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經濟·科技

保障國際產業鏈供應鏈穩定 中歐班列累計開行突破5萬列

2022年01月29日13:07 | 來源:人民網
小字號

人民網北京1月29日電 (記者王連香)記者從中國國家鐵路集團(以下簡稱國鐵集團)獲悉,截至2022年1月29日,中歐班列累計開行突破5萬列、運送貨物超455萬標箱、貨值達2400億美元,通達歐洲23個國家180個城市,為保障國際產業鏈供應鏈穩定、推動共建“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作出積極貢獻。

國鐵集團相關負責人介紹,近年來,國鐵集團主動加強與沿線國家及鐵路部門的溝通協調,充分發揮中歐班列運輸速度快、性價比高、安全可靠、綠色環保等優勢,不斷擴大中歐班列開行數量和范圍,持續提升中歐班列服務質量和運行品質,中歐班列的品牌效應日益顯現,為“一帶一路”建設持續提供了新動能。

一是開行規模不斷擴大。經過多年的市場培育,中歐班列已實現常態化開行、規模化運營,特別是2016年中歐班列統一品牌以來,國鐵集團通過不斷完善班列運行保障機制、提高口岸站運輸能力、加強班列集結中心建設等途徑,推動了班列開行數量逐年遞增、貨物品類不斷豐富、運輸貨值成倍增長。國鐵集團發起成立了“七國鐵路中歐班列運輸聯合工作組”和有國內57家企業和5所研學機構參加的“中歐班列運輸協調委員會”國際國內兩個協調機制,成功簽署了運輸組織和營銷、信息化協作等一系列中歐班列運輸合作辦法,推動制定了中歐班列高質量發展公約、質量指標評價體系等一系列文件,為中歐班列全程高質量運行提供了有力保障﹔陸續實施了霍爾果斯、阿拉山口、二連、滿洲裡等口岸站擴能改造工程,對國內通道“卡脖子”區段進行升級改造,有效提升了口岸和通道運輸能力﹔啟動鄭州、重慶、成都、西安、烏魯木齊等5個城市樞紐節點的中歐班列集結中心示范工程建設,建成了7個鐵路一級物流基地,為中歐班列貢獻了約60%的運量。2016年至2021年,中歐班列年開行數量由1702列增長到15183列,年均增長55%﹔運輸貨物品類從最初的手機、筆記本電腦等IT產品,擴大到汽車配件及整車、化工、機電、糧食、酒類、木材等5萬余種﹔年運輸貨值由80億美元提升至749億美元,增長了9倍,在中歐貿易總額中的佔比從1.5%提高到8%。

二是運行品質穩步提升。國鐵集團充分發揮國際國內兩個協調機制的作用和平台企業的積極性,不斷加強境內外貨源組織,中歐班列重箱率實現穩步增長,綜合重箱率由2016年的77.2%提升至2021年的98.1%﹔通過加強回程貨源開發,班列往返開行數量更加均衡,回程班列與去程班列的比例由2016年的50.6%提升至2021年的81.5%﹔研發投用95306數字口岸系統,通關效率明顯提升﹔在滿洲裡、霍爾果斯口岸站常態化組織“三列並兩列”集並運輸,推動協調解決寬軌段運輸組織等問題,全程運行時間從24天壓縮至最短12天,班列運輸效率大幅提高,與其他物流方式相比,極大節省了全程物流費用,促進了社會物流成本的降低﹔推廣應用具有位置追蹤和破鎖報警功能的電子施封鎖,班列全程安全防范能力不斷增強﹔設立了中歐班列客戶服務中心,進一步規范中歐班列商標使用和管理,不斷提高服務質量,中歐班列的品牌競爭力和信譽度持續增強。

三是戰略通道作用充分發揮。在鞏固和穩定既有入歐主要通道基礎上,探索開辟了跨裡海、波羅的海以及經烏克蘭、芬蘭等國家的新通道、新徑路,推動形成“暢通高效、多向延伸、海陸互聯”的中歐班列境外通道網絡格局。特別是2020年以來,面對世界疫情對國際物流供應鏈的沖擊,口岸交接採取特殊作業辦法,使中歐班列始終保持安全暢通,積極承接海運、空運轉移貨源,充分發揮了戰略通道作用。中歐班列優先保障國際合作防疫物資運輸,實行優先承運、優先裝車、優先挂運,做到快裝快運、應運盡運,已累計向德國、波蘭、比利時等歐洲國家運送防疫物資1362萬件,超過10萬噸,成為各國攜手抗疫的“生命通道”和“命運紐帶”。

四是輻射帶動效應日益凸顯。中歐班列的快速發展,有力帶動了我國內陸城市的對外開放,一些不靠海不沿邊的城市依托中歐班列,逐步發展為對外開放新高地。中歐班列極大促進了重慶IT、汽車、跨境電子商務產業發展和轉口貿易的快速增長,為成都進出口商品交易中心、鄭州現代化國際物流中心建設提供了有力支撐,助推義烏實現了從“全球最大的小商品批發市場”向“全球小商品貿易中心”成功轉型升級。中歐班列在源源不斷為沿線國家運去中國優質商品的同時,還催生了許多新的物流、工業、商貿中心、產業園區,為當地民眾提供成千上萬的就業機會。德國杜伊斯堡港因中歐班列的開通吸引了上百家物流企業落戶,創造了2萬多個就業機會。中歐班列的開行還讓波蘭馬拉舍維奇口岸站業務量成倍增長,極大促進當地經濟社會發展。

該負責人表示,隨著我國經濟持續穩中向好和中歐貿易不斷發展增長,未來中歐班列運輸需求將保持高位運行。國鐵集團將繼續發揮行業和專業優勢,不斷創新提高運行服務品質,持續加強班列品牌建設,為保障國際產業鏈供應鏈穩定、推動共建“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作出新的貢獻。

(責編:王連香、高雷)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