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經濟·科技

低碳轉型打開發展新局面 綠色理念讓家園更美麗

人民網記者 余璐
2022年03月15日17:54 | 來源:人民網
小字號

建設生態文明、推動綠色低碳發展,不僅可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生態環境需要,而且能夠推動實現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更為安全的發展。

近日,人民網《人民會客廳——兩會時刻》欄目,圍繞綠色低碳發展的話題,在線上視頻採訪了全國政協常委、國家林業和草原局副局長劉東生,全國政協委員、國家衛星氣象中心副主任張興贏。在線下訪談間邀請了中國科學院大學中國創新與創業管理研究中心主任柳卸林,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教授王超,中山環保產業有限公司董事長陳濤做客。

嘉賓們表示,當前生態環境頂層設計系統構建,綠色低碳發展取得了新成效,生態環境治理的效能不斷提升,綠色發展理念讓生活的家園更加美麗。

推動綠色低碳發展 加快經濟社會發展轉型

政府工作報告指出,要持續改善生態環境,推動綠色低碳發展。

對此,王超認為,這意味著國家再一次明確了要加快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綠色協同治理已經成為了下一步政府解決生態、低碳問題的動向。

他談到,國家制定的“1+N”政策體系,是以降碳為重點方向,推動減污降碳協同增效和經濟社會發展的全面綠色轉型,是一個關於綠色協同治理的系統工程。明確了社會不同主體的廣泛參與,強調了人與自然的良性互動。

“同時,我們還需建立一整套實現綠色協同治理的迭代機制,以及開發一系列的共創方法與工具,以實現‘1+N’政策體系下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王超建議。

陳濤認為,綠色低碳正在引領一場技術變革,科技創新是推動綠色發展的必由之路。在量上,許多企業已在科技創新方面開展了大量投入並取得了初步的成效。

“除了以科技力量推動綠色轉型,還應該探索通過社會創新來推動綠色低碳發展,通過頂層設計來推動相關舉措的落地。”陳濤說。

提升科技創新能力 有序推進碳達峰碳中和工作

“有序推進碳達峰碳中和工作,落實碳達峰行動方案”,也被納入政府工作報告。柳卸林表示,這進一步將“雙碳”戰略提到了新的高度,並提出了實施路徑,為推動綠色低碳的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有效指導。

“十四五”時期,是碳達峰的關鍵期、窗口期,如何積極推進“雙碳”進程,以綠色低碳發展引領經濟高質量發展,成為各界熱議的話題。

柳卸林認為,要進一步細化“雙碳”戰略實施路徑,構建激勵與責罰相容的體制機制,形成行動共識。發揮政府的引導和激勵作用,大力發展低碳新興產業,通過政策引導資金、技術流向綠色低碳產業。並將“綠色低碳”納入科技創新制度體系,以降低能源消耗、提高資源利用效率為目標,通過基礎研發的持續投入,實現技術的綠色化轉型。以數字化轉型助力“雙碳”目標的實現,充分運用大數據、雲計算、區塊鏈、人工智能等數字技術,為各行業向低碳轉型發展賦能,催生綠色低碳發展新業態、新模式、新行業。

“實現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低碳轉型要依賴於技術進步和技術創新,而這種創新驅動型經濟的增長方式,與社會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理念不謀而合。”王超表示,實現“雙碳”目標還需要有效的社會創新來保障,我國在社會創新領域的提升與運用將成為持續賦能“雙碳”戰略的重要力量。

全國政協委員、國家衛星氣象中心副主任張興贏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實現“雙碳”目標,重要的一步是摸清家底,要明晰我國碳排放的具體情況,不同行業排放量究竟是多少,在國家採取相應政策后減碳效果如何,需要進行客觀的評估。

“目前,我們已開展碳監測試點工作,中國氣象局成立了‘溫室氣體及碳綜合監測評估中心’,我國已發射了3顆碳監測相關業務的實驗衛星。未來,將進一步加強碳衛星監測精度和業務化實施程度,以科技創新支撐未來‘雙碳’政策的動態評估和調整。”張興贏說。

擦亮美麗中國底色 讓生活家園更綠更美

政府工作報告指出,要推進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建設,要讓生活家園更綠更美。

全國政協常委、國家林業和草原局副局長劉東生表示,國家公園體制是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一個重大制度創新。2021年10月,我國正式設立三江源、大熊貓、東北虎豹、海南熱帶雨林、武夷山等第一批國家公園,保護面積達23萬平方公裡,涵蓋近30%的陸域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植物種類。

如何讓生活的家園更綠更美?劉東生談到,要有序推進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建設。一方面,將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將加以落實,“山水林田湖草沙冰系統治理”的理念也要貫穿在國家公園建設中。另一方面,應注重與當地的經濟社會發展、居民的生產生活有機結合起來,以及完善退出補償,生態補償、損害賠償與保險等政策。

環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麗,藍天也是幸福。滿足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離不開良好的生態環境。

陳濤表示,市場主體要致力於環境污染治理,積極推動綠色低碳發展,為持續改善生態環境、擦亮美麗中國底色助力。他談到,中山環保將打造“生態公社”計劃,植入低碳環保理念和設計。同時,科研機構可以通過可量化的碳排放監測進行數據抓取、大數據分析,從而獲得基礎性資料和數據,為打造低碳綠色社區打下基礎,樹立和強化人民群眾的綠色低碳理念,助力實現“雙碳”。

(責編:申佳平、高雷)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