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稅收紅利助力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提質增效
![](/img/2020wbc/imgs/icon_type.png)
長三角,是我國經濟發展最活躍、開放程度最高、創新能力最強的區域,在服務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中承載著重要的歷史使命。
近年來,國家稅務總局統籌協調長三角地區稅務部門同頻共振、同向發力,通過持續推進長三角區域征管一體化、辦稅便利化舉措,更高質量支持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助力經濟發展穩中有進、進中提質。
稅收紅利賦能市場主體創新發展
2021年9月,中國以色列CEO合作論壇開幕式活動在位於上海市普陀區的中以(上海)創新園召開,為中以兩國企業高管搭建科技創新交流平台,進一步促進中以合作。
螳螂慧視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螳螂慧視)是最早一批進駐中以(上海)創新園的企業。“企業初創期的發展離不開區域政策扶持和稅費優惠的支撐。”張曉峰坦言,實實在在的稅收優惠措施,讓企業充分享受到了減稅降費政策紅利。2020年度,螳螂慧視享受研發費用加計扣除政策,所得稅稅前加計扣除430萬元。2021年該政策“紅利加碼”,螳螂慧視在三季度提前享受研發費用加計扣除超過660萬元。此外,享受增值稅期末留抵稅額退稅政策已收到退稅金額140多萬元。
螳螂慧視是稅務部門一路護航“創新基因”的縮影。近年來,研發費用加計扣除成為國家支持科技創新的有效抓手,隨著稅收優惠力度不斷加大,企業研發創新的底氣不斷增強。“獲得的優惠資金將持續投入光學、硬件、軟件及人工智能算法等核心技術研發。”張曉峰表示。
科技創新不僅為實體經濟注入發展動能,更有效拉動全國經濟高質量發展。數據顯示,三年來,長三角地區企業不斷加大高技術服務投入,佔企業總投入比重由2018年的3.8%提升至2021年的4.4%。研發和技術服務貿易額佔全國比重由2018年的27.5%提升至2021年的32.5%。
稅收支持措施助力長三角一體化融合發展
記者梳理發現,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戰略實施后,國家稅務總局於2019年11月出台了16項稅收支持措施,2020年再次推出支持和服務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的10項措施,形成“16+10”稅收支持體系。受益於長三角地區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市場體系建設,有關地區迅速達成合作共識,從縱向產業一體化融合出發,再向橫向區域一體化融合鋪開。
從城鄉產業縱向融合看,增值稅發票數據顯示,長三角地區縣域充分發揮區位優勢,積極融入長三角一體化建設,銷售收入佔比由2018年的21.1%提升至2021年的23.6%。這其中,稅務部門充分發揮自身優勢,助力打造人工智能、生物醫藥、集成電路等先進制造業集群,推動區域一體化引領協調發展。
長三角發展縱合橫通,全面協調新局面的產生,助推杭合創新帶建設,推動杭州、合蕪蚌兩大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互動,也協同推進寧杭生態經濟帶建設,構建布局合理、協作緊密的創業體系。數據顯示,浙皖兩地銷售收入佔長三角地區比重分別由2018年的25.8%和7.8%提升至2021年的29.6%和8.5%,與滬蘇兩地的差距逐漸縮小。
稅務力量助推長三角地區更高水平對外開放
長三角地區一直是我國對外開放的前沿陣地,是我國開放程度最高的區域之一。
2013年9月29日,中國第一個自貿試驗區——上海自貿試驗區正式成立,拉開了中國自貿區改革試驗的大幕。而隨著2020年9月安徽自貿試驗區啟動建設,全國自貿試驗區戰略布局實現了長三角全覆蓋,形成百花齊放的對外開放新格局。
在探索建立自貿試驗區的過程中,各地先行先試,探索形成了超過200個創新成果,不少經驗已向全國推廣。這其中,稅收制度作為試驗田內容之一屢屢創新,積累了豐富成果。與此同時,長三角各地稅務部門主動作為、靠前服務,為自貿試驗區助力,為實現更高水平對外開放貢獻力量。
作為先行者,上海自貿試驗區不斷完善企業准入“單一窗口”制度,推行對非貨幣性資產轉讓所得分期繳納所得稅,啟運港退稅等稅收政策創新,為其他自貿試驗區奠定了稅收制度基礎。2019年,臨港新片區成立並提出要建立實施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稅收制度和政策,部分企業可享受企業所得稅15%優惠稅率的政策彰顯了其鼓勵技術創新與進一步開放的政策導向。
在“加快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背景下,自貿試驗區成為我國探索形成新發展格局的試驗場,稅收則在這片改革開放的高地上,發揮自身力量,助推開放之門。三年來,外資企業進駐長三角意願不斷增強,長三角地區新辦外資涉稅市場主體佔全國新增外資涉稅市場主體的比重由2018年的22.1%提升至2021年的30.1%。
國家稅務總局相關負責人表示,在稅費政策和優質服務的“雙輪驅動”下,稅務部門將更大力度融入一體化、服務一體化、推進一體化,釋放改革紅利,疊加政策利好,以新發展階段稅收現代化助力長三角更高質量發展。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