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經濟·科技

激發市場活力 規范市場秩序 市場監管總局助力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人民網記者 李楠樺
2021年09月06日15:07 | 來源:人民網
小字號

市場主體數量從2012年的5500萬戶快速增加到1.46億戶﹔通過對重大壟斷案件和各類不正當競爭行為的查處“立規矩、儆效尤”﹔解決投訴舉報3400萬件、召回不合格產品7600萬件……在國新辦6日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市場監管總局有關負責人介紹了市場監管工作服務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有關情況。

我國各類市場主體得到快速發展

“今年上半年,全國新設市場主體1394萬戶。截至今年7月底,我國市場主體總量從2012年5500萬戶增長到1.46億戶,增長了近1.6倍,年均淨增長超過1000萬戶。我國充滿活力、蓬勃發展的各類市場主體,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市場監管總局局長張工介紹。

市場主體的快速增長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發揮了什麼樣的作用?

張工表示,市場主體快速發展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發揮的作用是多方面的,重點包括以下三點:

一是近年來各類市場主體的快速發展,不僅有力支撐了國家經濟總量邁上百萬億大關,全面綜合提升了國家總體經濟實力,同時也支撐了國家財力的穩定增長,為國家更好地解決國計民生問題,提供和完善與全面小康社會相適應的各類公共服務和基礎設施供給,促進地區間、城鄉間均衡發展,助力脫貧攻堅、不斷增強小康成色,奠定了重要的物質基礎,也為統籌有序解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程中遇到的突出矛盾和問題奠定了重要的支撐條件。

二是各類市場主體的快速發展,為鞏固存量就業和吸納新增就業提供了最直接、最有力的支撐。就業是民生之本,保就業就是保民生。特別是近年來以中小微企業為主體的新設市場主體,就業容納能力強、創業帶動就業特征明顯,有力支撐了年均新增超過1300萬人員就業。包括個體工商戶在內的龐大市場主體,帶動數以億計的城鄉基層人員擴大就業、勤奮創業、勤勞致富並先富帶后富,這是我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提高到3.2萬元的一大支撐面,有力保障了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進程。

三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程中,1億多戶市場主體的發展壯大,是我國市場化進程、市場體系培育、完善、成熟的最大自變量,是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推動生產力發展、不斷提升小康社會成色的重要微觀基礎。同時,蘊藏在市場主體中的生產、管理、服務、創新資源和技術能力不斷積累提升,是未來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動力,是支撐未來在全面小康社會基礎上實現更高水平發展最可貴、最可靠、最可預期的戰略資源。

加強虛假促銷、大數據殺熟等不正當競爭行為監管執法

近年來,隨著經濟全球化和數字經濟的快速發展,平台經濟得到快速發展,但平台壟斷、數據壟斷、競爭失序的風險也在不斷積累,引發對大型平台企業憑借數據、資本等優勢,濫用市場支配地位破壞公平競爭、阻礙創新、損害中小企業和消費者合法權益的普遍擔憂。

張工表示,市場監管部門堅決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有力有序強化競爭監管,堅決反對壟斷、防止資本無序擴張,著力規范平台經濟競爭秩序,營造公平、高效、有序的市場競爭環境,促進平台經濟各類主體更加規范、更具活力、更重創新,實現更高水平、更深層次、更可持續的發展。

張工介紹,重點做好以下三方面工作:

一是健全完善公平透明的競爭規則。及時修訂《反不正當競爭法》,加快修訂《反壟斷法》,發布《關於平台經濟領域的反壟斷指南》,制定《禁止濫用市場支配地位暫行規定》《經營者集中審查暫行規定》《網絡交易監督管理辦法》《規范促銷行為暫行規定》《禁止網絡不正當競爭行為規定》等,近期,中央審定了《關於強化反壟斷深入推進公平競爭實施政策的意見》,對保護和促進公平競爭做出全面部署,提出要明確規則、劃出底線,設置好“紅綠燈”,夯實反壟斷和防止資本無序擴張的法治基礎。

二是依法強化反壟斷反不正當競爭監管執法。依法查處社會反映強烈的頭部平台企業“二選一”壟斷行為,強化重大典型壟斷案件警示震懾效應﹔依法解除廣受詬病的網絡音樂領域獨家版權,重塑市場競爭格局﹔嚴厲查處社區團購領域低價傾銷、價格欺詐等違法行為,加強虛假促銷、大數據殺熟等不正當競爭行為監管執法,堅決防止資本無序擴張,保護消費者利益。依法嚴格審查平台企業並購案件,及時禁止網絡游戲直播領域頭部平台企業損害競爭的並購行為,防止資本扼殺中小市場主體創新活力﹔頂格處罰45起平台企業未依法申報案件並向社會公布,強化法律權威,以案釋法,立規矩、儆效尤。同時,堅持線上線下一體化監管,依法查處醫藥、信息產業、建筑材料、公用事業等實體經濟領域一批重大典型壟斷案件,維護公平競爭市場秩序。

三是及時督促指導企業加強自身合規意識和能力。針對“雙11”、社區團購、共享消費等平台經濟競爭的重點時段和重要領域,組織召開行政指導會,亮出法律“紅牌”,加強警示防范。充分發揮重大壟斷案件的警示示范作用,及時組織召開34家平台企業行政指導會,“一企一單”要求全面整改,以點帶面促進平台經濟競爭秩序整體規范。

張工表示,下一步市場監管總局將堅持對各類市場主體一視同仁、平等對待,統籌發展和安全、效率和公平、活力和秩序、國內和國際,進一步健全公平競爭法律制度體系,不斷強化反壟斷反不正當競爭監管執法,注重競爭監管與行業監管協同聯動,著力構建全方位、多層次、立體化監管體系,堅決反對壟斷和防止資本無序擴張,為包括平台企業在內的各類市場主體創造公平競爭市場環境,持續激發市場創新活力和發展動力,切實保障和改善民生、維護消費者利益。

走出中國特色質量發展之路

“產品和服務質量一頭連著生產,一頭連著消費,小到針線螺絲,大到飛機高鐵,都涉及質量安全、質量改進、質量提升。質量水平的高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成色。”市場監管總局副局長秦宜智表示,黨的十八大以來,國家制定實施了一系列政策措施,走出了中國特色質量發展之路。

質量政策法規日臻完善——我國質量工作經過多年實踐,逐步建立了系統完備、開放透明、協同有效的制度體系、法規體系和責任體系。黨中央國務院先后頒布了《質量振興綱要》《質量發展綱要》以及《關於開展質量提升行動的指導意見》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建立了以《產品質量法》《標准化法》等27部法律法規、138部行政規章為主干的法規體系。建立健全質量工作責任制,完善質量考核激勵機制,逐步構建起地方政府負總責、監管部門各負其責、企業是第一責任人的責任體系。

質量提升行動蓬勃開展——開展質量強市(縣)活動的市縣達到2877個。開展“百城千業萬企對標達標提升專項行動”,175個城市、2.7萬家企業參與。廣大企業廣泛推行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質量管理,凝練出中國航天“質量問題雙歸零”、華為公司“以客戶為中心、授權與管控相結合”等中國特色質量管理方法。

質量競爭力水平不斷提升——制造業產品質量合格率連續5年達到93%以上,處於歷史最高水平。航空航天、軌道交通等重大裝備質量可靠性達到或接近國際先進水平。制造業質量競爭力指數達到84.78。改善餐飲、銀行、文娛等生活性服務體驗,公共服務和生活性服務業質量滿意度分別達到79和77.8分。

質量安全監管更加有力——聚焦電線電纜、非醫用口罩、新能源汽車等重要工業品和消費品,加大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力度。近5年,針對26大類1.86萬種工業產品,全面嚴格質量安全監管。實施缺陷汽車召回1217次、6184萬輛,實施缺陷消費品召回2726次、7053萬件。對17大類103種產品實施強制性產品認証,平均合格率穩定在90%以上。萬台特種設備死亡率從0.22下降到0.09,降低59%。2019年以來,持續開展兒童和學生用品安全守護行動,共檢查生產企業2.37萬家、重點商超和批發市場25.4萬家,監督抽查產品5.4萬批次,查處假冒偽劣產品9412批,立案查處違法案件5102起。

質量基礎設施建設成效明顯——持續推進標准化改革,已建4萬多項國家標准,覆蓋一二三產業和社會事業各領域,與國際標准的一致性水平達到80%以上。建立起比較完備的計量體系,建成185項國家計量基准、5萬多項社會公用計量標准,獲得國際承認的校准與測量能力1714項,位列全球第二、亞洲第一。形成了認証、認可、檢驗檢測等較為完善的合格評定體系,認証証書及獲証組織數量連續多年位居世界第一。

(責編:李楠樺、呂騫)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