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經濟·科技

2022移動互聯網藍皮書:政策利好將持續推動工業互聯網行業高速發展

2022年06月30日09:57 | 來源:人民網
小字號

人民網北京6月30日電(記者喬雪峰)6月29日,人民網研究院發布了《中國移動互聯網發展報告(2022)》(以下簡稱《報告》),《報告》顯示,2021年,我國推進“5G+工業互聯網”初見成效,平台建設呈現蓬勃發展態勢,安全保障力度不斷加大,非上市投融資規模大幅攀升。

《報告》指出,未來,政策利好將持續推動行業高速發展,網絡、平台、安全三大體系也將持續完善。建議充分挖掘企業數據價值,完善中小企業幫扶機制,並強化產融合作宏觀引導。

《報告》指出,在經歷過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之后,2021年,在“雙循環"新格局下,我國工業互聯網供需兩旺,政策利好持續推動創新應用不斷發展。

國家工業信息安全發展研究中心信息政策所副所長、高級工程師高曉雨表示,近兩年,我國5G與工業互聯網融合應用的成效逐漸凸顯。一是在央、地兩級政府的政策支持力度持續加大的背景下,“5G+工業互聯網”發展趨勢總體向好。目前已有近20個省市明確表示將通過政策支持的方式推動“5G+工業互聯網”發展,頂層設計的重要性日益凸顯。

二是典型應用場景和重點行業應用向縱深推進。工信部2021年發布“5G+工業互聯網”十大重點行業二十大典型應用場景,5G全連接工廠、“5G+工業互聯網”融合應用先導區等工作成為產業各方關注的焦點,全國在建“5G+工業互聯網”項目突破1800個,形成一系列5G與工業互聯網融合的應用場景。

三是應用領域不斷擴展,從生產外圍環節逐步延伸至研發、制造、質檢、運維、物流、安全管理等核心環節,在電子信息制造、鋼鐵、採礦、電力、裝備制造等行業率先發展,培育形成協同研發設計、遠程設備操控、設備協同作業、柔性生產制造、現場輔助裝配、機器視覺質檢、設備故障診斷、廠區智能物流、無人智能巡檢、生產現場監測等十大典型應用場景,助力企業降本提質和安全生產。

國家工業信息安全發展研究中心2021年發布的《工業互聯網平台應用數據地圖(2020)》顯示,中國工業互聯網平台呈現快速發展趨勢,全國范圍內有影響力的工業互聯網平台數量已經超過70家,平台接入設備數量突破4000萬台(套),工業AP數量超過35萬個。

高曉雨表示,強化產業和金融兩端的深度協同,推動工業互聯網產融合作是穩定經濟增長、保障產業鏈供應鏈穩定、激發創新活力的重要抓手和努力方向。數據顯示,2021年,我國工業互聯網產融合作發展態勢良好,重點企業上市進程加速推進,工業互聯網行業非上市融資金額均值近2億元。

《報告》顯示,我國工業互聯網將保持高速發展。IDC數據預測,2021年我國制造業IT相關支出達1156.5億美元,至2025年的復合年均增長率將保持在16.6%,顯著高於全球其他地區。

高曉雨表示,隨著制造業用戶對於雲化成本、安全等方面的觀念逐步轉變,疊加廣大中小制造業企業數字化需求的持續釋放,雲化趨勢將從CRM、ERP等IT領域向設計研發類、制造執行類工業軟件不斷下沉,軟件雲化向制造業的滲透成為行業發展大勢。

高曉雨還表示,我國工業互聯網網絡、平台、安全三大體系持續完善。在夯實工業互聯網網絡基礎設施方面。一是加速企業內網“從單環節改造”轉變為“體系化互聯”,推動生產裝備、儀器儀表的數字化、網絡化改造,通過領先有效的建設運營技術(0T)的物理網絡和信息技術(IT)的數字網絡的融合網絡,建立網絡信息標准化模型。二是加快企業外網由“建網”轉變為“用網”,重點推進工業企業、工業互聯網平台、標識解析節點等接人高質量外網,提高企業外網的應用效率。三是積極開辟“5G+工業互聯網”發展新空間,繼續推進“5G+工業互聯網”512工程,推動5G專網建設方案落地實施,促進應用重心從單點孵化拓展為5G全連接工廠。

在打造工業互聯網平台體系方面,一方面,打造具有國際一流水平的平台體系,建設一批綜合型、特色型、專業型平台,形成基於平台的制造業新生態。打造特色“工業互聯網+智能制造”示范區,加大產業的扶持和推廣力度,幫助傳統制造業升級迭代,真正實現數字化賦能、制造鏈賦效、資金流賦信。另一方面,深化工業互聯網行業應用,鼓勵企業生產設備上雲上平台,鼓勵企業業務系統雲化改造,基於平台打通設計與制造、消費與生產、管理與服務之間的數據流,培育融合發展新模式新業態,實現資源優化配置、生產方式變革以及價值創造。

在強化工業互聯網安全保障方面,一方面,建立“工業互聯網+智能制造”的監督檢查、信息共享、信息通報、應急處置等安全管理制度,制定急需的安全標准,構建企業安全主體責任制,探索構建相應的安全評估體系。另一方面,建成國家"工業互聯網+智能制造"安全管理體系。圍繞安全監督檢查、風險評估、信息通報、應急處置等方面,建立健全“工業互聯網+智能制造”的安全管理制度和工作機制,強化對企業的安全監管。

(責編:王仁宏、呂騫)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