隱私數據保護,守底線就是守生命線
2021年下半年,相關部委圍繞數據安全與個人信息保護持續發聲,並相繼圍繞部分重點推出實質性舉措。相關法律體系建設層面,《中華人民共和國數據安全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信息保護法》將於今年下半年陸續實施。
然而,初步調查了解到,面對新的監管環境,一些論壇社群、電商平台等網絡空間,仍有灰色數據交易藏匿於隱蔽角落,其中還包含針對個人信息等在內的“隱私數據”交易,此外,近期部分企業違規互換數據的不良行為也被媒體曝光。由此觀察,一些企業游走邊緣地帶收割流量的路徑依賴癮還在,重利益輕責任的流弊至今尚存。部分企業高層沒有充分意識到底線就是生命線、守底線就是守生命線的生存發展邏輯。
守底線就是守生命線,對應的是國家對數據安全與個人信息保護的重視已上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數據安全法提到:“開展數據處理活動,應當遵守法律、法規,尊重社會公德和倫理,遵守商業道德和職業道德,誠實守信,履行數據安全保護義務,承擔社會責任,不得危害國家安全、公共利益,不得損害個人、組織的合法權益。”個人信息保護法提到:“任何組織、個人不得非法收集、使用、加工、傳輸他人個人信息,不得非法買賣、提供或者公開他人個人信息﹔不得從事危害國家安全、公共利益的個人信息處理活動。”法律法規,是懸在企業頭上的達摩克利斯之劍,不將規則意識融入日常經營,不為小概率事故設計處置方案,一旦出現意想不到的失控,“重傷”“斷尾”都有可能發生。沒有國家與公眾的安全、就遑論企業的發展與未來。
守底線就是守生命線,對應的是公眾對個隱私保護權的重要性有刻骨銘心的體會。當個人姓名、身份証號、家庭住址等被人當作商品買賣,帶給個人的是震撼,是難以名狀、卻又無能為的不安全感。而“大數據殺熟”“詐騙電話”讓不少人遭受到財產損失﹔“人肉搜索”“精准定位”讓部分人遭遇“網絡審判”。公眾越來越清晰地認識到,沒有信息安全,就沒有人身安全,沒有信息保護機制,個人權益就難言保障。個人讓渡部分信息換取服務,不等於容忍企業無底線地“賣人頭”“割韭菜”。企業從違規違法交易中獲利,事發后“裝無辜”“扮可憐”,收獲不到太多的同情與寬恕,越來越多的人會用法律、道德、社會責任作為衡量標尺。
保護個人信息、數據安全相關法規法律的出台,是相關產業環境規范化、制度化的重要標志,相關企業唯有認清大勢,不斷提升經營能力,提高合規要求,以實際行動回應監管,回應公眾,喚起內外蓬勃朝氣,持續奮斗,持續創造更高價值,才能站穩腳跟,做深做透市場,才能在國內國外獲得更高信任,開辟出新的事業藍海。
調查出的問題只是冰山一角。除了鞭策企業之外,清除個人數據買賣的舊疾頑症需要所有人努力。在法律法規體系不斷完善當下,期待監管用力、企業用功、公眾用心,扎牢責任底線,守住防范重大風險生命線,推動法律法規落到實處、落到細處,充分保障信息時代所有主體的數據權益,進一步提升全社會的安全感、獲得感。
【相關報道】
記者調查:網絡平台暗藏隱私數據交易 信息安全領域亟待“掃黑”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