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氧化碳人工合成澱粉”令人振奮 中科院揭秘下一步“計劃”

人民網北京5月10日電 (記者申佳平)“二氧化碳人工合成澱粉這一突破令人振奮,但距離產業化應用還有比較遠的距離,仍然面臨巨大的科學和工程問題挑戰。”近期,二氧化碳人工合成澱粉等生物領域新技術廣受關注。對此,在國家發展改革委今日舉行的專題發布會上,中國科學院科技促進發展局副局長許航表示,如何在新的發展態勢下,加速推動基礎研究、技術創新和產業進步的進程,是科學家乃至全社會都在共同關注的熱點話題。針對相關新技術成果,中國科學院將推進和組織下一步的技術攻關。
“我們認識到,原創性、引領性基礎研究是生物領域技術創新的基石,也是產業發展的核心驅動力。”許航介紹,以二氧化碳人工合成澱粉為例,正是通過對化學催化與生物催化模塊的深入研究,創新了高密度能量與高濃度二氧化碳利用的生物過程技術,從而設計出非自然二氧化碳固定與人工合成澱粉新途徑,在實驗室中首次實現從二氧化碳到澱粉分子的全合成。
“生命科學和生物技術領域正在發生科研范式的重塑變革,人工智能與大數據、學科交叉融合等成為生命科學研究和生物技術創新的強大驅動力,必將對未來的知識創新和技術突破帶來重大影響。”許航進一步表示,從加快技術創新、推動成果走向產業應用的角度出發,首先還是要進一步加強基礎研究布局,持續提升合成效率,降低生產成本。例如,進一步加強澱粉人工合成背后的能量轉化規律、化學鍵生物活化與成鍵機理等基礎科學問題的研究,探索光、電、化學能等多種能量形式與澱粉合成的耦合方式﹔將機器學習與理性設計應用到酶分子進化研究,極大提升澱粉人工合成途徑中的酶活性﹔同時探索澱粉人工合成新的技術原理,進行多技術路線的系統布局。
他同時表示,要進一步強化頂層設計,結合科技體制改革三年行動方案,探索新型舉國體制,充分發揮中科院作為戰略科技力量的建制化優勢,在重大科技任務攻關、資源協同方面創新科研組織模式,促進學科交叉融合。通過組建專業背景跨越化學催化、計算生物學、生物科學、分子生物學、酶工程、代謝工程、發酵工程等多個交叉學科的年輕研發隊伍,為人工合成澱粉的持續攻關夯實人才基礎﹔同時加強平台條件與研究基地建設,為充分發揮各成員學科優勢與技術特色提供關鍵保障。從而推進各方科研力量的有機融合和高效協同,集中力量攻堅克難,力爭推動人工合成澱粉向產業化邁進。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