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經濟·科技

協同推進減污降碳 助力實現美麗中國建設和“雙碳”目標

——《減污降碳協同增效實施方案》解讀

2022年06月21日14:30 | 來源:人民網
小字號

人民網北京6月21日電 (記者余璐)近日,生態環境部等7部門聯合印發《減污降碳協同增效實施方案》(以下簡稱《方案》)。作為碳達峰碳中和“1+N”政策體系重要文件之一,對推動減污降碳協同增效進行系統謀劃,明確目標任務和實施機制,為2030年前協同推進減污降碳工作提供行動指引。

以環境治理助推高質量碳達峰 提升減污降碳綜合效能

《方案》指出,堅持突出協同增效、強化源頭防控、優化技術路徑、注重機制創新、鼓勵先行先試的工作原則,提出到2025年減污降碳協同推進的工作格局基本形成,到2030年減污降碳協同能力顯著提升等工作目標。

減污降碳一體謀劃有何重要意義?中國工程院院士、生態環境部環境規劃院院長王金南表示,環境污染物與溫室氣體排放具有高度同根、同源、同過程特性和排放時空一致性特征,化石能源消費、工業生產、交通運輸、居民生活等均是環境污染物與溫室氣體排放的主要來源,這意味著減污和降碳具有一致的控制對象,兩項工作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協同推進。

王金南介紹,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生態環境保護取得歷史性成就,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碳排放強度顯著降低。2021年,全國地級及以上城市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率達到87.5%,較2015年提高6.3個百分點﹔細顆粒物(PM2.5)年均濃度降至30微克/立方米,較2015年下降34.8%,藍天白雲、繁星閃爍漸成常態。全國地表水國控斷面水質優良斷面比例較2015年升高18.9個百分點,劣Ⅴ類斷面比例下降8.5個百分點,清水綠岸、魚翔淺底景象不斷增多。截至2020年底,中國碳排放強度較2005年降低48.4%,非化石能源佔能源消費的比重達到15.9%,煤炭佔能源消費的比重由2005年的72.4%下降至56.8%。新能源汽車生產和銷售規模連續6年位居全球第一。

“在美麗中國建設邁出重大步伐、綠色低碳發展取得顯著進展的同時,我們要看到,我國生態環境保護結構性、根源性、趨勢性壓力尚未根本緩解,保護與發展長期矛盾仍然存在。”王金南談到,2021年全國地級及以上城市中仍有四成左右空氣質量未達標,PM2.5平均濃度較世界衛生組織准則值高出6倍﹔海河、黃河、遼河流域水資源開發利用率遠超40%的國際公認警戒線﹔單位GDP能耗、單位GDP用水量均為中等發達國家2倍以上。力爭2030年前實現二氧化碳排放達峰、2035年基本實現美麗中國建設目標時間緊、任務重,面臨艱巨挑戰。

“面對環境質量改善與溫室氣體減排的雙重壓力與迫切需求,《方案》錨定美麗中國建設和實現‘雙碳’目標,統籌大氣、水、土壤、固體廢物、溫室氣體等多領域減排要求,在科學把握污染防治和氣候治理整體性的基礎上,以碳達峰行動進一步深化環境治理,以環境治理助推高質量達峰,提升減污降碳綜合效能,實現環境效益、氣候效益、經濟效益多贏。”王金南說。

加快構建減污降碳一體推進的任務體系

王金南表示,我國生態環境問題根本上是高碳能源結構和高耗能、高碳產業結構問題,以重化工為主的產業結構、以煤為主的能源結構、以柴油貨車為主的交通運輸結構是造成我國大氣環境污染和碳排放強度較高的主要原因。

“實現減污降碳協同增效,要點是突出源頭治理、系統治理、綜合治理,手段是強化減污降碳的目標協同、區域協同、領域協同、任務協同、政策協同、監管協同,途徑是通過減污和降碳兩個領域工作的深度耦合和同頻共振,實現提質增效。”王金南建議,一是,強化源頭防控,加快形成有利於減污降碳的產業結構、生產體系和消費模式。二是,環境污染物與二氧化碳排放具有高度類似的空間聚集特征,要突出空間協同,更好發揮降碳行動對生態環境質量改善的綜合效益。三是,加強技術優化,增強污染防治與氣候治理的協調性。統籌水、氣、土、固廢等環境要素治理和溫室氣體減排要求,優化治理目標、治理工藝和技術路線,強化多污染物與溫室氣體協同控制。

“此外,要注重政策創新,形成減污降碳激勵約束機制。充分利用現有較為完善的生態環境制度體系優勢,加強減污和降碳工作在法規標准、管理制度、市場機制等方面的統籌融合。堅持政府和市場兩手發力,研究探索統籌排污許可和碳排放管理,推動污染物和碳排放量大的企業開展環境信息依法披露,充分運用經濟政策和市場化手段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王金南說。

著力打造減污降碳一體實施的行動模式

減污降碳協同治理如何才能落地增效?“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台,起於壘土﹔千裡之行,始於足下”,王金南談到,推動減污降碳協同落地見效,需要在多層次、多領域推動試點的基礎上,科學評價相關成效,加強基礎能力建設,由點及面在全社會形成減污降碳高效協同的工作格局。

首先,要開展多維度的減污降碳協同創新試點示范。充分考慮重點區域、城市、園區、企業的發展水平、資源稟賦、控排潛力,開展減污降碳協同創新,形成各具特色的典型做法和有效模式。區域層面加強結構調整、技術創新和體制機制創新,探索減污降碳協同增效的有效模式,城市層面探索不同類型城市減污降碳推進機制,產業園區層面探索資源能源集約節約高效循環利用的機制和方法,提高廢物綜合利用水平,企業層面探索實現多種污染物與溫室氣體協同減排的先進技術,並探索打造“雙近零”排放標杆企業。通過定期開展跟蹤評估,形成一批可推廣、可復制的典型經驗和案例。

其次,構建減污降碳協同度評價體系。有效發現在減污降碳工作中存在的薄弱領域和主要問題,找到潛在的不協同和不夠協同的領域,為及時調整優化工作重點和推進策略提供參考依據﹔同時,通過統一基線的評價工作,在時間尺度上反映減污降碳工作的持續性進展,便於橫向之間進行比較,進而為梳理總結特色工作和推廣先進經驗提供基礎。

《方案》提出要重點加強技術研發應用,強化經濟政策,提升基礎能力。對此,王金南表示,科技創新是推動減污降碳協同增效的核心驅動力,圍繞能源、電力、工業、交通、建筑以及生態碳匯等領域的減污降碳技術發展需要,加強科技落地和難點問題攻關。

“同時,經濟政策是落實《方案》的重要保障,推進氣候投融資試點,推動實施有利於企業綠色低碳發展的價格、財稅、金融政策,引導經濟綠色低碳轉型。基礎能力是提升減污降碳的根本支撐,拓展完善天地一體監測網絡,健全排放源統計調查、核算核查、監管制度,研究建立固定源污染物與碳排放核查協同管理制度,實行一體化監管執法。”王金南說。

(責編:王震、高雷)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