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經濟·科技

鏡頭兩端的時代精神

人民網記者 杜燕飛
2021年10月18日09:17 | 來源:人民網
小字號

尋找是一個發現的過程。

鏡頭和屏幕的這一端,有這麼一群創作者,他們或走入人跡罕至的大山深處,或深入到別人難以觸及的專業領域,將他們的所見所得記錄下來,裝在短視頻的盒子裡,裝在圖文的信封中,分享給我們。

鏡頭和屏幕的另一端,我們也在觀看、搜索與發現,影響著他們的創作內容。或許有一天,我們也會拿起工具,發現自己生活中與眾不同的美。在互聯網平台的幫助下,所有人的好奇心將被前所未有地激發出來,打開了探索世界的全新一頁。

重溫林海雪原裡的熱氣騰騰,他們發現了家鄉的溫暖

“小時候家裡很窮,父母為了生計奔波操勞,童年最大的樂趣就是在長白山裡面漫山遍野地瘋跑瘋玩。18歲那一年,自己去天津和北京當兵,第一次真正離開了家鄉。”大海哥說。

當兵的那段日子讓大海哥開闊了眼界,也學會了做飯的手藝。退伍后,他輾轉河北、山東多地,打過工,也單干過,廚師、洗車等行業嘗試了個遍。“在外面待久了,心裡面時不時想起自己的家鄉,想起那一片自由自在的林海雪原,加上父母也慢慢變老,我就決定回到家鄉發展。”

2019年11月28日,大海哥在百度百家號發布了第一條視頻《長白山零下20多度,鴨綠江邊冬捕,冰天雪地燉20多斤大魚,真過癮》。讓他沒有想到的是,短短一天時間,視頻點擊率突破了40多萬,上千條催更留言,讓這個30多歲的漢子激動不已。

“為了驗証該視頻是否只是運氣的原因,我接著發布了類似風格的《零下將近30度,凍的骨頭疼,長白山腳下燉殺豬菜,真香啊》,播放量在當天也達到幾十萬。這兩個作品確定了今后我的短視頻一定要展示原汁原味的東北生活和東北美食,讓大家看看我的家鄉長白山有多麼地美。”大海哥說。

自此,大海哥的內容創作之路走得越來越順。2019年12月17日,他發布了一條名為《雪地裡殺年豬,差點沒摁住,場面真壯觀,喝酒吃肉,宴請鄉親四鄰》,播放量高達1529萬,3000多條評論。

網友留言說,“兄弟,這個視頻看得我熱淚盈眶,不在東北很多年,小時候家裡也是這樣。”“現在都不怎麼下大雪了,好想回去再體驗體驗。”……

在大海哥的鏡頭裡,生活變得特別自然、純粹,一隻羊頭可以燉一整天,溫一壺老酒就能宴請鄉親。走到哪裡,有一條黑狗伴他左右,即使身處深山,也沒有孤獨感。

有網友這麼形容看完關東大海哥拍的視頻感受:“沒有城市夜晚的霓虹閃爍與車水馬龍,有的只是陣陣帶著寒意的冷風,大海守著大山,守著心中那份寧靜,守著自己心裡那份最真的夢。”

大海哥做了短視頻后,還把自家的優質人參通過短視頻傳送給全國,幫全村的人一起賣人參。百家號的工作人員會也幫大海哥解決直播賣貨中一些技術上的問題,或使用度咔剪輯這樣的工具提高視頻生產效率。有了百家號這樣的平台,這個偏僻悠遠的人參之鄉就有了新的發展機會。

談及未來的規劃,關東大海哥說:“希望可以將東北文化更深地融入到視頻中,讓人們知道長白山不光有人參,還有很多很美好的東西。通過自己的努力,把人參等家鄉特產分享給大家,讓父老鄉親們過上更加美滿幸福的生活。

復活七千年前的好聲音,他們發現了遺失的傳統

2006年的一天,15歲的吳蘇芯來古鎮閑逛,第一次遇到了塤。“當時覺得特別神奇,拿在手裡玩的泥巴居然吹出這麼好聽的聲音,一下子愛上了它。”吳蘇芯回憶道。

自此,吳蘇芯開始了對塤的探索,家裡、田野上、小溪邊總有他吹塤的聲音。但當時他接觸到的大多是單腔類型的八孔塤、九孔塤,音域較窄,能吹奏的曲子十分有限,觸發了他對塤改良的興趣。

2008年,吳蘇芯來到了“中國笛鄉”——杭州余杭銅嶺橋。在這裡,愛好變成了職業,他成為了民樂調音師,並熟練地掌握了陶塤制作的精髓,了解泥土收縮對音准、音色等方面所產生的影響,以及如何把控這些不利因素最終燒制出完美的陶塤……

一年后,吳蘇芯帶著“讓更多的人聽見來自七千年前的聲音”的信念離開了銅嶺橋,開起了制塤室,讓更多熱愛塤的人能夠買到真正可供演奏的塤。同時,他也不斷打破塤演奏的邊界。2012年,他錄制了一個用塤吹奏的二胡曲《賽馬》視頻並發布到網上,引起很多人的關注。2013年,他和伙伴制作出單隔板寬音域雙腔陶塤,使平吹音域達到十三度,提升了陶塤演奏的表現力。

此后,吳蘇芯開始嘗試原創塤曲。2016年,他發布《墨色·塤跡》塤樂專輯,其中一首《墨雨》,被央視《國家寶藏》節目相中,用作故宮國寶多種釉彩大瓷瓶登場時的背景音樂。

塤的傳承需要融古通今,由一代代人創新傳承下去。七千年前的樂器,如何讓當代的年輕人接受,是吳蘇芯一直思考的問題。

“隨著自媒體的悄然興盛,我發現這是向年輕人傳播塤文化很好的契機。自己入駐了百度百家號等平台,把年輕人喜歡的潮流音樂與擁有獨特音色的塤結合起來,吸引更多年輕人關注並了解這個充滿歷史厚重感的樂器。”吳蘇芯說。

同時,對於吳蘇芯這樣的相對細分的知識文化領域創作者來說,百度的平台特性,更能幫助他找到自己的受眾群體。

隨著《綠野仙蹤》《唱支山歌給黨聽》《海底》《紅顏劫》《天空之城》等一首首不同風格的樂曲被大家熟知,越來越多的人想要學習塤,他也開始了線上教學,吸引了全國各地甚至海外的愛好者前來學習,有老者也有小朋友。

“很多人通過我的視頻,了解了塤,走上了塤文化傳播之路,這讓我特別有成就感,這也是讓我持續做下去的動力。未來自己想多發布一些塤制作過程的視頻,讓大家更全面地了解塤,讓全世界聽到來自七千多年的中國好聲音。”吳蘇芯開心地說。

嘗過600種水果的酸甜苦辣,他們發現了自然的饋贈

火龍果是仙人掌的一種﹔榴蓮有臭味是因為它不新鮮﹔酒店不允許帶山竹入內,是因為山竹殼一旦沾到床單就洗不掉……這些水果冷知識,都能在水果獵人楊曉洋那裡找到答案。

楊曉洋出生在河南農村,從小就喜歡植物。在那個水果稀缺的年代,外婆總是把舍不得吃的蘋果放在老式衣櫃裡,隔一段時間拿出來一個給他吃。

童年的經歷埋下了熱愛的種子。2013年,楊曉洋辭掉了自己在新加坡的精密儀器工程師工作,回到中國,開啟了水果科普之旅。迄今為止,楊曉洋去過世界各地數不清的森林和植物園,見過3萬多種植物,嘗過600多種水果。

在探索水果科普的道路上,楊曉洋發布的一則“住酒店不能帶山竹”視頻是轉折點。“這個視頻發布后,有一天我姑姑要去買山竹,她就搜索山竹該怎麼挑,馬上就搜到了我制作的視頻。我姑姑看完后給我發消息說,‘孩子,你真厲害,視頻做得真好,以前隻知道你是研究水果,現在發現你做的事情還是很有意義的嘛’。”楊曉洋笑著說。

自此楊曉洋更加堅定了做好中國水果科普的決心。在他看來,中國從來不缺少好吃的水果,缺少的是了解它們的渠道。國外的有些水果是從中國引進過去的,比如奇異莓、奇異果,它們的老家就是中國,只是很多人沒有意識到而已。在中國平價能買到的水果,到了國外就變成了非常高級的水果。

他的短視頻和圖文分享,知識性與趣味性兼備。最讓他自豪的不是展示給大家一種沒見過的水果,而是網友告訴他,因為看了他的分享,他們可以區分水果之間不同的品牌,買水果的時候知道怎麼挑選水果了。

正因為此,從山竹怎麼選、西瓜怎麼挑、椰子怎麼開、芒果怎麼吃,到鼻涕果嘗起來真有鼻涕味兒嗎、雞屎果好吃到爆為啥背負上這麼個“臭名”……都是他的科普選題。

如今,楊曉洋已經有數百萬的關注者。“如果知識沒有放對地方,可能它的影響力、傳播力就會大打折扣。”他表示,為了讓盡可能多的人了解水果知識,他選擇了短視頻來做科普。

“我做水果科普,是想讓更多人知道中國水果的豐富和美好,提升大家對於中國水果的認知,讓更多的同胞有一種水果自信,提升我們的民族自豪感。”楊曉洋表示,希望大家通過水果多樣性了解植物多樣性,提高大家對於生物多樣性的保護意識,構建人和自然和諧的關系,這也是當初自己轉行做科普的初心。

發現精神,是進步的最大動力

短視頻和圖文的世界是無限的,各種各樣的生活都有自己的一席之地。

無論是植根家鄉的大海哥,還是復活傳統文化的吳蘇芯﹔無論是展示中國水果自信的楊曉洋,還是致力於宣傳防范犯罪知識的肥肥小警,無論是記錄養桑蠶、種玉米、捕魚、唱山歌的壯鄉小莫,還是展示人與動物和諧共處的我在新疆養狼……這些創作者的不斷探索,帶領我們發現生活中忽略的美好,也為我們拓寬了生活的邊界,推動了知識的傳遞。

如果把搜索引擎比喻成我們今天在互聯網海洋上發現、學習知識的“探險船”的話,這些創作者們就是“船長”,是當今社會的“生活方式發現家”,把遠方、知識與希望帶到每個人的眼前。

今天的創作者們可以借助百家號這樣的平台創作、傳播自己的作品,特別是一些細分垂直領域或知識文化類的創作者,能夠通過搜索引擎和信息流更加精准地連接有需求的讀者和用戶﹔而充滿好奇心的讀者、用戶借助搜索引擎和信息流這樣的工具,不斷向平台發送自己的需求,獲得新的發現,這樣就形成了一個“新發現”的閉環,滋養著生生不息的發現精神。

學海無涯,求知為舟。在短視頻平台上,鏡頭和屏幕的這一端,挖掘出了動人的藝術與精彩的知識,鏡頭和屏幕的另一端,也尋找到了平凡生活中那些不平凡的故事。知識的消費者和創作者,一個提供了需求,一個提供了供給,互聯網平台將鏡頭和屏幕兩端的他們高效連接,與時代精神共振。

每個人的新發現精神就像一個小小的光點,匯聚到一起才會形成漫天星河,這是時代的活力,推動整個社會走向更加強大的明天。

(責編:張文婷、高雷)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