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幣國際化是中國經濟發展的必然(專家解讀)
8月5日,北京市民在中國石化北京石油東大橋加油站通過數字人民幣進行商品結算。 |
英國路透社日前報道稱,人民幣國際化指數創五年半來最高紀錄。美國花旗銀行預測稱,2030年人民幣有望反超日元、英鎊成為全球第三大國際結算貨幣。
日本《產經新聞》近期發文表示,中國有可能憑借“一帶一路”倡議促使人民幣成為國際結算貨幣。正在測試中的“數字人民幣”近期也有望正式亮相。
俄羅斯《生意人報》稱,各國正在尋找美元和歐元的替代品。貨幣金融機構官方論壇近期發布的報告顯示,在接受調查的各國央行代表中,30%的人表示將在未來兩年增持人民幣。
2009年,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試點,掀開了人民幣國際化序幕。十幾年來,從跨境貿易到金融交易再到官方儲備,人民幣市場化程度和國際認可度不斷提升,在推動貿易投資便利化與金融創新發展、服務實體經濟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中國人民大學國際貨幣研究所發布的人民幣國際化指數(RII)從2010年第一季度的0.02攀升至2020年第四季度的5.02,10年間增長了逾250倍。盡管與同期美元國際化指數51.27、歐元國際化指數26.17相比尚存差距,但已經超過日元國際化指數4.91和英鎊國際化指數4.15,連續3個季度在主要國際貨幣排名中位列第三。
不難看出,在資本賬戶尚未完全開放的大背景下,近年來人民幣國際化程度整體不斷提升,已經初步探索出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貨幣國際化道路,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第一,實體經濟是貨幣國際化的基石,中國經濟長期保持“無危機增長”,為人民幣國際化提供了堅實后盾。在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全球、世界經濟整體陷入衰退、外部環境日趨嚴峻的大背景下,中國能夠在全球主要經濟體中率先實現唯一正增長,賦予人民幣及人民幣資產更大的國際信心與認可度。
第二,中國始終堅持高水平開放的大方向,人民幣逐步在全球范圍內承擔更大程度的貨幣職能。在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方面,結算規模和佔比穩中有進。在人民幣金融交易方面,人民幣對外直接投資(ODI)和外商直接投資(FDI)穩步增長,離岸人民幣債券市場建設繼續推進,資本市場開放的步伐持續加速,衍生品市場發展取得突破,人民幣金融資產受到國際投資者青睞。在全球外匯儲備方面,隨著人民幣加入特別提款權(SDR),人民幣全球外匯儲備規模從2016年的907.8億美元增至2020年的2694.9億美元,實現了連續10個季度增長。目前,已有75個國家和地區將人民幣納入外匯儲備。
第三,人民幣國際合作與基礎設施建設水平不斷提升。雙邊貨幣互換協議、人民幣清算行規模不斷擴大,便利人民幣海外使用。全國自貿區拓展了跨境人民幣業務試點,粵港澳大灣區有序推進金融市場互聯互通,逐步擴大人民幣跨境使用規模。跨境人民幣結算系統(CIPS)建設取得較大成效,為人民幣跨境使用提供便利。
當前,全球經濟仍面臨不確定性,人民幣卻能在其中保持強大的穩定,原因有三:一是中國經濟的韌性。面對突如其來的疫情沖擊和愈發嚴峻的外部環境,中國經濟社會體系韌性十足,不僅疫情防控阻擊戰取得重大戰略成果,而且適應疫情常態化統籌推進經濟社會發展取得顯著成效。實體經濟與對外貿易實現正增長,實際利用外資再創新高,為人民幣國際化提供了良好的經濟環境。二是人民幣價值的穩定。疫情沖擊下,國際金融市場經歷巨幅動蕩,市場恐慌情緒急劇攀升,主要國家和地區央行開啟超寬鬆貨幣政策,進行超常規的逆周期操作。而中國貨幣政策處於正常區間,人民幣利率匯率相對堅挺。三是不斷深化的國際合作。2008年以來,中國人民銀行已經與超過30個國家和地區的中央銀行或貨幣當局簽署了雙邊本幣互換協議,覆蓋全球主要發達經濟體和新興經濟體以及主要離岸人民幣市場所在地。雙邊貨幣互換不僅有助於促進貿易投資便利化,保障人民幣流動性供給,而且可以提升人民幣抵御風險的能力,釋放“信號效應”,提升境外對人民幣的信心。
人民幣國際化是一個中長期戰略,也是中國經濟發展、市場演進和歷史發展的必然。未來,要更好地推進人民幣國際化,需要做到以下幾個方面:堅持“三步走”,協調推動人民幣在貿易計價、金融交易和官方儲備方面的國際使用﹔以數字人民幣跨境使用為突破口,構建移動支付國際清算網絡﹔提高人民幣跨境流動監測與預警能力,完善宏觀審慎管理框架,牢牢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風險的底線。
(曾彥彰採訪整理)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