暴雨內澇災害頻發,城市地下空間面臨不小挑戰。當前,“如何有效地治理城市內澇”已成為部分城市發展的重要課題。

今年4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於加強城市內澇治理的實施意見》(以下簡稱《實施意見》)提出,治理城市內澇事關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既是重大民生工程,又是重大發展工程。

國家發展改革委有關負責人表示,《實施意見》對“十四五”時期加快治理城市內澇作了頂層設計和總體部署,旨在系統建設城市排水防澇工程體系,提升城市排水防澇工作管理水平,統籌推進城市內澇治理工作,力爭5年內見到明顯成效。

我國城市地下空間作為城市內澇治理的“主干”力量,面臨著怎樣的現狀?中國冶金地質總局一局局長、城市安全與地下空間研究院首席專家、教授級高級工程師易榮在接受人民網記者採訪時表示,由於我國城市地質調查研究不足,導致地上地下空間協同統規劃和地下空間豎向分層規劃缺失,“淺層佔滿,深層閑置”的現象普遍,大多數城市面臨深層調蓄空間不足、排水設施規劃落后、地下空間治澇措施薄弱、應急響應和管理能力不強等問題。

針對這一情況,他強調,“十四五”期間,應進一步加強城市地下空間的統籌規劃和綜合治理,立足於地下空間資源稟賦和不同地質條件的資源承載力,優先安排地下市政基礎設施和防災設施建設,構建應對極端降雨引發的城市內澇防治體系,切實提高城市洪災綜合防治能力。

那麼,城市地下空間該如何應對挑戰?易榮認為,加強城市地下空間的統籌規劃和綜合治理,防治並舉是一項有力舉措。

易榮說:“從我國城市內澇治理現狀來看,需要摒棄‘重地上、輕地下’和‘重建設、輕管理’的發展模式,在城市地下空間規劃設計、設施建設、法律法規、技術標准及內澇災害應急管理等方面建立完善的體制機制和對策措施,才能有效提高城市暴雨內澇的抵御能力,實現城市化建設的可持續發展。”

具體而言,一是夯實基礎,加強以地質調查研究為主導的地下空間協同規劃。首先,應系統查明城市地質條件、地質環境問題,根據工程地質條件及工程建設適宜性,科學確定不同功能的地下設施豎向分層規劃及平面布局,尤其是要重視地面自然調蓄空間、地下雨水管(渠)道、大型地下調蓄設施等地面、地下防災空間一體化規劃設計﹔其次,結合地面防災設施和疏散通道的設置,通過合理有序的地下空間規劃,形成點狀、線狀、網絡狀的地下防災備災空間,加強對地下空間出入口、通風口等脆弱部位的改造升級﹔最后,結合我國城市暴雨洪澇實際情況合理提高排水設計標准,科學規劃地下廊道建設,避免走先地上后地下的發展老路。

二是補齊短板,加強排水基礎設施建設與改造。應加大對排水管網及附屬設施的建設和改造力度,補齊排水防澇設施短板。尤其是針對目前大城市老舊城區普遍存在的雨污混接、錯接問題,排水管網老化及排水附屬設施不足等的問題,應加大排水設施的建設、修復和清掏疏通工作,提升排水設施收集、排放雨水能力。另外,在條件具備的城市,可以逐步建立深層輸水管道和地下雨水調蓄池,以消除強降雨引起的內澇損失。

三是建立健全法律保障,構建完善的應急聯動管理機制。在城市防災減災、防澇減災、治理措施、應急預案等方面,進行全方位的立法。在災害發生過程中,應加強各部門協調、綜合、動態管理,建立災害預測、監測、預警、響應、處置等全過程的應急聯動機制,實現災前預案、災中應急、災后應對等全過程管理模式。與此同時,應加強民眾防災教育的普及和防災教育,提高風險防范意識、熟悉轄區災害風險、掌握逃生技能,提升民眾極端災害下自救能力。

四是完善防洪標准及技術體系。結合我國的實際情況,對現行排水規劃設計有關規范和技術標准進行修改,加強專項研究,盡快修訂城市暴雨強度公式和城市排澇標准,加快制定暴雨內澇控制標准,開展城市水文循環模擬及城市排水管網監測控制技術研究等,以期有效應對城市暴雨內澇災害。

五是源頭監控,重視城市風險評估和韌性建設。全面開展大中城市的城市體檢工作,面對極端氣象災害的影響,科學、合理地評價洪澇災害對城市和地下基礎設施的安全風險。對於下陷式立交、地鐵隧道、地下公共服務設施等內澇風險較大的城市脆弱空間,應對其規劃策略、建設標准和管理模式進行重新審視和評估,從空間布局、冗余設計、應急供應、恢復能力等多個方面加強其韌性建設,提高其在遭遇暴雨及洪水災害時的韌性和適應性。

六是科技支撐,構建城市內澇監測預警系統。實施城市內澇災害隱患點、平原行泄洪區、古河道區洪澇、山區山洪、崩塌、滑坡、泥石流與地震災害危險源普查和詳查,並利用現代物聯網、高精度遙感、地理信息系統和通信技術,建立健全綜合自然災害監測預警網絡體系,做好跨區域協調聯動的預警網絡體系。與此同時,綜合運用大數據、雲平台、物聯網、移動互聯網等先進技術,構建了包括空間、屬性和動態實時數據在內的城市內澇基礎平台,覆蓋了洪水監測與預警、指揮調度、視頻會議、城市內澇模擬等主要功能。

(責編:孫紅麗、呂騫)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