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推集群發展 實現資源共享
數字化提升浙江制造競爭力
本報杭州6月22日電 (記者顧春)5月20日下午,廣州客戶在網上向公牛電器下了30多萬元訂單,產品包括牆壁開關、LED燈、智能鎖等。系統審核確定后,信息傳回位於浙江慈溪市的智能倉庫。次日上午,智能倉運行,經過堆垛、輸送、電子標簽、分揀、掃描等一系列自動操作,將各類貨品集中到集貨區。中午,平台裝貨完畢,發往廣東。“過去靠人力,每天僅能發貨3000—4000箱,每月出錯20—30次﹔現在每天發貨可達6萬箱,每年出錯僅1—2次。”公牛智慧物流負責人說。
浙江2017年啟動數字經濟“一號工程”,2021年實施36個產業集群新智造和33家“未來工廠”試點,從數字化智能工廠到“未來工廠”,從企業上雲到“產業大腦”,探索龍頭企業拉動,依托數字化快速提升產業集群發展質量,推動“浙江制造”更具競爭力。
數據驅動智能化制造,數字化智能工廠遍地開花,個性化定制愈加普遍。寧波慈星股份有限公司的智能化車間裡,成排的一次成型設備在飛速轉動:隻需半小時,一根線進去,出來就是一件針織毛衫。“我們的工業互聯網連接每一台設備,客戶一有需求,后台馬上發指令給相應設備投入生產。大數據、物聯網技術的支持,讓產品質量精准可控,也迅速贏得更大市場。”副總經理李立軍介紹。浙江提出,加強全要素、全產業鏈連接,實現訂單、技工、產能資源和數據共享,到2025年,開展網絡化協同制造、個性化定制生產的規上工業企業佔比分別達20%、10%。
浙江省民營經濟發達,除了5萬余家規上工業企業,大量小微企業也通過加入雲平台,搭上數字化快速列車。新昌縣軸承產業以中小微企業為主,2萬余台設備接入“軸承雲”后,設備綜合利用率從48%提升到63%,能耗下降10%,行業整體競爭力大大提升。
浙江為“智造”未來繪出藍圖:打造一批創新引領型工廠、行業示范型工廠、協同共生型工廠、服務發展型平台工廠。這些工廠並非單兵作戰,而是按產業分布,組成高精尖企業集群,提升產業競爭力。
舜智雲工業互聯網平台正中的大屏幕上,星星點點的藍色數據不斷跳躍,這裡是電機“產業大腦”所在地,天南海北的電機在此聯通。“過去判斷電機故障,靠老工人貼身耳聽手敲。現在接入‘產業大腦’后,即使千裡之外,也能迅速精准發現異樣。我們剛對海南省一家電廠的主電機發出故障預警,告知企業馬上檢修。”總裁劉子慶介紹,依托“產業大腦”,電機產業集群有了跨越式發展:企業生產效率提升50%以上,故障停機時間減少80%以上。
“有了海量數據,‘產業大腦’具備強大自我學習能力,能分析產業景氣指數、預警市場波動、研判經濟形勢。未來,‘產業大腦’將為企業生產、銷售全過程提供精准服務。”浙江省工業和信息化研究院院長劉兵介紹。
2021年,浙江數字經濟核心制造業營業收入規模首次超過信息服務業,利潤首次突破千億元,全省培育出智能工廠(數字化車間)423家、“未來工廠”61家。
浙江提出,到2025年,實現百億元以上產業集群工業互聯網平台全覆蓋、規上工業企業數字化改造全覆蓋、重點細分行業中小企業數字化改造全覆蓋。
《 人民日報 》( 2022年06月23日 03 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