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經濟·科技

好風憑借力 潮頭逐浪高

——看見“英雄城”智慧新貌

申佳平
2021年08月30日08:14 | 來源:人民網
小字號

編者按:城市,是時代發展的印記。當前,在以5G、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技術為代表的新一輪工業革命浪潮中,我國智慧城市發展迎來了歷史新機遇。隨著“十四五”規劃為新型智慧城市建設舉旗定向,各地在大力發展新型基礎設施建設、促進傳統產業數字化轉型、加快構建智慧化社會治理體系等方面也加緊步伐,譜寫出城市現代化治理的特色篇章。

值此,人民網特別推出《慧見未來城》全媒體系列報道,以武漢為首站,深入各地探訪城市信息化、數字化、智慧化轉型的最新實踐,用鏡頭記錄我國新型智慧城市發展的澎湃活力與粲然前景。

作為我國千萬級人口大城市之一,武漢的煙火氣和歷史厚重感和諧共生,每時每刻都迸發著荊楚大地所獨有的生機與活力。

身處數字時代,市民們的每次購物、每趟出行、每次就醫,日常生活的每一秒都在產生海量數據。歷經去年新冠肺炎疫情的大考,有著“九省通衢”之稱的武漢,積極探索數字化治理,構建新型智慧城市,在不斷織密的交通運輸網上空,打造著另一張信息通信網。

算力·引領

從交通到文旅,從安防到家居,人工智能改變著市民們的生活,也為城市的智慧化發展增添動力。

武漢市科學技術局副局長胡軍介紹,2020年,武漢正式獲批建設“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創新發展試驗區”,重點打造“一芯、兩網、四大應用場景”。一芯,即以國家存儲器基地為載體,重點發展智能芯片。兩網是以國家新能源和智能網聯汽車基地為載體,加快發展智能網聯汽車與網絡安全。

“人工智能有三駕馬車,即算力、算法和數據。”胡軍表示,推動人工智能產業發展,算力基礎設施布局意義重大。

5月31日,武漢人工智能計算中心正式投入使用。據介紹,這是國內首家具有公共服務性質的人工智能算力基礎設施,其算力底座由數千顆昇騰AI處理器組成,一期建設規模達100P FLOPS AI算力。

“傳統場景中,各方往往通過自建單獨的工作站進行計算,這會導致數據碎片化,數據閉環無法打通。”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模式識別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員王金橋告訴記者,為實現多樣性算力融合,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華為技術有限公司、武漢市東湖高新區管委會於今年5月簽署《人工智能技術開發合作備忘錄》,共同籌建武漢通用人工智能平台,構建感知-認知-決策全鏈條生態,打造自主可控通用人工智能開放平台和產業匯聚示范基地。

更好地為市民提供服務,是打造智慧城市的重要意義。憑借人工智能計算中心帶來的普惠算力和配套服務,越來越多的智慧藥房、智慧零售、電力智能巡檢等創新應用在武漢開花結果。

以醫院藥房為例,傳統藥房基本處於半自動化階段,結構封閉,數字化智能化程度較低。但憑借人工智能算力的加持,武漢市華中科技大學附屬協和醫院的智慧藥房,已經可以通過視覺拍照、智能識別等技術實現無人化管理。

“智慧城市建得好不好,應用場景很重要。”武漢市政務服務和大數據管理局副局長李宗華介紹,為推動新型智慧城市建設,武漢給自己提出了高標准、嚴要求:基礎設施支撐有力、數據共享開放提速、社會治理能力增強、惠民服務水平提高、數字經濟邁入發展快車道……

運力·交匯

從清末張之洞在這裡主辦漢陽鐵廠,到半個世紀后新中國第一個特大型鋼鐵聯合企業武鋼落成,一大批“武字頭”企業不斷擦亮著武漢這座城市的工業底色。

近年來,產業數字化熱潮持續升溫。產業鏈上下游的全要素升級、轉型和再造,傳統運營管理、業務模式和商業模式的變更重塑,都成為廣大傳統企業數字化發展的共同需求。伴隨智能化發展,身處“萬物互聯”新時代的工業企業,也迎來了全新的發展機遇。

武漢,目前擁有中部唯一的工業互聯網標識解析國家頂級節點,范圍輻射湖南、江西、河南,能實現不同地域、不同行業、不同標准的數據互通和共享。

“工業互聯網標識解析,是工業互聯網安全運行的基礎設施核心要素。可以通俗地理解成,為產品賦予唯一的‘數字身份証’,以實現產業鏈上下游的互聯互通。”中國信通院工業互聯網與物聯網研究所武漢運營中心業務發展部部長黃子沛介紹,目前已有20多個二級節點接入工業互聯網標識解析國家頂級節點(武漢),涉及汽車、光通信、服裝等多個行業。

黃子沛認為,通過將工業互聯網標識解析體系與智慧城市的建設需求實現有機融合,將有更多的傳統制造企業實現轉型升級,為筑牢武漢的數字化智能化底座添磚加瓦。

智力·基石

武漢東湖新技術開發區,即“武漢·中國光谷”,是我國第一個國家級光電子信息產業基地。作為湖北光谷科技創新大走廊的核心點,這裡不僅擁有以武漢大學等為代表的高校資源,也憑借著日益完善的創新體系,匯聚了越來越多的研究機構和高端人才,不斷為武漢的智慧發展引鳳筑巢。

“一個城市未來要發展到智慧化,基礎信息是非常重要的。” 中國科學院院士、武漢大學測繪遙感信息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龔健雅接受人民網記者採訪時表示,武漢大學測繪遙感信息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是我國測繪學科第一個國家級重點實驗室,憑借在測繪遙感領域形成的“基礎研究——技術創新——成果轉化”完整創新體系,為武漢的智慧城市建設提供智力支持。

“大約10多年前,武漢就率先建立了國家基礎地理信息平台,地面上的每一棟房子,每一條道路都詳細地進行了採集和建庫。”龔健雅介紹,武漢市的信息化建設,特別是在基礎地理信息方面的布局較早。未來,希望通過武漢人工智能計算中心帶來的強大算力,提高智能遙感解譯技術的水平和精度,帶動相關產業發展。

“大學生留不留得下來,留不留得住,要看有沒有事做,有沒有發展前景。”李宗華表示,為了繼續發揮人才資源方面的強大優勢,目前武漢市大力發展光、芯、屏、端、網、雲、智等高新技術產業,期待更多高新技術產業人才來到武漢,建設武漢。

可以看到,從“鋼的城”到提出“建設多方面具備全國標杆水平的新型智慧城市”,武漢的數字化進程漸入佳境。相信在未來,武漢一定能憑風借力,逐浪前行,構建起“更聰明、更暖心”的智慧新城。 

(責編:申佳平、高雷)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