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發揮好“城尾鄉頭”銜接作用?中辦、國辦重磅發文推進縣城建設
人民網北京5月6日電 (記者申佳平)近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出台《關於推進以縣城為重要載體的城鎮化建設的意見》。對此,國家發展改革委規劃司有關負責人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縣城位於“城尾鄉頭”,是連接城市、服務鄉村的天然載體。推進縣城建設,既有利於適應農民日益增加的到縣城就業安家需求,又有利於輻射帶動鄉村發展和農業農村現代化,也有利於強化縣城與鄰近城市的銜接配合。
縣城是我國城鎮體系的重要一環
數據顯示,2021年年底,我國城鎮常住人口為9.1億人。其中,1472個縣的縣城常住人口為1.6億人左右,394個縣級市的城區常住人口為0.9億人左右,縣城及縣級市城區人口佔全國城鎮常住人口的近30%,縣及縣級市數量佔縣級行政區劃數量的約65%。
縣城是我國城鎮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該負責人表示,縣城是我國城鎮體系的重要一環,在城鎮化進程中,農民到縣城買房子、向縣城集聚的現象很普遍。推進縣城建設,有利於引導農業轉移人口就近城鎮化,完善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的城鎮化空間布局。
同時,該負責人指出,縣城投資消費與城市的差距很大,人均市政公用設施固定資產投資僅為地級及以上城市城區的1/2左右,人均消費支出僅為地級及以上城市城區的2/3左右。推進縣城建設,有利於擴大當期有效投資和居民消費,開拓新的巨大投資消費空間。
“縣城建設是人民美好生活的重要保障。”國家發展改革委規劃司有關負責人指出,縣城建設發展關系縣城乃至全縣域的民生質量。完善產業配套設施,有利於培育發展特色優勢產業,穩定擴大縣城就業崗位。健全市政公用設施,有利於夯實縣城運行基礎支撐。健全公共服務設施,有利於增進縣城民生福祉。完善環境基礎設施,有利於提升縣城人居環境質量。
不同類型縣城的發展方向應有所區分
“縣城數量大、類型多,發展路徑各不相同。”該負責人表示,要尊重縣城發展規律,順應縣城人口流動變化趨勢,立足資源環境承載能力、區位條件、產業基礎、功能定位,統籌縣城生產、生活、生態、安全需要,合理確定不同類型縣城的發展路徑。
一是加快發展大城市周邊縣城,支持位於城市群和都市圈范圍內的縣城融入鄰近大城市建設,發展成為與鄰近大城市通勤便捷、功能互補、產業配套的衛星縣城。
二是積極培育專業功能縣城,支持具有資源、交通等優勢的縣城發揮專業特長,發展成為先進制造、商貿流通、文化旅游等專業功能縣城,支持邊境縣城完善基礎設施。
三是合理發展農產品主產區縣城,為有效服務“三農”、保障糧食安全提供支撐。
四是有序發展重點生態功能區縣城,為保護修復生態環境、筑牢生態安全屏障提供支撐。
五是引導人口流失縣城轉型發展,促進人口和公共服務資源適度集中,加強民生保障和救助扶助。同時,縣城建設要嚴守耕地和永久基本農田、生態保護紅線、城鎮開發邊界,防范地方政府債務風險。
強化縣城公共服務供給 提升人居環境質量
國家發展改革委規劃司有關負責人坦言,不少縣城的公共服務供給總量不足、質量不高,縣級醫院和疾控中心防控救治能力不強,基礎教育、養老托育、文化體育等公共服務難以滿足人民群眾需要。要推進縣城公共服務設施提標擴面,保障居民獲得普惠共享的基本公共服務。
一是完善醫療衛生體系,推進縣級醫院(含中醫院)提標改造。二是擴大教育資源供給,推進義務教育學校擴容增位,完善幼兒園布局。三是發展養老托育服務,提供基本養老和長期照護服務,支持社會力量發展托育服務。四是優化文化體育設施,根據需要完善文化場館功能,建設居民健身載體。五是完善社會福利設施,幫助救助殘疾人、未成年人和流浪乞討人員。
同時,不少縣城的環境基礎設施缺口較大,如污水收集管網覆蓋不足、垃圾焚燒設施缺乏、黑臭水體尚未消除、藍綠生態空間有限等。要推進縣城環境基礎設施提級擴能,建立歷史文化保護傳承體系,更好滿足居民文化和生態等需要,彰顯縣城綠色人文風貌。一是加強歷史文化保護傳承,保留歷史肌理、空間尺度、景觀環境。二是打造藍綠生態空間,完善生態綠地系統。三是推進生產生活低碳化,推動能源清潔低碳安全高效利用,大力發展綠色建筑。四是完善垃圾收集處理體系,因地制宜建設生活垃圾分類處理系統。五是增強污水收集處理能力,完善重點區域污水收集管網,推進污泥無害化資源化處置。
促進縣鄉村功能銜接 以工補農、以城帶鄉
數據顯示,我國一半左右人口居住在縣域,5億農村人口中的大部分居住在縣域內的鄉村地區。對此,國家發展改革委規劃司有關負責人表示,要提高縣城輻射帶動鄉村能力,促進縣鄉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統籌銜接,以工補農、以城帶鄉,加快實現縣域內城鄉融合發展。
一是推進縣城基礎設施向鄉村延伸,推動市政供水供氣供熱管網向城郊鄉村及規模較大鎮延伸,建立城鄉統一的基礎設施管護運行機制。二是推進縣城公共服務向鄉村覆蓋,建立緊密型縣域醫療衛生共同體,發展城鄉教育聯合體,健全縣鄉村銜接的三級養老服務網絡。三是推進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
在政策保障上,該負責人指出,要著眼破解縣城建設的重點難點問題,完善人口、資金、土地等體制機制和政策措施,增強縣城持續發展能力。
一是健全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機制,確保穩定就業生活的外來人口與本地農業轉移人口落戶一視同仁,確保新落戶人口與縣城居民享有同等公共服務﹔建立健全省以下財政轉移支付與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挂鉤機制、省以下城鎮建設用地增加規模與吸納農業轉移人口落戶數量挂鉤機制。
二是建立多元可持續的投融資機制,對公益性項目加強地方財政資金投入,其中符合條件項目可通過中央預算內投資和地方政府專項債券予以支持﹔對准公益性項目和經營性項目鼓勵增加中長期貸款投放,支持符合條件企業發行縣城新型城鎮化建設專項企業債券。
三是建立集約高效的建設用地利用機制,加強存量低效建設用地再開發,合理安排新增建設用地計劃指標,保障縣城建設正常用地需求。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