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經濟·科技

“助企紓困 應變克難”系列報道

暢通經濟“毛細血管” “真金白銀”激發中小企業內生動力

栗翹楚 張文婷 張帆
2022年04月27日08:46 | 來源:人民網
小字號

保市場主體就是保就業、保民生,激活市場主體就能提升經濟的韌性與潛力。近期我國疫情多點頻發,餐飲業、制造業、旅游業等部分行業受影響嚴重,各部門密集出台了助企紓困政策,幫助小企業主、個體戶渡過難關。4月26日起,人民網推出“助企紓困 應變克難”系列報道,聚焦受影響最嚴重的行業,傾聽小企業主們在逆境中破局的決心、在困境中尋路的信心。

制造業是立國之本、強國之基。目前,我國是全世界唯一擁有聯合國產業分類中所列全部工業門類41個工業大類、207個工業中類、666個工業小類的國家,並連續12年位居世界第一制造業大國。

中國制造業發展離不開數量眾多的中小企業,它們既是創業就業的主要領域,也是技術創新的重要主體。黨中央、國務院歷來高度重視中小企業的發展,新冠肺炎疫情以來,出台了一系列政策舉措,幫助中小企業紓困解難、激發活力。在政策支持、中小企業自身努力之下,去年規模以上工業中小企業營業收入、利潤總額分別增長了19.9%和25.6%,兩年平均增長了9.9%和16.8%,增速都高於疫情前2019年的水平。

在全球化背景下,世界上任何一個地方的“風吹草動”都會影響到制造業發展。新冠肺炎疫情以來,中小企業遇到了哪些發展難題?政府出台的哪些幫扶政策起到了良好效果?面對階段性困難,中小企業如何爬坡過坎?人民網對話兩位制造業企業的負責人,邀你聆聽他們的故事。

對話人物簡介:

郭聰:大連魯湘進出口有限公司總經理

井學佔:金華樂嘉廚具有限公司企業生產部負責人

“蝴蝶效應”蔓延 全球供應鏈困擾加劇

人民網:新冠肺炎疫情以來,企業發展面臨的最大難題是什麼?

郭聰:作為一家服裝代工企業,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世界上發生的每一件大事件,都會通過一系列連鎖反應傳導至我們。

比如2021年3月份發生的蘇伊士運河“擁堵”,就給我們帶來了不少困擾。作為外貿企業,我們跟國外品牌做貿易一貫使用信用証結算,即貨物裝船出提單后,我們把它寄給客戶,對方收到后進行放款。然而,蘇伊士運河被堵之后,貨上不了船,也就意味著拿不到提單。但在這種情況下,訂單依然得按計劃進行生產,這就導致在那段時間,包括我們在內的很多貿易公司資金鏈非常緊張。

當然,這只是小插曲中的一個片段,此外還有成本的持續上漲。

首先是原材料,近期油價上漲讓許多車主苦不堪言,而我們用的化纖材料就是一種石油副產品,其價格也是一路攀升。其次是人工成本的上漲,2021年,受新冠肺炎疫情沖擊,東南亞地區的服裝加工工廠無法生產、交付訂單貨物,大量訂單回流國內,從而導致人工成本上漲。

大連魯湘進出口有限公司生產間。受訪者供圖

井學佔:作為一家生產鍋具的企業,2020年以前,我們的市場主要聚焦在國外。然而,新冠肺炎疫情以來,在原材料及勞動力成本上漲、人民幣升值等多重考驗下,我們的產品正在逐漸失去競爭優勢。

以去年11月為例,往年臨近聖誕節,都是我們公司的生產“旺季”,然而,在去年那段時間,企業出口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及全球供應鏈危機的影響,海運受阻,訂單減少,價值8000萬元的產品像小山一樣堆在倉庫。

“真金白銀”直達 助企紓困政策穩增長

人民網:當前,多地加碼紓困政策為市場主體減負,從企業角度來看,這些措施取得了哪些成效?還有哪些方面有待加強?

郭聰:對我們來說,這無疑是一場及時雨。這兩年國家出台了一系列助企紓困的好政策,從減稅降費到精准放貸,我們都享受到了“真金白銀”的實惠。

但是,在一系列政策紓困的背景下,“招工難”的問題依然凸顯。以我們服裝行業為例,已經很多年沒有招到年輕工人了。

當然,我認為有關部門已經看到了這一現象,全國上下都在大力提倡職業教育,我覺得十分有必要。

井學佔:“隻要思想不滑坡,辦法總比困難多。”我們公司一直做出口,但近年一系列因素導致外銷產品找不到新市場,時間長了,就會拖垮我們,“押注”內銷市場是近幾年做得最對的選擇。

說來也很巧,2020年以來,國家出台了一系列出口轉內銷政策,給了我們一些希望。

但是將業務轉向國內市場,對長期從事外貿生意的我們真是有點“水土不服”。

一方面是因為出口歐美和用於內銷市場的產品,在規格和標准上存在差異,產品設計與制造的審美也不同,這就意味著標准需要重新認証,產品需要重新設計。這就又給我們增加了一項成本。

還有就是,我們通過前期的觀察,發現不管是線上渠道,還是線下渠道,內銷市場的競爭要比接外貿訂單更激烈,對於我們這種中小企業來說,如果沒有一個成熟的品牌和銷售渠道很難在國內市場立足。但品牌的培育,渠道的打通都需要時間的積累,不可能一蹴而就。

樂嘉廚具生產車間。金華婺城區委宣傳部供圖

就在這種情況下,我覺得我們還是幸運的,通過這麼多年積累的經驗和過硬的品質闖開了一線生機。我們的產品贏得了小米小家電、永輝超市的青睞,成為它們的供貨商之一。

編者注:2020年6月,國務院辦公廳發布《關於支持出口產品轉內銷的實施意見》,從加快轉內銷市場准入、促進“同線同標同質”發展、搭建轉內銷平台等10個方面給予支持,旨在發揮政府引導作用,支持出口產品轉內銷,幫助外貿企業紓困,確保產業鏈供應鏈暢通運轉,穩住外貿外資基本盤。

今年1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促進內外貿一體化發展的意見》,《意見》提出,到2025年,內外貿法律法規、監管體制、經營資質、質量標准、檢驗檢疫、認証認可等銜接更加有效,市場主體內外貿一體化發展水平進一步提升,內外聯通網絡更加完善,政府管理服務持續優化,內外貿一體化調控體系更加健全,實現內外貿高效運行、融合發展。

4月20日,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進一步釋放消費潛力促進消費持續恢復的意見》,強調圍繞保市場主體加大助企紓困力度,並在制造業減稅退稅降費、金融系統向實體經濟讓利等方面提出要求。

“另辟蹊徑”謀轉型 持續創新解燃眉之急

人民網:面對困境,除了政策的有力支持,企業還有哪些應對方式?

郭聰:去年以來,我們的生產成本一直在上漲,但2021年的利潤比2020年有所提升。原因在於2020年底接訂單的時候,我們舍棄了一批低附加值的產品。這些訂單雖然量不大,但款式比較多,利潤相對也會高一些。

可以說在某種層面上,新冠肺炎疫情也是企業創新的催化劑,逼著我們進行轉型。今年,我們決定再往前邁一步,即自己開發服裝款式,反推給客戶。

也就是說,過去我們接客戶的訂單,是對方把款式要求發過來,我們把樣衣發過去確認,確認完以后提出意見后再發回來,我再做一輪,反復確認需要兩至三個月時間。現在我們自己設計,自己選面料,這樣的話我們兩輪之內就能搞定,這樣反復確認的時間也會縮短近一個月。

井學佔:出口轉內銷無疑是政府通過看得見的手,利用政策為我們在國內市場開辟一條新路。然而,這並不是簡單的將外貿產品直接內銷這麼簡單,“轉”的同時,面臨的最大挑戰就是內銷團隊的建設和產品重新開發。

面對國內大客戶,我們組建了專門的內銷團隊。過去一年,僅兩家企業的訂單就接近3000萬元,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外貿缺口。

我們也發現,下沉市場有很多機會,為此,還發起了“產品下鄉行動”,公司管理層每個星期都會組織員工下鄉推銷產品。目前,產品已進入金華、衢州等地近百個集鎮的商超,每年可為公司創造近1000萬元的銷售額。

專家點評:

稅收優惠減負成效顯著 企業紓困還須練好“內功”

浙江大學國際聯合商學院數字經濟與金融創新研究中心聯席主任、研究員 盤和林

小微活,就業旺,經濟興。中小微企業是我國數量最大、最活躍的市場主體,在繁榮經濟、吸納就業、改善民生、促進創新等方面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然而,近幾年受原材料價格上漲、訂單不足、用工難用工貴、應收賬款回款慢、物流成本高以及新冠肺炎疫情散發、部分地區停電限電等多種因素影響,大部分處在制造業中下游的中小企業經營負擔加大。

眼下,從中央到地方也紛紛出手,一系列的紓困措施密集出台,助力中小企業度過難關。政府出台的稅收優惠方面的政策,減負成效顯著,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對中小企業紓困幫扶,既要著眼當前,也要惠及長遠。國家層面繼續通過減稅降費,來降低企業成本,對於有潛力的中小企業,可以通過產業基金投資的方式,來支持發展。對於原材料成本,要通過長協合同來穩固部分大宗商品的價格,降低通脹對中小企業業績的影響。

此外,在外部市場沒有恢復的情況下,企業最直接有效的行動還是要從內部開始。中小企業可以借助數字技術來優化生產,比如部署更多數智化、自動化設施來替代人工,提高自動化水平,提高制造業的生產效率﹔也可以通過國家提供的多元金融方案來解決融資難題,或者利用金融衍生工具來對沖風險。

記者手記:

疫情不斷反復,市場紛紛擾擾,“一直謀求轉型”,成了不少中小企業主近年來常常念叨的一句話。採訪期間,記者真切地感受到,現階段處於制造業中下游的中小企業復蘇的根基並不牢靠,即便一些企業順應市場變化迎難而上,但在此番“洗禮”中,來自成本和產業升級的壓力和挑戰依舊巨大。

值得慶幸的是,盡管前路漫漫,但大家並沒有過於悲觀,作為中國經濟中最有活力的部分,中小企業正逐漸形成一種發展共識:單純靠代工、出口的企業風險很大,應該由依靠外需為主,向依靠內需為主轉型,積極開拓國內市場,打造自身品牌,充分利用兩個市場、兩種資源。

與此同時,國家出台的一系列政策措施也讓中小企業吃上了“定心丸”:實施新的減稅降費政策,加強金融支持,強化對中小微企業風險化解的支持力度......為的就是千方百計把市場主體保護好,讓量大面廣的中小企業緩過來、轉起來,中國經濟才能真正“青山常在,生機盎然”。

當然,光有“雪中送炭”的好政策是不夠的,企業要闖過一時的難關,激發其長久的內生動力和創新活力,使生產經營迅速步入正軌,更好適應市場變化亦至關重要。唯有這樣,企業才能走得更好、更遠。

助企紓困 應變克難”系列報道:

之一:餐飲老板談“回血之路”:疫下三年,我們如何“烹”出未來

(責編:張文婷、高雷)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