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確到秒的時長把控、細致到厘米的點位排布
冬奧會開幕式背后的“大算盤”
新華社北京2月4日電(記者李德欣、趙旭、王普)伴隨著悠揚的樂曲,數百名表演者手持綠色熒光長杆,在場地中央匯成同心圓。音樂變換,長杆律動,與地面大屏特效融為一體﹔現場觀眾凝神屏息,靜待冬奧盛會大幕開啟……這樣的場景不僅出現在北京冬奧會開幕式上,更在開幕式背后的“大算盤”裡千百次提前上演。
4日晚,全球目光再次齊聚國家體育場“鳥巢”,奧林匹克之光再度閃耀千年古都。北京冬奧會開幕式圓滿成功,讓北京理工大學數字表演與仿真技術實驗室主任丁剛毅激動不已。兩年來,丁剛毅帶領北理工虛擬仿真團隊,運用智能化創編排演一體化服務平台,為冬奧會開幕式提供科技支撐。
“我們通過三維仿真技術,模擬出冬奧會開幕式全流程,對演員、觀眾、燈光、音樂、煙花、奧運火炬,甚至轉播機位等全要素進行全方位‘排兵布陣’。這個平台就像電影預演系統,幫助導演團隊等直觀了解節目整體效果。”丁剛毅說。
總流程時間、當前環節時間、細分步驟時長,加以逼真的人物細節、環境呈現、聲光效果……透過仿真系統大屏幕,不僅能夠從多個視角觀看表演效果,還可窺見演出設計裡的“毛細血管”——精確到秒級的時長把控、細致到厘米級的點位排布,確保“在對的時間,出現對的元素”。
“我們把開幕式各個團隊的創意細節甚至想象整合在一起,變成系統裡的一個個實際效果,從而對不同方案進行論証。系統呈現的所有效果,比如杆子搖擺的次數、人物步行的距離等,都要與實際演出效果保持一致。”丁剛毅表示,借助仿真系統,可找到理想狀態下開幕式各環節“最優解”,再根據彩排實際不斷打磨方案,大幅降低現實表演排練中的試錯成本。
談及智能化創編排演一體化服務平台在冬奧開幕式籌劃中扮演的角色,丁剛毅用了“算盤”一詞。“策劃處、儀式處、導演團隊、技術部等都要找我們,各方提出需求,我們再‘精打細算’。演出籌備過程中,各個團隊幾乎每天都會有新想法,比如節目人數變化、音樂變化、動作調整,‘算盤’要不停地打,有時一個小的修改會‘牽一發而動全身’,但也要以最快的速度同步在系統裡,拿出最新解決方案。”丁剛毅說。
“北京冬奧會開幕式最大的難點是,每一個節目都需要把音樂、舞美和地上屏幕特效完全耦合,但由於這三個要素由不同團隊分別設計,而且基本都是全新創作,需要先在仿真系統中把三者拼在一起,再一遍遍調整、模擬。多個元素需要同時進行修改,有時很難找出‘主要矛盾’。”丁剛毅說,通過團隊不分晝夜的辛勤努力,保証“算盤”的“算力”持續輸出,在最短時間內找到“症結”所在。
2008年,“鳥巢”舉行的奧運會盛大開幕式驚艷世界,當時丁剛毅帶領虛擬仿真團隊參與了開幕式技術保障服務工作,為千人擊缶等環節設計人數、點位、動作等。2022年,“雙奧之城”北京為世界開啟了一場簡約、安全、精彩的冰雪盛會,令人驚嘆的開幕式上又一次烙印下該團隊的科技足跡。
從夏到冬,作為“雙奧人”的丁剛毅表示:“14年間,我們國家的科技實力突飛猛進,背后不變的是我們每個人對幸福生活的追求。”
冬奧會開幕式剛剛結束,丁剛毅又帶領團隊迅速投入到冬奧會閉幕式、冬殘奧會開閉幕式的緊張工作中……
新華社北京2月4日電(記者張驍)北京冬奧會開幕式的“冰雪五環”章節中,有一個以水墨動畫方式呈現的“冰立方”。這一中國文化與數字科技的巧妙結合如何實現?
北京印刷學院新媒體藝術高精尖創新中心高妍玫教授介紹,2021年11月12日,該校數字水墨動畫創新設計團隊接到一項重要任務:以“水墨藝術+數字科技”方式呈現開幕式“冰立方”運動主題動畫。
按照張藝謀導演“以水墨形式賦予人物傳統質感和生命精神”的要求,團隊對動畫內容中表現的歷屆冬奧會運動項目進行人形定幀,並嘗試通過宣紙水墨手繪和數字水墨筆刷兩種形式進行視覺描繪。
最終,通過在近2000張宣紙上用毛筆進行人形繪制、在超過1萬張紙上進行毛筆書法練習后,團隊運用中國傳統“觀象取意”方法提煉出運動人形內在的“神情”“妙意”。
2022年1月,按照國際奧委會觀摩意見和張藝謀導演“突出書法書寫質感”的修改要求,團隊強化水墨人形制作的“力量感”“書寫感”。在測試近千張的紙質效果、繪制近三萬幀數字動畫后,數字筆刷被賦予毛筆字“骨氣雄強、飛動之態”的“內力”,同時確保動畫中運動動態的高度流暢和體育精神的充分體現。
高妍玫介紹,團隊主要成員為“00后”研究生,為參與動畫設計奮戰了80多個不眠之夜,先后做出七版調整。對於能夠用所思、所學助力冬奧會開幕式動畫設計,在全世界面前以“水墨藝術+數字科技”將中國文化融入經典場景,大家感到無比榮幸、驕傲。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