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經濟·科技

以生態文明建設擦亮美好生活底色 湖南省探索綠色發展新路徑

人民網記者 車柯蒙
2021年10月17日08:32 | 來源:人民網
小字號

近日,人民網記者跟隨自然資源部組織的採訪團走進湖南省常德、郴州等城市,見証瀟湘大地踐行綠色發展理念、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動人故事。

在湖南省常德市,一劑生態治理“良方”讓曾經的“臭水溝”變身城市“金腰帶”。

穿紫河是流經常德市城區的一條千年古運河,全長17.3公裡,流域面積27.97平方公裡。1952年,因水系改道,穿紫河被迫切斷了水源補給,變成了無法自淨的“斷頭河”。隨著城市化進程加速,河道因城市擴張被分割成多段水體,周邊居民區、養殖場、工廠產生的生活垃圾、廢水過量排放,使穿紫河水體污染加劇、流域生態環境惡化……

2006年,為治理穿紫河日益惡化的生態環境,提高流域生態產品供給能力,促進城市經濟發展和生態保護的良性循環,常德市啟動了穿紫河生態修復治理工作,開展了中歐合作的穿紫河流域海綿城市“水生態、水安全、水環境、水文化、水資源”五位一體建設。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一劑生態治理“良方”助力穿紫河由曾經的“臭水溝”轉變為集“文化河”、“商業河”和“旅游河”於一體的城市生態系統和生態價值實現平台,為整座城市和居民帶來了源源不斷的生態產品和綜合效益,成為了城市的“金腰帶”。

穿紫河上,“水上巴士”正成為市民休閑娛樂的新選擇。人民網記者 車柯蒙攝

“如今,隨著穿紫河生態修復治理成效的顯現和‘水上巴士’項目、沿河商業產業的發展,以穿紫河為中心的常德特色旅游線路逐漸形成,中斷近40年的穿紫河航道得以恢復,穿紫河兩岸文化、旅游、娛樂等相關產業每年實現收入3000萬元以上。依托穿紫河良好的生態環境,帶動沿岸商圈和高檔住宅的綜合開發,實現了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的共贏。”常德市自然資源規劃局黨組副書記、副局長胡少華在接受人民網記者採訪時表示。

十月,正值晚稻收割的季節。一幅秋收畫卷在湖南省郴州市安仁縣“稻田公園”內徐徐展開:這邊,一台台水稻收割機在稻浪中穿梭﹔那邊,農人們在收割后的稻田中施肥,准備種植油菜,為來年開春的油菜花節做准備。

湖南省郴州市安仁縣“稻田公園”內,農人們在收割后的稻田中施肥。人民網記者 車柯蒙攝

安仁縣是湖南省的傳統農業大縣,也是典型的水稻之鄉。

記者在採訪中了解到,安仁縣“稻田公園”是湖南省2013年在永樂江鎮龍市鄉連片推進農村土地整治項目的一個區域,整個公園面積達5萬余畝,連片稻田1.4萬余畝。

據安仁縣自然資源局黨組書記、局長張家元介紹,為充分保護耕地,提高水稻畝產,安仁縣自然資源局對稻田公園核心區的水利設施進行了重點改造,在公園內普及具有景觀、生態、經濟三重價值的“稻稻油(兩季稻子一季油菜)”種植模式。

土地是生命之基,是農業發展、農村興旺、農民富足的制勝法寶,是鄉村振興發展的最基本保障。“‘稻田公園’的建成不僅美化了環境,提高了農田生產能力,還將實現對城市周邊基本農田的永久保護。”張家元說。

農業轉型發展的進程中,稻田正成為生態濕地和美景。如今,“稻田公園”接待全國游客已突破千萬人次,隨著旅游業的發展,農副產品的銷售收入更是逐年增加。

“公園建成后,我們種點小果園、弄點小夜宵,一年還可以賺個十多萬。”一名村民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

安仁縣委書記王洪燦表示,下一步,安仁縣將堅持以鐵的底線堅持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統籌抓好耕地保護和土地資源要素保障,堅決制止耕地“非農化”行為,讓每一寸耕地都成為豐收的沃土。

汝城縣,隸屬湖南省郴州市,1934年,紅軍長征路過汝城縣文明瑤族鄉沙洲瑤族村,留下了“半條被子”等感人故事,為汝城講好紅色故事、傳承紅色基因、發展紅色旅游奠定了堅實基礎。

汝城縣自然資源局黨組成員、副局長蔡海明在接受人民網記者採訪時表示,為建好湖南沙洲紅色旅游景區,完善公共基礎設施建設補短板,汝城縣自然資源局重點做好了沙洲重點項目建設、產業發展在土規調整和用地報批等土地要素保障工作。

如今的沙洲村,古色古香的民居錯落有致、菜園圍籬綠意蔥蔥、全國各地的游客慕名而來。“我們沙洲村變成了4A紅色旅游景區后,大家都吃上了‘旅游飯’,日子越過越紅火。”當地村民朱新說。

城市的“金腰帶”穿紫河、為村民謀福利的“稻田公園”、紅色旅游景區沙洲村,正是湖南省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在生態文明建設上展現新作為的生動縮影。

據介紹,湖南省自然資源系統始終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的方針,統籌保護與保障,統籌發展與安全,堅決走保護優先、綠色發展的新路子。

如今的瀟湘大地,生態文明建設正融入經濟建設、社會建設和文化建設各方面,探索出了一批“綠水青山”向“金山銀山”轉化的模式,一條生態良好、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的和諧發展道路正鋪開。

(責編:孫紅麗、呂騫)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