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務部: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開對外開放取得顯著成就
人民網北京5月12日電 (記者栗翹楚、趙竹青)5月12日上午,中共中央宣傳部舉行“中國這十年”系列主題新聞發布會,介紹經濟和生態文明領域建設與改革情況。
在發布會上,商務部副部長兼國際貿易談判副代表王受文表示,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積極推動對外開放,取得了一系列的顯著成就:
一是我國開放事業取得了歷史性的成就。2012年,中國的貨物+服務貿易總額是4.4萬億美元,在全球是第二位。到2021年,貨物+服務貿易總額增長到6.9萬億美元,連續兩年全球第一。同時,我國雙向投資穩居世界前列,去年我國吸引外資達到1.15萬億人民幣,比2012年增長62.9%。從2017年以來,中國吸引外資連續四年位居世界第二。對外投資流量穩居全球前三位,“一帶一路”經貿合作高質量推進。
二是我國在制度型開放方面加快推進。2013年,中國推出自貿試驗區第一張外商投資准入負面清單,限制措施從最初的190項縮減至如今的27項。2016年,我國把自貿試驗區的負面清單經過試驗之后推廣至全國,在全國實施了外商投資准入負面清單的管理模式,限制措施也由最初的93項減到現在的31項。2020年,我國實施了新的《外商投資法》,開啟了一個新的外商投資管理的體制。2021年,我國在海南推出了第一張跨境服務貿易負面清單,制度型開放水平不斷提高。
三是我國自貿試驗區、自由貿易港開放建設開創了新局面。2013年,我國在上海設立了第一個自貿試驗區,到如今一共設立了21個自貿試驗區,向全國復制推廣了278項制度創新成果。我國自貿試驗區佔全國國土面積不到千分之四,但是它們貢獻的進出口佔到全國的17.3%,吸收外資佔到全國的18.5%。2018年,海南自貿港建設啟動,迄今已經推出120多項制度創新成果。
四是我國自由貿易區提升戰略實現了新的突破。過去十年,我國對外簽署的自貿協定數由10個增長到19個,增長了近1倍。同時,我國和自貿伙伴的貿易額佔到中國全部貿易額的比重由17%增長到去年的35%。2022年1月1日,RCEP正式生效實施,這意味著全球人口最多、經貿規模最大的自貿區正式落地。此外,中國還將積極推進加入全面與進步跨太平洋伙伴關系協定(CPTPP),和數字經濟伙伴關系協定(DEPA),表明中國向高標准自貿協定的目標邁出了新步伐。
五是我國參與全球經濟治理作出了新貢獻。2014年,在亞太經合組織領導人非正式會議上,21個成員達成了《APEC推動實現亞太自貿區北京路線圖》,為亞太地區建設高水平自貿區描繪了藍圖。2016年,在G20峰會上,推動達成了《G20全球投資指導原則》,為2017年世貿組織發起投資便利化倡議奠定了基礎。我國還積極參與世貿組織改革,堅定維護多邊貿易體制。
王受文表示,在過去十年,中國簽署的自貿協定數和以前相比將近增長了1倍,不僅在數量上,在質量上,我國自貿協定對外開放展現出以下特點:
一是在貨物貿易領域,關稅水平更低,通關效率更高。2012年以來,我國對外簽署了9個新的自貿協定,包括和瑞士、韓國、澳大利亞等,新簽署的自貿協定中,大部分商定的關稅為零的商品比例達到了90%以上,最高更達到97%。在通關效率方面,2017年中國進口商品整體通關時間需要4天左右,而如今隻需要不到1天半。從中國出口貨物,2017年整體通關時間需要12個小時左右,如今隻需約1.2個小時。
二是在服務貿易和投資領域,市場准入更寬,開放力度更大。在服務貿易領域,與加入世貿時承諾的100個部門相比,在最近的RCEP自貿協定中我國又增加了22個部門的開放承諾,按世貿承諾已經開放的部門中,有37個部門在RCEP裡提高了開放承諾水平。投資領域,我國採用負面清單的方式,在制造業、農業、採礦業等方面作出了更高水平的開放承諾。
針對開放舉措給外資企業帶來的機遇,王受文表示,我國的開放,擴大了外資企業以及其他外國企業進入中國市場的機會,也擴大了中國內外資企業進入到自貿伙伴市場的機會。更重要的是,一系列開放舉措給外資企業帶來了更多投資方面的機會,以前有些投資是禁止的、限制的,現在更多的領域是對外資開放的。此外,這些自貿協定的簽署使中國的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的營商環境更加優化,給外企創造了更多機遇。希望廣大外資企業能夠抓住機遇,在中國實現更好地發展。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