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環境部副部長趙英民:推動減污降碳協同增效 共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中國

人民網北京12月31日電 (記者余璐)12月31日,由人民網主辦的“2021人民財經高峰論壇”主論壇環節以線上方式舉辦。本屆論壇邀請來自政、產、學、研的各方嘉賓,圍繞“開啟新征程,共享新機遇”的主題,共同探尋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新路徑。
生態環境部副部長趙英民在致辭中表示,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生態文明建設作為關系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根本大計,全方位、全地域、全過程加強生態環境保護,美麗中國建設邁出重大步伐,綠色逐漸成為高質量發展的鮮明底色。
綠色發展成效不斷顯現。截至今年11月,全國共有1.14億噸粗鋼產能完成全流程超低排放改造,5.7億噸左右粗鋼產能正在實施超低排放改造。建立“三線一單”生態環境分區管控體系,石化、化工、鋼鐵等重點行業轉型升級加速。啟動全球最大規模的碳排放權交易市場,2011至2020年,我國能耗強度累計下降28.7%。2020年,煤炭佔一次能源消費比重降低到56.8%,清潔能源佔比達24.3%,光伏、風能裝機容量、發電量均居世界首位。新能源汽車銷售量約佔全球42%,保有量排世界第一。綠色低碳產業、節能環保等戰略性新興產業規模逐步擴大,新能源產業蓬勃發展,已基本扭轉了二氧化碳排放快速增長的局面,正在走出一條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中國式現代化道路。
生態環境質量明顯改善。“十三五”期間,我國城市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率提高了5.8個百分點、達到87%,地表水優良水質斷面比例提高了17.4個百分點、達到83.4%,全國近岸海域水質優良比例提高了9個百分點、達到77.4%。森林面積和森林蓄積連續30年保持“雙增長”。荒漠化、沙化土地面積持續縮減。今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關於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的意見》,持續推動美麗中國建設,全國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人民群眾身邊的藍天白雲、清水綠岸明顯增多。
生態文明制度體系更加健全。實施主體功能區戰略,建立健全自然資源資產產權制度、生態補償制度、河湖長制、林長制、環境保護“黨政同責”和“一崗雙責”等制度,生態文明“四梁八柱”性質的制度體系基本形成。制修訂30多部生態環境領域法律和行政法規,覆蓋各類環境要素的法律法規體系基本建立。開展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成為推動各地區各部門落實生態環境保護責任的硬招實招。
全球環境治理貢獻日益凸顯。深度參與全球氣候治理進程,我國貢獻了全球1/4新增綠色植被面積。推動《巴黎協定》和實施細則達成和實施,作出力爭2030年前實現碳達峰、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的庄嚴承諾,制定並發布落實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的“1+N”政策體系,展現了我國應對氣候變化的堅定決心和務實行動。成功舉辦《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第一階段會議,發布《昆明宣言》,成立昆明生物多樣性基金。我國已成為全球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參與者、貢獻者、引領者。
趙英民談到,當前,全球疫情走勢和經濟形勢更趨復雜,國內經濟高質量發展面臨的困難依然較多,統籌推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面臨不少挑戰,對生態環境保護也提出了更高要求。
趙英民表示,下一步,生態環境部將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歷次全會精神,深入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落實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各項部署要求,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完整、准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深入領會黨中央對國內外經濟形勢的科學判斷,更好統籌經濟發展、疫情防控和保護環境的關系,更加突出精准、科學、依法,更加強化指導、幫扶、服務,更加注重審慎、適度、求實,一切從實際出發,推動實現減污降碳協同增效,聚焦國家重大戰略打造綠色發展高地,自覺把生態環境保護工作融入經濟社會發展大局,為經濟社會平穩健康發展貢獻力量。
“讓我們大家共同努力,努力推動實現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更為安全的發展,共同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中國。”趙英民說。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